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56篇
  2010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1.
葶苈子及其混淆品的扫描电镜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共有13种十字花科植物的种子在各地以葶苈子之名入药,另有2种文献记载品种查中未见。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这些种子的形状和种皮显微特征进行了比较观察,葶苈子正品与混淆品之间均有明显差异,可作为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蛭石 砂(1:1)、营养液Ⅲ和泥炭 陶粒、营养液Ⅲ无土栽培的三年生西洋参根总皂甙的含量高于美国土壤产四年生西洋参根,略低于怀柔土壤产四年生西洋参根,总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美国和怀柔土壤产四年生西洋参根。  相似文献   
13.
苦参中游离氨基酸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苦参中游离氨基酸成分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王秀坤,李家实,魏璐雪苦参系豆科槐属植物SophoraflavescensAit的根,为我国传统中药,分布全国各地,主要功效为清热、燥湿、杀虫、利尿。我们对苦参中游离氨基酸成分进行了分析与鉴...  相似文献   
14.
红花成分抗血小板激活因子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槐属植物羽扇豆类生物碱的化学及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6.
红花为一活血化瘀代表性药 ,其提取物具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激活因子、抗炎等多方面的心血管药理活性。多年来 ,国内外对红花进行了大量研究 ,发现红花中含有黄酮类、脂肪酸等多种成分[1,2 ] ,我研究室试验结果表明 ,多种黄酮醇为红花的抗血小板激活因子有效成分 [3] ,其中本文报道的杨梅素为我室首次从红花中分离鉴定的成分。1 仪器与试剂Nicolet 2 0 SXB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KBr压片 ,JEOL JNM- AL30 0型核磁共振波谱仪 ,Varian IN-OVA- 5 0 0型核磁共振波谱仪 ,TMS为内标 ,KYKY- 1型质谱仪 ,Autospec- Ulitima ATOF型质谱…  相似文献   
17.
白刺花生物碱的体外抑瘤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报道了从白刺花种子中分得的6种生物碱单体对人体11种癌瘤株体外抑瘤作用。结果表明,该类生物碱对白血病瘤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表皮癌瘤株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抑瘤作用呈现出较强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枸骨叶与十大功劳叶紫外光谱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枸骨叶与十大功劳叶的紫外-可见光谱有明显区别,可用此方法鉴别枸骨叶与十大功劳叶。十大功劳叶不同种之间紫外-可见光谱略有不同,是由于化学成分略有不同所致,通过毛细管电泳图谱可以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郭宝林  李家实  阎玉凝 《中草药》2000,31(12):951-954
随着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中的广泛应用,快速有效地将材料中的DNA提取出来成为研究的关键步骤。综述了90年代以来文献报道的针对提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主要涉及如何去除提取材料中的酚类和多糖类杂质。  相似文献   
20.
王爱芹  李军林  李家实 《中草药》2010,41(3):343-347
目的研究藏边大黄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聚酰胺柱色谱分离结合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用MS、1H-NMR、13C-NMR谱学方法结合化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藏边大黄干燥根与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1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16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大黄酚(1)、大黄素甲醚(2)、β-谷甾醇(3)、大黄素(4)、芦荟大黄素(5)、波叶素(6)、胡萝卜苷(7)、d-儿茶素(8)、反式-3,5,3′,4′-四羟基茋(9)、反式-3,5,3′,4′-四羟基茋-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反式-3,5,3′,4′-四羟基茋-4′-O-β-D-(6″-O-p-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11)、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大黄素甲醚-1和8-O-β-D-吡喃葡萄糖苷(13a和13b)、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14)、蔗糖(15)。同时得到一种大黄酸类似物,因量少未得到最终的结构确定。结论化合物11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波叶苷(rheoside),化合物13a和13b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