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59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3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111篇
内科学   78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121篇
综合类   283篇
预防医学   12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29篇
  1篇
中国医学   107篇
肿瘤学   3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锁定钢板系统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总结微创锁定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5月至2006年10月,分别采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与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对64例70处四肢骨折进行治疗,男45例,女19例;年龄17-69岁,平均36.8岁;股骨远端骨折16例19处,胫骨近端骨折28例31处,胫骨远端骨折8例8处,肱骨近端骨折12例12处.50处股骨远端与胫骨近端骨折采用LISS固定,20处胫骨远端与肱骨近端骨折采用LCP同定.在影像增强器监视下先行闭合复位,复位满意后采用经皮微创接骨术于肌肉下骨膜外置入LISS或LCP,再次确认位置满意后通过导向器经皮拧入锁定螺钉.结果 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8.8个月.全部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骨折再移位、成角畸形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2.3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70~95分,平均87.5分,ROM 90°~130°,平均122°;踝关节AOFAS评分82~95分,平均91.4分;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82~94分,平均90.6分.患肢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 微创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四肢骨折具有软组织创伤小、对骨骼血供影响小、骨折愈合快、手术感染率低、功能恢复好等优点.锁定钢板无须紧贴骨面即可获得可靠的固定,不易发生骨折冉移位或内固定松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的改进及OPCML基因在卵巢癌患者癌组织中的甲基化状态。方法取卵巢癌组织、交界性瘤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用MSP及巢式MSP检测OPCML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结果用MSP检查,卵巢癌患者手术标本中OPCML基因的甲基化率为58.3%(14/24),用巢式MSP检测,OPCML基因的甲基化率为83.3%(20/24),两法在正常卵巢组织中均未检测到OPCML基因甲基化。结论改良后的巢式MSP法有更高的灵敏度,卵巢癌组织中OPCML基因甲基化比正常组织显著增高,OPCML基因甲基化可作为卵巢癌辅助诊断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精索静脉曲张 (2 9例 )的手术方法及其优越性。方法 :用腹腔镜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结果 :随访 1~ 3年 ,曲张静脉完全消失 18例 ,明显减轻 11例 ,阴囊外观基本恢复正常 ,睾丸发育良好。结论 :本法简便 ,组织创伤轻微 ,恢复快 ,是治疗小儿精索静脉曲张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观察缺氧对胰腺癌细胞E-cadherin表达的抑制以及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E-cadherin表达抑制的调控机制.方法 分别在常氧和缺氧环境下培养胰腺癌细胞Pane-1,通过Western blot和TransweU技术对比观察E-cadherin表达的差异以及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体外转染表达HIF-α siRNA的真核表达载体pGenesil-1-HIF-1α以及对照载体,进一步检测沉默HIF-α之后,Pane-1细胞E-cadherin和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缺氧可以抑制Pane-1细胞E-cadherin的表达,并增强其在体外的侵袭能力.而通过RNAi技术沉默了HIF-α之后,则町以部分恢复缺氧微环境对Pane-1细胞E-cadherin表达的抑制,同时降低其在体外的侵袭能力.结论 缺氧微环境中HIF-α的活化可抑制E-cadherin的表达并加强胰腺癌细胞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995.
门诊药房提供药事咨询可以帮助患者正确合理的用药.本文简要介绍了开展门诊药事咨询服务对患者就诊的意义,分别从用药安全、药物用法用量、药物煎煮方法、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特殊情况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叙述,认为开展门诊药房用药咨询工作对保证患者用药合理、安全,高效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生物钟基因CLOCK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甲状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2年3月到2015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医院手术切除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74份,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LOCK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CLOCK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68.9%(51/74)、20.3%(15/74),两类组织中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44,P=0.000)。CLOCK蛋白表达情况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直径及TNM分期有关(P <0.05)。 结论CLOCK蛋白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等关系密切,可为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7.
重症胰腺炎并发胰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临床防治措施。方法 对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6月本中心收治的 30 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 1 4例胰性脑病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 ,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  30 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中 1 4例并发有胰性脑病 ,发生率为 4 .6 %。其中早期即SIRS期 9例 ,后期即感染期 5例。胰性脑病临床表现有烦躁不安、多语、定向能力障碍、嗜睡、狂躁、幻觉 ,甚至昏迷。神经系统检查发现有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以及脑脊髓并候群症以及脑脊液淀粉酶增高。晚期出现胰性脑病病人常并有深部真菌感染以及体液代谢紊乱。治疗上去除引起胰性脑病的各种诱因。SIRS期 9例中 3例死亡 ,均死于MOF ,感染期 5例中 1例死于严重感染并发MOF。其余病人症状缓解治愈出院。结论 胰性脑病是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少见的严重并发症 ,积极消除其各种诱因 ,有助于降低胰性脑病的发生率。早期发现 ,一旦发生胰性脑病积极给予脑复苏及神经营养支持治疗 ,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三维CT影像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颌面部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并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和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三维重建,对MPR图像、VR图像显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4例颌面部创伤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骨折118处,其中上颌骨骨折28处,下颌骨骨折18处,眼眶骨折18处,鼻骨骨折22处,颧骨骨折28处,蝶骨骨折2处,颞颌关节脱位2处。对比轴位CT、MPR、VR及联合使用两种三维重建方法对所有骨折显示结果,可以发现MPR、VR及联合使用两种三维重建方法对骨折显示率均明显高于轴位CT,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MPR联合VR对颌面部骨折显示率最高,达99.1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两种方法相较于轴位CT扫描,均能明显提高颌面部骨折的检出率,可以作为诊断颌面部骨折的首选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99.
自体髂骨移植修复桡骨远端创伤性骨缺损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治1例桡骨远端创伤性骨缺损的病例,采用自体髂骨移植修复桡骨远端骨质缺损,术后获得良好的腕关节功能,为桡骨远端创伤性骨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00.
背景: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对脂肪源性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也可能会产生有效作用。 目的:验证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转染对体外培养的脂肪源性干细胞的效应。 方法:构建含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的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hIGF-1,利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介导转染体外培养的人脂肪源性干细胞。观察基因转染后细胞增殖及形态的变化,倒置荧光显微镜观测标记基因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并计算转染效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上清中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周期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测序及酶切证实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hIGF-1构建正确。体外培养的脂肪源性干细胞为多种形态并存,转染后6 h检测到有EGFP的表达,至60 h达到高峰,转染效率为(16±3)%。细胞上清中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浓度在60 h达到22.65 μg/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均检测到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转染后的细胞分裂增殖加快,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缩短,S期细胞比例增多。证实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可有效转染脂肪源性干细胞并表达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蛋白质,同时可促进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