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天麻素预防大鼠偏头痛发作的功效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天麻素对偏头痛大鼠的预防作用及对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天麻素预防给药5d,于第5天给药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复制偏头痛模型,并观察其耳红、挠头次数等行为学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中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含量变化。结果天麻素对偏头痛大鼠耳红、挠头等行为具有干预作用,能明显升高大鼠脑组织中5-羟色胺、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结论天麻素能预防偏头痛发作,这种作用可能与调节机体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代谢机制得以恢复,进而改善脑及血管的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83.
72例芬太尼静泳全麻术后尚处于麻醉状态下的患者,男39例,女33例,年龄24±18a,经用纳洛酮10-13μg/kg催醒,均起到显著的效果。观察结果证明纳洛酮对芬太尼麻醉有迅速的催醒作用,用药后患者能在2-5min内完全消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4.
目的:系统地对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外文数据库中建库至2018年11月的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偏头痛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对纳入的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对疗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计纳入2项研究,总样本量175例,纳入的RCT方法学质量较差。研究显示,中药穴位贴敷在偏头痛程度的缓解、发作频率的减少及发作时间的缩短等方面可能存在优势。结论:中药穴位贴敷在偏头痛的防治中可能存在优势,但目前不具备相关的高质量研究。  相似文献   
85.
《伤寒杂病论》常用当归、川芎、桃仁、牡丹皮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多种杂病,对现代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归具有补血,活血,化瘀之效,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两者常相合为用治疗血证、月经病、癥瘕等疾病。桃仁可以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牡丹皮可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药物看似平淡,然平淡之中,寓以神奇。深入领会张仲景应用当归、川芎、桃仁、牡丹皮的药法,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
韩芳  曹克刚  高颖 《天津中医药》2016,33(9):517-520
[目的]在清肝解郁方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应用偏头痛缓解期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PRO)评价量表,对偏头痛患者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纳入60例患者,治疗4周后,对头痛情况、躯体症状、精神心理状态、功能状态4个维度及头痛频次进行评价。[结果]1)治疗后两组头痛PRO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躯体症状、精神心理状态及PRO总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治疗前后两组PRO量表各项目得分变化率组间比较,精神心理状态、功能状态及总分均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两组头痛发作次数减半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O量表可以多维度的评价清肝解郁方治疗肝郁化热证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尤其能对患者的主观精神心理状态的改善进行评价,可较全面地反应清肝解郁方治疗偏头痛肝郁化热证的效果。  相似文献   
87.
“候”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候”概念的诠释和影响要素分析,提出将候分解为“天候”、“地候”和“人候”三大要素,强调方证相应是对候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8.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在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理念指导下,脑卒中“病证结合” 防治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1980年以来,中医药防治脑卒中领域的学者们联合多学科团队,从临床需求出发,制定并不断完善脑卒中证候诊断标准,创新“毒损脑络”等病机学说,创制了以化痰通腑、解毒通络、破血逐瘀、益气活血为代表的系列方药,形成了针灸、推拿、中医康复等特色诊疗技术,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有力提升了我国中医药防治脑卒中诊疗水平。本文简要总结中医药对于脑卒中的病机认识及演变,系统回顾中医药防治脑卒中的研究历程和重要进展, 着重梳理中医药治疗脑卒中不同病期、病理阶段、关键环节的临床证据,分析当前脑卒中临床实践中尚未解决的诊疗问题, 并对未来中医药防治脑卒中的研究方向进行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89.
近年来,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疗效优势,明确中西医结合切入点,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制订出中医西医公认的、融合的诊疗方案,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中西医神经内科专家围绕具有代表性的脑卒中、头痛、眩晕、多发性硬化、癫痫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环节等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优势病种的中西医治疗建议,为临床实际诊疗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0.
目的:应用Delphi法对中风病基于患者报告的结局评价(Patient-Reproted Outcome,PRO)量表条目进行筛选。方法:确立中风病PRO量表备选条目,建立咨询问卷,采用Delphi法对全国脑病重点专科协作组来自18个省市的43名长期从事中风病临床研究的专家进行第1轮问卷调查。结果:专家积极系数为95%,协调系数为0.33,统计检验P0.05,专家意见协调性好,预测结果可取。根据条目的均数、变异系数结合协调系数以及议题小组讨论意见,54个条目中共筛选出50个条目。结论:应用Delphi法筛选中风病PRO量表条目是实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