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9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6篇
  1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241.
目的 探讨67Ga显像在结外淋巴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7例经病理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结外淋巴瘤患者,其中14例患者治疗前行67Ga显像;23例患者均经过6~8个疗程化疗后进行67Ga显像,其中11例伴有手术、2例伴有局部放疗.23例治疗后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6个月(12~48个月).结果 在结外淋巴瘤的诊断中,67Ga显像的灵敏度为71%(10/14), 其中10例原发于横膈以上的结外淋巴瘤患者中有6例阳性,4例原发于横膈以下的结外淋巴瘤患者全部阳性,67Ga显像的灵敏度与结外淋巴瘤的恶性程度相关.在结外淋巴瘤治疗后的监测中,67Ga显像的阴性预测值为72%(13/18).结论 67Ga显像不但有助于结外淋巴瘤的诊断,在评价结外淋巴瘤治疗的预后方面同样也有价值.  相似文献   
242.
手指较大面积皮肤的缺损较为常见,应用邻位皮瓣修复缺损因易操作、成功率高而作为首选治疗方法.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我院对10例手指较大皮肤缺损患者采用邻位掌背皮瓣及指侧方皮瓣瓦合修复[1-2],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1~45岁,平均34岁.皮肤缺损面积为4.0 cm× 4.0 cm~ 6.0 cm×6.5cm,近节缺损3例,近、中节缺损6例,手指全长缺损1例.10例中拇指1例,示指4例,中指2例,环指2例,小指1例.  相似文献   
243.
目的探讨采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蒂皮瓣修复足部缺损的疗效。方法方法是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蒂皮瓣(内踝上皮瓣)修复足背,足内侧,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4例。以胫后动脉应用解剖为基础,术前彩色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找到内踝上皮支发出点,以此为旋转点设计皮瓣,皮瓣面积6.0cm×8.0cm至10cm×17cm。结果 14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外形满意,对小腿功能无影响。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皮瓣是修复足部缺损的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44.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5例急性肾梗死(ARI)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为心源性肾梗死14例, 抗磷脂综合征1例;合并心房颤动12例, 房性早搏2例, D-二聚体水平升高12例, 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15例, 尿潜血阳性和尿蛋白阳性11例。治疗方式为导管接触性溶栓4例, 静脉溶栓2例, 抗凝治疗9例。随访发现6例再发栓塞, 其中2例死亡。对于存在血栓高风险因素的急性发作、持续性腹痛患者, 若合并高水平LDH、尿潜血(+)和/或尿蛋白(+)提示可能为ARI, 增强CT或CT血管造影可辅助早期确诊。即使存在长时间的肾动脉栓塞也应尽可能尝试重建血流, 后期规范化抗凝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45.
目的 观察并探讨重症肺炎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痰热清与纤支镜吸痰灌洗技术联合应用效果以及对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1, HMGB-1)、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方便选取2021年6月—2023年4月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接收的重症肺炎患者92例,按抛掷硬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6)、联合组(n=46),其中对照组给予纤支镜吸痰灌洗治疗,联合组给予纤支镜吸痰灌洗治疗同时加用痰热清。观察临床治疗效率、症状缓解时间、总住院时间、血清sICAM-1、血清HMGB-1、炎症介质、不良反应、再入院率。结果 联合组临床治疗效率为91.30%,对照组临床治疗效率为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2,P=0.027)。联合组止咳时间、咳痰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肺湿啰音减少时间、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sICAM-1、HMGB-...  相似文献   
246.
目的 探讨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炎性衰老相关指标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老年ACS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2组病人均急诊行PCI,其中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瑞舒伐他汀10 mg治疗,观察组给予强化瑞舒伐他汀20 mg治疗。比较2组病人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 PEDF)水平变化情况。比较2组病人斑块大小、厚度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钙化积分情况。随访12个月,观察2组病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PCI前,2组VEGF、VCAM-1、PEDF...  相似文献   
247.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物P5(HCP5)通过调节微小RNA(miR)-27b-3p/H2A组蛋白家族成员Z(H2AFZ)轴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48例OSCC患者癌组织及邻近癌旁组织、OSCC细胞系(Tca-811、SCC-9、SCC-25、HN4)及人正常口腔角质形成细胞(hNOK),检测LncRNA HCP5、miR-27b-3p、H2AFZ mRNA表达水平;取对数生长期Tca-811细胞,分为对照组、小干扰RNA阴性对照(si NC)组、干扰HCP5表达(si HCP5)组、si HCP5+抑制物阴性对照(inhibitor NC)组、si HCP5+miR-27b-3p抑制物(miR-27b-3p inhibitor)组。双荧光素酶验证LncRNA HCP5与miR-27b-3p、miR-27b-3p与H2AFZ的靶向关系;qRT-PCR检测LncRNA HCP5、miR-27b-3p、H2AFZ 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及MTT法检测Tca-81...  相似文献   
248.
Erdheim-Chester病是一种罕见的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疾病, 最常见的特征是长骨的多灶性骨硬化, 病理特征为片状泡沫组织细胞浸润, 伴或不伴有骨外组织的组织细胞浸润。报道1例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 histiocytosis, LCH)与Erdheim-Chester病非同时发生的病例, 通过分析其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 为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49.
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长趋势,脑卒中有着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给患者与家属造成很大的经济、生理及心理上的负担和痛苦。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二便失禁、或逐渐痴呆、或抑郁、或精神失常等都属于脑卒中后遗症。但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也有表现为情感异常,部分患者以强哭强笑症为主。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针对脑卒中后强哭强笑症运用“额区丛刺”治疗方法,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50.
目的 观察头针百会加双侧顶旁1线治疗不同梗死区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脑梗死后尿失禁患者97例,根据颅脑磁共振检查确定的梗死部位不同,将患者分为A 组(桥脑排尿控制中枢梗死)和B组(皮层排尿控制中枢梗死)。2组均采用针刺百会穴+电针双侧顶旁1线的治疗方法,治疗3周后以尿失禁程度、漏尿次数、尿失禁临床症状积分和24h尿垫试验及临床疗效等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在减轻尿失禁程度方面,2组Ⅰ度和Ⅱ度尿失禁患者比例均增加(P 均<0.05),Ⅲ度和Ⅳ度尿失禁患者比例均减少(P 均<0.05),且B组Ⅰ度尿失禁患者比例显著高于A 组(P<0.05)、Ⅲ度和Ⅳ度尿失禁患者比例显著低于A 组(P 均<0.05);在减少漏尿次数方面,仅B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尿失禁临床症状方面,2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24h尿垫指数为疗效指标时,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 组(P<0.05)。结论 针刺百会穴+电针双侧顶旁1线可以改善皮层排尿控制中枢梗死患者的尿失禁程度,显著减少漏尿次数,但对此类患者的尿频尿急和夜尿增多等症状没有明显帮助,对桥脑排尿中枢梗死患者的尿失禁没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