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矿物中药硇砂提取液抑制肝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备一种能够替代无水乙醇的,毒性低、弥散性好、可使肿瘤坏死更完全的中药提取液。制备硇砂提取液,用于大鼠肝癌细胞系CBRH-7919和体内肝癌大鼠模型的实验性治疗。硇砂提取液有较好的体外杀伤癌细胞和体内抑瘤作用。体外条件下与无水乙醇比较,作用优于或相当于前者,并且表现出明显的药物量-效关系;体内实验表明:该提取液局部注射可使肿瘤体积显著缩小,甚至坏死,组间对照有显著性差异。初步毒性试验提示该提取液毒性较小,与无水乙醇相近,但局部刺激等毒副作用较小。该中药提取液整体抑制肿瘤效果优于后者,且弥散性好、作用相对彻底,有可能替代无水乙醇用于肝癌等恶性实体瘤的局部治疗。  相似文献   
62.
二丙酸倍氯米松缓释微囊在豚鼠体内释药浓度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BDP-PLGA纳米缓释微囊体内释药情况。方法:采用超声乳化法和去溶剂固化法,制备BDP-PLGA纳米缓释微囊;健康豚鼠气管插管后,喷雾给予BDP纳米缓释微囊悬液,不同时间点取血及肺组织,HPLC法测定血浆及肺组织匀浆BDP浓度。结果:肺组织匀浆中,BDP普通制剂组BDP峰浓度出现在8h左右,然后较快下降;纳米微囊组,给药后0.5-1.0h有一个相对的爆破释放,8h左右达峰浓度,12h开始BDP浓度明显高于普通制剂组,并维持相当高浓度的平台期(至72h)。血浆中普通制剂组和纳米微囊组BDP浓度均未测出。结论:吸入给药后,肺组织中BDP纳米微囊制剂表现良好的缓释性且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血浆,适合于长期吸入治疗。  相似文献   
63.
为了评价汉方方剂药效的临床研究,以血压与血清胆固醇等作为治疗对象,取检查数据较标准值高或低者为受试者,分析这些受试者治疗前后所得的数据,因平均回归的影响会引起检查值的变化,而导出错误的分析结果,这样会妨碍汉方方剂的正确评价。为此提出了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分析方法。 ①平均回归的影响:以血清胆固醇值大于某值υ的患者作为受试者,服用汉方方剂后再测定,判断有无疗效。假定受试者治  相似文献   
64.
65.
目的揭示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为中印传统医学交流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方法统计《中国佛医方剂类编》收载的616种佛医方剂,对方剂的出处、名称、剂型、药味数、功能和主治,以及药物的类别及数量、常用药及使用频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方剂来源于《外台秘要》《峨眉神效验方》《竹林女科证治》等43本古籍,始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和清朝收载的方剂较多;方剂分为理血剂、补益剂、清热剂、治风剂、理气剂等19个类别;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药膳、酒剂等22种,其中煮散剂、药膳、吊膏、醍醐方和末药方颇具特色;方剂命名采用"主药+剂型""主治+剂型""功效+剂型"等11种形式;93.32%方剂的药味数在15味以内,66.78%方剂的药味数在8味以内,最多达77味,最少为单味;送服物质有酒、童便、醋汤、石菖蒲汤、桂圆汤、薄荷汤、朱砂末等14种;使用636味药物,其中植物药506味,动物药79味,矿物药37味,辅料6种,另外涉及食材44种,生僻药材26种;用药频率排前十位的药物依次为甘草、当归、姜、地黄、川芎、人参、茯苓、白术、黄芩、白芍等;临床常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等。结论佛医方剂种类繁多,剂型丰富,植物药占比最高,临床应用有一定特色,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66.
感觉神经性耳聋是由耳蜗、听神经及其中枢通路中的器质性病变所致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听力减退.其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均不十分满意,是目前国内外耳科难治之症.各家报告疗效颇为参差,乃与治疗早晚、病变性质等有密切关系.作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各种感觉神经性耳聋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效果优于单纯用西药或单纯用中药治疗的方法.一、临床资料作者自1991年1月到1992年8月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41例感觉神经性耳聋病人,其中突发性耳聋16例,美尼尔氏病3例,噪音性耳聋2例,中毒性耳聋1例,原因不明耳聋19例,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72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28年.  相似文献   
67.
目的比较神经外膜减压与束间松解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探讨治疗肘部尺神经卡压更有效的松解方法。方法选择60例中、重度肘管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30例,A组单纯行尺神经外膜切开减压松解,并选择筋膜下前置法;B组在A组手术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显微镜下行神经束间松解法。结果术后1周内持续5d环、小指麻木、疼痛症状较术前加重者,A组5例,B组26例,两组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3,P<0.01);体征检查小指尖刺痛觉较术前神经敏感性降低者,A组9例,B组18例,两组体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术后5周检查环、小指感觉异常者,A组21例,B组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0,P<0.01);术后1年肌萎缩恢复情况检查,A组未恢复者22例,B组未恢复者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P<0.05);术后3年A组优良率66.7%,B组优良率9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P<0.05)。结论显微镜下行神经束间松解法,能及早改善受卡压神经的微循环,能使神经功能更快、更好地恢复,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8.
急性肾衰动物模型的血液灌流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纯种大耳白兔作为实验动物,建立肾衰动物模型.海藻酸锌络合物为吸附剂对动物模型进行血液灌流实验,观察该吸附剂血液灌流清除体内脲分子的功效,以及对血液相容性、肝功能、肾功能等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经动物血液灌流对血液中Bun、Cr的清除率达60%以上,而且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69.
微囊杂种猪胰岛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成年杂种猪胰岛分离、纯化和包埋的方法 ,并对微囊胰岛的体外分泌功能及体内移植降糖功能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经胰管灌注胶原酶 ,葡聚糖间断密度梯度离心 ,分离和纯化猪胰岛 ,用海藻酸钠 聚赖氨酸 海藻酸钠 (APA)包埋猪胰岛。用双硫腙染色鉴别胰岛 ,用荧光染色计数胰岛存活率。对微囊胰岛进行体外培养 ,用不同浓度葡萄糖刺激微囊胰岛考察其功能 ,并进行大鼠糖尿病模型移植。结果 :每个猪胰腺可得到的胰岛数量平均为 98,5 5 0± 13,80 4个 ,纯化后胰岛纯度达 80 %以上 ,平均胰岛回收率 43.9%。体外试验显示微囊胰岛对葡萄糖刺激发生应答 ,分泌胰岛素。微囊胰岛在 16天的培养期间可持续分泌胰岛素 ,囊内胰岛细胞生长良好 ,微囊无溶解和破碎。培养 2天的微囊胰岛对高糖刺激有明显反应 ,其胰岛素释放量分别为低糖的 1.49倍 (静态 )和 2 .45倍 (灌流 ) ,P <0 .0 5。糖尿病大鼠体内移植微囊杂种猪胰岛 5 ,0 0 0~ 6 ,0 0 0 ,可明显降低动物模型血糖 ,并持续 7~ 11d。结论 :APA微囊膜及微囊化杂种猪胰岛在体外功能良好。短期培养及体内移植降糖功能确切 ,将此法制备的微囊胰岛用于治疗I型糖尿病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0.
首次采用海藻酸锌络合物配位吸附尿素分子 ,研究了这类络合物在不同条件下对尿素的吸附性能。用纯种大耳白兔作为实验动物 ,建立肾衰动物模型。海藻酸锌络合物为吸附剂对动物模型进行血液灌流实验 ,观察该吸附剂血液灌流清除体内尿素的功效 ,以及对肝功能、肾功能等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在模拟人体生理介质的水溶液中对尿素吸附率达 74 .6 5± 4 .71%。对血液中尿素的吸附率达 6 5 .2 5± 4 .33%。经动物血液灌流对血液中Bun、Cr的清除率达 6 0 %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