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4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背景:对于缺血性脑卒中至今尚无确实有效的药物治疗,干细胞因其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使其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成为可能。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模型鼠的效果及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体外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以BrdU标记。将SD雄性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移植组于造模后第7天,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到损伤侧纹状体,PBS组给予等量PBS,模型组大鼠不做处理。 结果与结论:①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mNSS评分恢复优于模型组(P < 0.05);模型组mNSS评分在损伤后35 d内恢复速度慢于模型组(P < 0.05),至第56天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移植组大鼠损伤中心及周围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及与 Nestin、微管缔合蛋白2、胶原纤维酸性蛋白、Ⅷ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移植后能在鼠宿主脑内存活、分化,促进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推测其机制可能与移植后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有关。关键词:大脑中动脉闭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大鼠;胶原纤维酸性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神经功能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9.011  相似文献   
52.
背景:尾静脉移植干细胞穿过血脑屏障到达宿主脑损伤区域内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尾静脉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效果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获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以BrdU标记。Sprague-Dawley大鼠以改良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移植A组在造模后第7天、移植B组在造模后第14天通过尾静脉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模型组不做处理。 结果与结论:①移植后7,14,28,35,42,49,56 d,2个移植组mNSS评分低于模型组(P < 0.05)。移植后7,14,28,35,42,49 d,移植A组mNSS评分低于B组(P < 0.05)。模型组在造模后第35天、移植A组在第42天、移植B组在第49天时mNSS评分进入平台期。②2个移植组大鼠脑组织未见到CD11b、MPO单染阳性细胞,可见Brdu+Nestin、Brdu+MAP-2、Brdu +GFAP、Brdu+FⅧ,Brdu+VEGF双染阳性细胞。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途径移植可以在宿主脑内存活,通过生成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样细胞、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并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等因素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且未发现明显免疫排斥反应及异常分化细胞,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关键词:尾静脉;细胞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脑缺血;大鼠 缩略语注释:hUC-MSCs: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人脐带组织间充质干细胞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4.023  相似文献   
53.
在目前临床实践中,卒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医师对症状、体征的判断及影像学检查,但 是许多疾病如偏头痛、痫性发作等可能与卒中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客观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 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与脑梗死相关的诊断性生物标记物被发现,特别是新生蛋 白质组及miRNA家族生物标记物的研究,对临床脑梗死的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4.
马红珍  潘旭鸣  方莉  张培培  范军芬  徐瑜琳 《浙江医学》2018,40(14):1553-1557,1561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脂联素(AD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性别、年龄、BMI、肾功能、血白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100例CKD患者(CKD组)的临床资料,采用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公式(CKD-EPI)计算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以此分为CKD1~5期5个亚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血清ADP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CKD组患者女性ADP水平高于男性[(10.46±4.05)滋g/mlvs(8.67±3.06)滋g/ml,P<0.05],CKD1~2期组患者(GFR>60ml·min-1·1.73m-2)AD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入CKD3期后,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进行性下降,患者血清ADP水平急剧升高。CKD患者BMI偏低、eGFR下降、年龄偏小、hs-CRP升高均是ADP水平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CKD3~5期患者血清AD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从CKD3期开始,CKD患者的血清ADP水平出现明显升高。微炎症状态、BMI、年龄与CKD患者血清ADP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5.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在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病人中普遍存在,且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有关。尽管现代医学对CMVD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缺乏治疗CMVD的有效方法。近年来,中医药防治CMVD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通过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特色显示出一定的临床疗效。综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MVD的临床、基础研究,旨在为CMVD的临床治疗和深层作用机制探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目的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联合质谱技术鉴定消瘀泄浊饮中的活性成分,并利用HPLC法测定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大黄素、芦荟大黄素、杯苋甾酮、苦杏仁苷这5种成分的含量。方法 采用液质联用技术测定消瘀泄浊饮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色谱柱:Waters HSS T3(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异丙醇,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柱温:40℃。高分辨质谱:鞘气40 Arb;辅助气10 Arb;离子喷雾电压3000 V/-2800 V;温度350℃;离子传输管温度320℃;扫描模式为Full-scan MS2模式。采用Progenesis QI进行基线过滤、峰识别、积分、保留时间校正、峰对齐,对比公共数据库和实验室自建数据库后得到消瘀泄浊饮中的生物活性成分。选择Sharpsil-U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超纯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10 nm(苦杏仁苷、杯苋甾酮),260 nm(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结果 从消瘀泄浊饮中共找到276种生物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57.
目的:回顾既往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分析针刺有效治疗冠心病病例的临床选穴特点。方法: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公开发表的针刺有效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腧穴选择、腧穴分布、经脉归属、选穴配伍、针刺方法等进行总结。结果:纳入文献45篇,涉及病例3 866例,治疗冠心病多选择心包经、膀胱经和任脉,选穴以内关、膻中、心俞、足三里、神门等最常用,部位以四肢部为主,特定穴以五腧穴和络穴为主,针刺方法以平补平泻法居多。结论:对基于文献对针刺有效治疗冠心病的选穴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为临床选穴辨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8.
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均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临床常用的清热方剂,张锡纯善用白虎汤治疗温病,拓展了白虎汤的治疗范围,为近代应用白虎汤及其类方集大成者。本文通过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白虎汤及其类方的配伍用药规律进行整理,探讨张锡纯运用白虎汤及其类方辨治温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的联合作用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不良预后的关系。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从国内14家医院纳入缺血性脑卒中病例1 110例,检测入院时血清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helicobacter pylori immunoglobulin G,HP-IgG)水平及CRP水平,不良预后定义为发病3个月后的死亡或复合结局(死亡或心血管事件)。根据HP-IgG及CRP是否升高,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G1为低水平HP-IgG+低水平CRP组,G2为低水平HP-IgG+CRP升高组,G3为HP-IgG升高+低水平CRP组,G4为HP-IgG升高+CRP升高组。采用COX回归方法分析HP-IgG升高和CRP升高的联合作用与不良预后的关系。  结果  对HP-IgG升高及CRP升高的联合作用分析发现,多因素调整后,与G1(低水平HP-IgG+低水平CRP)患者相比,G4(HP-IgG升高+CRP升高)患者3个月的死亡风险为G1的13.45倍(95%CI:2.83~63.94,P=0.001),发生复合结局的风险为G1的3.97倍(95%CI:1.79~8.82,P < 0.001)。  结论  HP感染与CRP升高的联合作用与脑卒中发病3个月后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0.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及内侧髌骨旁入路行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行膝关节置换患者38例,随机分观察组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采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对照组采用内侧髌旁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切口引流,直腿抬高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膝关节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60.00±3.45 min,长于对照组的53.10±4.4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引流量192.50±10.45 mL,直腿抬高时间1.18±0.34天,下床活动时间2.95±0.58天,分别少于对照组的208.00±22.53 mL,3.35±0.93天和4.90±1.02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周HSS评分平均89.05±4.01分,高于对照组的85.75±3.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膝关节置换术可保护伸膝装置,有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