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32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5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7篇
综合类   141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由于骨化的后纵韧带占据椎管空间,引起胸段脊髓受压,出现下肢肌力减弱,不全瘫甚至截瘫,呈进行性加重;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由于胸椎的解剖学特点,手术治疗难度大,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手术治疗包括后路间接减压和前路直接减压两种方式。胸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是一种常用的间接减压方法,但由于胸椎呈生理后凸,脊髓向后漂移有限,疗效欠佳。直接减压术式有两种:一是经胸腔入路切除椎体及骨化的后纵韧带,但手术创伤大,并发症较多;另一种是经侧后方入路对脊髓环形减压(涵洞法),能较好地解除脊髓压迫,但依然存在手术时间长、出血多、容易损伤脊髓等缺点。2018年长征医院史建刚教授团队首创胸椎椎体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术治疗胸椎OPLL,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该方法通过切除骨化节段头尾侧的椎间盘,切断双侧肋骨,切除骨化节段的椎板,利用钉棒系统将椎体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向前推移,在无须切除骨化物的情况下直接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有效降低了手术难度和手术并发症。我们采用史建刚教授团队的方法治疗了数例胸椎OPLL患者,也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但我们在手术过程中发现该手术最大的操作难点是头尾侧的椎间盘切除,因椎间盘是软性组织,手术过程中不容易把握切除的程度,椎间盘切除过多容易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及胸膜,椎间盘切除不足则不容易将椎体向前推移,因此,我们对该技术进行了改良,不再切除椎间盘,而是采用超声骨刀在椎体终板骨性结构处截骨,超声骨刀具有“截硬不截软”的特点,在手术过程中容易把握是否截骨完全,且不容易损伤周围组织结构。我们应用该方法治疗1例OPLL患者,缩短了手术时间,也减少了损伤周围结构的可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2.
目的比较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 rotation,PFNA)及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9~2015-08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65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采用加长型PFNA治疗的患者31例(加长型PFNA组)和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患者34例(锁定钢板组)。记录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颈干角丢失的情况,利用Harris评分评估术后6个月时的功能。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1~25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长型PFNA组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锁定钢板组,出血量少于锁定钢板组,颈干角丢失程度低于锁定钢板组。结论加长型PFNA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允许患者早期下地、固定牢靠的优点,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3.
孙可  金先跃  尹东 《广西医学》2005,27(9):1379-1380
目的 探讨关节镜诊治膝关节滑膜血管瘤的优点、镜下分型及手术方法。方法 本组7例,左膝4例,右膝3例,主要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膝关节疼痛、肿胀、伸屈功能障碍。镜下将病变的滑膜及周围的炎性滑膜彻底清除,同时治疗其它病变。结果 随访7例,平均3年5个月,所有病例术前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未见复发。结论 关节镜有助于本病的诊治,镜下彻底切除滑膜血管瘤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4.
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关节功能好等优点[1].我院于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应用外侧入路小切口技术新开展施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55例,现将手术护理配合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地震创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四川地震伤员99人,合并四肢开放性损伤21人23处,均在首次伤口换药时采取创面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创面彻底行清创后应用一次性封闭负压引流敷料覆盖创面,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待创面清洁肉芽组织新鲜后采用直接缝合、游离植皮、邻位皮瓣和带蒂皮瓣转移闭合创面。[结果]本组伤员21人经治疗后创面全部愈合。[结论]地震后四肢开放伤损伤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以促进炎症消退及伤口肉芽组织生长,为Ⅱ期闭合伤口提供良好的软组织条件,可加速创面闭合,缩短肢体功能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手术中硬脊膜损伤及脑脊液漏的处理及其疗效。[方法]1999~2009年53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减压手术中出现硬膜损伤及脑脊液漏23例,为术中减压损伤硬膜、骨折块刺破硬膜或骨折移位致硬膜严重撕裂伤所致。硬膜缺损面积(0.6~3.0)cm×(0.8~2.5)cm。采用皮下筋膜和明胶海绵或阔筋膜和医用耳脑胶封堵填塞法处理。术后取低枕平卧位,常规应用甲强龙、甘露醇及抗生素4~6 d。术后24~48 h拔除引流管。[结果]经术中采用皮下筋膜和明胶海绵或阔筋膜和耳脑胶封堵填塞法和术后辅助处理后,21例治愈,切口Ⅰ期愈合;另2例术后存在脑脊液漏者,分别在术后8、15 d治愈。术后随访3~52个月(平均23个月)。全部病例无切口感染及脑脊液囊肿形成,效果良好。[结论]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减压术中发生CSFL者采用皮下筋膜和明胶海绵或阔筋膜和医用耳脑胶封堵填塞法处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维族)和汉族胃癌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TNF-A)rs1800629和rs361525位点多态性及其单体型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Snapshot技术分析322例胃癌患者(其中维族93例,汉族229例)和作为对照的487例非胃癌患者(其中维族231例,汉族256例)TNF-A基因rs1800629和rs361525位点基因型的分布;利用SHEsis软件分析其构成的单体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比较基因型和单体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结果:在维族人群中,TNF-A基因rs1800629和rs361.525位点不论是等位基因位点、基因型还是单体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汉族人群中,TNF-A基因rs361525位点AA+GA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4.56,P=0.03),即携带A等位基因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OR=2.41,95%CI:1.06~5.49);rs1800629位点基因型与胃癌之间未发现明显关联;A-A单体型在病例组及对照组分布频率分别为0.92%和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P=0.01)。结论:TNF-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汉族人群胃癌发病风险相关,这种相关性具有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68.
尹东  黄思语  邓彦超  陈艳 《肿瘤防治研究》2014,41(12):1261-1265
目的 探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对哈萨克族正常食管上皮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及N-亚硝胺类化合物致癌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哈萨克族正常食管上皮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MNNG(0, 0.75, 1.5 and 3 μg/ml)培养液中,0 μg/ml MNNG为对照组。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MNNG对哈萨克族食管正常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MNNG对细胞周期的影响、Annexin Ⅴ-FITC/PI双染法检测MNNG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暴露于不同浓度的MNNG 24 h后,四组哈萨克族食管正常上皮细胞抑制率分别为0、12.880%、28.414%、44.401%,后三组与对照组0μ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和G2/M期,细胞比值分别为(26.000±1.808)%、(29.867±3.769)%(37.833±3.782)%、(47.100±2.427)%和(10.867±1.747)%、(16.133±1.498)%、(18.533±1.115)%、(14.267±1.84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533±0.252)%、(1.767±0.252)%、(11.033±2.173)%、(26.767±1.95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NNG抑制哈萨克族正常食管上皮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及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9.
背景: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内固定后愈合较差,普通髋关节置换固定不稳,有待新的治疗手段解决这一难题。 目的:回顾性分析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2004-01/2011-09采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26例。人工髋关节为捷迈公司生物性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生物相容性良好。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2年~5年6个月,置换后疗效均满意,患者置换后可早期下地活动,髋关节无疼痛,关节功能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随访至置换后2年的24例行Harris髋关节评分,优9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3%,其中1例出现人工关节下沉。提示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可明显缩短患者置换后卧床时间,有利于早期恢复功能锻炼,效果显著,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0.
体外冲击波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最令人鼓舞的是冲击波在骨科领域的应用,体外冲击波对骨延迟愈合、骨不连、肩周炎、网球肘、跟骨痛、慢性腰肌劳损等骨科疾病的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该文从体外冲击波的物理性质、治疗骨科疾病的机制以及治疗骨科疾病的疗效、副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