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目的:初步探讨体外血浆脂蛋白过滤器(DELP)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基础治疗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人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例,发病48h内和间隔一天上午接受DELP治疗,对照组2例,仅给予基础治疗。用NIHSS量表,Barthel指数和改良Rankin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治疗后14d治疗组NIHSS降低趋势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90d治疗组mRS良好预后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的实验室指标无显著变化。结论:DELP治疗急性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效果及安全性良好,为临床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2.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以机械取栓、支架置入为代表的血管内治疗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出血转化仍是血管内治疗的灾难性并发症,并与神经功能恶化和较差的功能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提高临床医师对出血转化的认识至关重要。现结合相关指南和最新研究进展,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出血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危险因素、预测指标及防治策略,为早期预测及防治出血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1病例介绍 患者男,40岁,因"反复头痛8年余,再发半月"入院.8年前开始出现头痛,以左颞部及左眼眶周围明显,呈搏动性、阵发性疼痛,每次持续约半天,休息或服止痛药可缓解,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无力或抽搐.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1059 G/C,白细胞介素18(IL-18)启动子基因-607 C/A和-137 G/C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海南黎、汉族人群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汉族脑梗死患者115例为汉族脑梗死组和黎族脑梗死患者52例为黎族脑梗死组,分别与健康的汉族对照组116例和黎族对照组51例对照研究。测定CRP-1059 G/C、IL-18启动子基因-607 C/A和-137 G/C位点基因多态性。结果汉族脑梗死组CRP-1059 G/C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与汉族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44),并且CRP-1059 G/C位点GG+G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汉族对照组,CC基因型明显低于汉族对照组(78. 3%vs 87.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49)。黎族脑梗死组CRP-1059 G/C、IL-18-607 C/A及IL-18-137 G/C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黎族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1059 GG+GC基因型为汉族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 CRP-1059 GG+GC基因型是海南籍汉族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IL-18-607 C/A、IL-18-137 G/C基因多态性均与海南籍黎、汉族脑梗死患者无关。  相似文献   
25.
雷帕霉素支架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支架(Cypher)在冠心病治疗中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12月~2004年10月22例应用Cypher支架治疗冠心病病人,并观察近期疗效。结果22例病人植入Cypher支架即刻手术成功率100%,病人均于6个月左右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支架内均未见狭窄。结论应用Cypher治疗冠心病,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临床随访结果满意,冠脉造影随访结果未出现再狭窄,无MACE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丁基苯酞(NB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cl-2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将♂SD大鼠建立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不阻断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NBP治疗组(NBP组),每组20只大鼠;脑缺血2h后开始再灌注。NBP组每天2次灌胃NBP,每次25mg/kg,I/R组及假手术组灌胃相同剂量食用植物油。再灌注72h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然后断头取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梗死核心区、梗死周围区、海马区Bcl-2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POD法)检测Bcl-2mRNA的表达。[结果]NBP组较I/R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小(P﹤0.05),神经功能缺损改善(P﹤0.05);梗死核心区NBP组和I/R组Bcl-2蛋白和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周围区和海马区NBP组Bcl-2蛋白和mRNA表达均高于I/R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NBP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促进大鼠脑梗死周围区和海马区Bcl-2蛋白和mRNA的表达,可能为NBP抗凋亡和保护缺血脑组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索帕金森病(PD)病人静息状态下大脑四维时空一致性的变化研究。方法 对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1例PD病人(PD组)和该院同期招募的42例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HC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检查,运用dapabi进行图像处理,计算出各组的局部神经活动四维(时空)一致性(FOCA)数值,并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提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异常脑区FOCA值对PD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HC组比较,PD组FOCA增高的脑区有左侧小脑后叶Ⅷ区,FOCA值减低的脑区有右侧辅助运动区;ROC曲线结果显示,FOCA的曲线下面积是0.846。结论 PD病人脑功能活动改变可能与疾病的临床症状有关,FOCA值可能对PD有潜在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8.
目的 研究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CECTS)患者发作间期棘波相关的血氧依赖水平(BOLD)变化情况. 方法 选择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频繁出现发作间期放电的BCECTS患者进行同步脑电图(EEG)联合功能磁共振(EEG-fMRI)扫描,将离线EEG滤波后确定棘波的时间点,采用统计参数图软件(SPM)提供的经典血氧动力学函数(HRF)模型计算棘波相关的BOLD变化. 结果 共纳入6例BCECTS患者,常规EEG显示频繁出现发作间期中央区和中颞区棘波.EEG-fRI扫描时1例未见放电,获得5例患者5个序列的fMRI数据,5个序列均出现BOLD激活信号,两侧中央颞区同时出现激活信号2例,单侧中央颞区出现激活信号3例,4例最大激活区位于中央-中颞区,1例位于枕叶.5例在中央颞区外的其他脑区具有激活信号. 结论 中央颢区可能是BCECTS的致痫灶,致痫灶与其他部位共同构成的神经网络可能与BCECTS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索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post-ischemic stroke depression,PISD)的临床特点及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487例,于第3个月月底进行随访及抑郁评估,根据是否合并抑郁诊断,将其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后无抑郁组(non- post-ischemic stroke depression,NPISD)和抑郁组(PISD),采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及相关临床指标并进行比较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8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PISD组232例,PISD发生率为47.64%(232/487);PISD组患者年龄[(62.52±11.57)岁]低于NPISD组患者[(67.95±11.63)岁](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球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及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患者额叶、顶叶、枕叶、岛叶、脑干及基底节梗死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年、女性、脑干及基底节病灶是PIS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71、3.27、3.46、3.82)。结论 PISD患者发生率较高,中年、女性、脑干及基底节病灶可能是PIS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因此,认识其临床特点,将有助于早期识别并诊断PISD。  相似文献   
30.
目的:基于meta分析以及队列研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后建立预测模型。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PubMed、CNKI和WanFang Data数据,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9月1日。提取了每个研究的卒中后癫痫风险因素的RR及其95%CI,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生成了各研究的RR和95%CI的汇总估计。根据合并RR及其对应的95%CI计算各危险因素的β系数。将β系数乘以10并四舍五入最终建立模型。结果:确定了10篇文章最终纳入本文荟萃分析,总共病例数为141 948例,卒中后癫痫数为3 702例。最终风险预测模型中包含的风险因素是梗死面积(RR 4.67,95%CI 1.41~15.47;P=0.01)、卒中复发(RR 2.48,95%CI 2.01~3.05;P<0.000 01)、卒中病因(RR 1.70,95%CI 1.34~2.15;P<0.000 01)、卒中严重性(RR 1.53,95%CI 1.39~1.70;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