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21.
日本血吸虫卵黄铁蛋白DNA免疫在小鼠诱生的保护性免疫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卵黄铁蛋白基因DNA免疫小鼠诱生的保护性免疫力。方法:分两大组进行,实验I小鼠有预感染,实验II小鼠没有。将构建的日本血吸虫卵黄铁蛋白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L-SjFerl经左右腿肌肉注射BALB/c小鼠,共免疫2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5w以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6w后计数成虫负荷及肝组织虫卵数和死亡卵百分比。设空质粒免疫组为对照组。结果:PL-SjFerl免疫小鼠,在实验I主要诱生IgG1和IgG3,在实验II主要诱生IgG2a和IgG2b;实验组尚产生较高水平的IgA和IFN-γ应答。pL-SjFerl免疫小鼠诱生一定程度的减虫率(26.47%,34.08%),减卵率(40.02%,36.83%)和死亡卵百分比(27.50%,30.13%)。结论:PL-SjFerl免疫小鼠能产生较明显的保护性免疫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2.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的原核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进一步研究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的免疫调节功能,丰富有关血吸虫免疫逃避知识。方法 根据曼氏血吸虫Sm16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用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cDNA文库中扩增Sj16基因,将Sj16基因定向克隆入pGEX-4T-1,转化感受态BL21/DE3菌;用酶切、PCR扩增鉴定筛选得到的重组阳性克隆,IPTG诱导pGEX-4T-1-Sj16转化的BL21/DE3菌,用SDS-PAGE和Wester-blot分析表达产物。结果 从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cDNA文库中获取Sj16基因,重组质粒中含有Sj16基因,成功构建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Sj16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X-4T-1-Sj16,pGEX-4T-1-Sj16转化的BL21/DE3菌经IPTG诱导可表达与GST融合的蛋白(约40kDa),抗GST抗体能特异性识别该蛋白。结论 成功原核表达了Sj16蛋白,为深入研究Sj16的免疫调节功能,丰富有关血吸虫免疫逃避知识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 构建日本血吸虫卵黄铁蛋白基因(SjYolFer)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LYolFer,转染Hela细胞进行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方法 用PCR法从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成虫cDNA文库中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经RNA班点杂交显示转录差异。然后定向克隆人表达载体pLXSN。转染重组体到Hela细胞中进行表达,并用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表达产物。结果 PCR扩增产物大小约600bp左右,与雌虫RNA的杂交信号明显强于雄虫,获得重组质粒pLYolFer,特异性表达产物约为21ku,能被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血清及小鼠血清识别。结论 为进一步免疫原性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5.
血吸虫雌虫发育调节基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虫卵是血吸虫病致病和传播的首要因素,因此,虫卵及雌虫生殖系统的发育成为对血吸虫病进行药物攻击和/或疫苗研制的潜在靶点。血吸虫发育体系的特殊性表现在雌虫的性成熟依赖于与雄虫的合抱。从分子水平上看,雌虫一些基因的表达受雄的调控,这些基因统称为发育调节基因,本就已知的几个血吸虫雌虫发育调节基因的研究与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6.
噬菌体表面展示(phagedisplay)是指将外源蛋白通过与丝状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而表达于噬菌体颗粒表面的一种技术,被展示的外源蛋白可以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目前此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不同领域,本文主要回顾了噬菌体有面展示技术的发展及在研制疫苗中有关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7.
登革病毒可引起人类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登革休克综合征,其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至今登革出血热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也没有可用的疫苗和特效药物.近年来对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研究逐渐增多,认为它与登革出血热的发病机制有一定关系,它在登革病毒感染的诊断以及亚单位疫苗的研制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就登革病毒NS1蛋白与病毒复制和致病的关系以及其在临床诊断和疫苗研制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8.
目的对2006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并对分离的病毒株进行E基因序列分析,以了解可能的传播来源。方法用免疫层析法(ICT)检测患者血清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1(NS1)抗原和IgM抗体;C6/36细胞微量法对发病2d内患者的血清进行登革病毒的分离培养,并用免疫荧光检测(IFA)及RT—PCR法对病毒分离株进行鉴定;测定分离株DVI—GZ42/06的E基因序列,与国内外参考株、流行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ICT法检测患者登革病毒IgM和IgG的检出率分别为89.5%(433/484)及38.0%(184/484)。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NS1抗原的检出率为:第1~2天92.7%(38/41)、第3~5天83.3%(70/84)、第6~10天10.9%(5/46);Ig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2.4%(1/41)、51.2%(43/84)及97.8%(45/46)。病毒分离培养阳性率为61.0%(25/41),IFA及RT—PCR法证实为登革1型病毒。分离株Guangzhou/42/06的E基因序列与登革1型病毒标准株Hawaii/45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6%;与Thailand/NI09VI04、Vietnam/06和Vietnam/07的同源性高,分别为99.0%、98.6%和98.6%,且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亲缘关系很近,而与广东省2006年前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结论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在登革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2006年广州地区出现的登革热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29.
目的对人禽流感病毒A/China/GD01/06(H5N1)HA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为进一步研究GD01/06HA的致病与免疫机制提供有效制剂。方法将H5N1全长HA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采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并对表达的重组蛋白进行鉴定。结果经检验重组质粒p32-HA构建成功,表达蛋白分子量介于66.2~94.0kd。经鉴定所表达的特异性条带为HA蛋白片段。结论HA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获得特异性重组蛋白,为其生物学、免疫学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0.
日本血吸虫卵黄铁蛋白基因免疫小鼠的保护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卵黄铁蛋白基因DNA免疫小鼠诱导的保护性免疫力。方法 将构建的日本血吸虫卵黄铁蛋白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LXSN-Fer l经左右腿肌肉注射BALB/c小鼠,共免疫2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5周以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攻击感染后6周计数成虫负荷及肝组织虫卵数和死亡卵百分比。设空质粒免疫组为对照组。结果 pLXSN-Fer l免疫小鼠,诱生的IgG亚类主要是IgG2a和IgG2b;免疫组可产生较高水平的IgA和IFN-γ应答。pLXSN-Fer l免疫小鼠诱生一定程度的减虫率34.08%,减卵率36.33%,死亡卵百分比为30.13%。结论 pLXSN-Fer l免疫小鼠能产生较明显的保护性免疫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