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1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71篇
神经病学   13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6 毫秒
31.
目的将人的外源基因TH和GDNF共同转染SH-SY5Y细胞,建立一种可同时高效稳定表达TH和GDNF的工程细胞,探讨其在帕金森病(PD)基因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人GDNF和TH的cDNA构建于表达载体PcDNA3.0和PcDNA3.1,形成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GDNF、和PcDNA3.0/hTH,同时转染至SH-SY5Y细胞系,利用RT-PCR鉴定筛选出高效稳定表达阳性克隆,将此工程细胞与大鼠原代多巴胺(DA)能神经元共培养,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观察DA能神经元的数目和生长状态。结果成功建立了可同时高效稳定表达人TH和GDNF双基因的工程细胞,并且该细胞可防止DA能神经元退变死亡,有助于DA能神经元抵抗MPP+的毒性损伤。结论人TH和GDNF双转基因工程细胞对DA能神经原有防治兼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 为进行帕金森病(PD)的转基因细胞治疗,在实验室构建人类酪氨酸羟化酶(hTH)基因表达工程细胞系。方法 重组质粒pcDNA3/hTH经亚克隆、纯化后,用脂质体法转染到人类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细胞内,经G418筛选、克隆,分离培养经免疫细胞化学分析。结果 转染pcDNA3/hTH的SH-SY5Y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明显,与仅呈非特异性染色的对照组SH-SY5Y细胞形成鲜明的对比。结论 转染pcDNA3/hTH的SH-SY5Y细胞能够有效地表达hTH,在PD治疗的非人类灵长目实验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
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概括   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是一种出现于舌咽神经分布区的阵发性剧烈疼痛,疼痛的性质与三叉神经痛相似,多位于咽壁、扁桃体窝、软腭及舌后1/3,可放射到耳部.1910年Weisenberg首次描述本病.本病发病率较低,约为三叉神经痛发病率的1%,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多在40岁以上发病.发病性质同三叉神经痛相似,在耳后、舌根、咽壁及扁桃体窝等处有“扳机点“,发病时患者疼痛难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等血管的压迫,局部蛛网膜的增厚粘连等所导致的舌咽神经脱髓鞘有关.1977年Laha曾报道6例舌咽神经痛,其中5例为血管压迫[1].此病神经系统查体多无阳性体征,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不难诊断,为明确诊断,可刺激“扳机点“,视能否诱发疼痛,若应用0.5%地卡因进行喷雾咽喉壁,疼痛缓解,则基本可确诊[2].本文对本病的各种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4.
刘斌  吴承远  张永福 《临床医学》2006,26(10):78-80
目的探讨小檗胺联合供体脾细胞输注诱导的微嵌合状态对皮肤移植物生存的影响。方法选择BALB/c(H-2d)、C57BL/6(H-2b)和615(H-2k)小鼠分别作为受体、供体和第三供体,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受体动物(小檗胺、供体脾细胞悬液输注、小檗胺联合供体脾细胞输注)诱导微嵌合状态,同时移植皮肤。观察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受体脾脏细胞因子(IL-2、IL-4)。流式细胞仪检测受体脾脏的微嵌合状态。结果小檗胺联合供体脾细胞输注可诱导微嵌合状态而形成免疫耐受,明显延长同种皮肤移植物的平均生存时间[MST=(26.5±7.0)d],排斥第三供体。实验组IL-2和IL-4均低于对照组与第三供体组。单纯小檗胺或供体脾细胞输注均可诱导微嵌合状态,也可延长皮肤移植物的生存时间[MST分别为(16.0±3.5)d和(12.7±2.1)d],但微嵌合状态的程度和延长皮肤移植物生存的作用不及小檗胺联合供体脾细胞输注(P<0.01)。微嵌合状态的程度与延长移植物生存时间无相关性。结论小檗胺联合供体脾细胞输注可诱导微嵌合状态产生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35.
刘斌  孙炜  吴承远 《山东医药》2006,46(30):37-37
对比分析11例唇下入路及46例鼻内入路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鼻内经蝶入路与唇下入路相比,只需进行较少的解剖便可获得良好的显露,手术简便易行,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认为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应取鼻内入路。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狗大脑中动脉缺血区行大网膜或颞肌瓣颅内移植的重建注塑脑血管模型的实验研究,获得了大网膜移植脑表面后形成新生血管的注塑模型。实验表明:在结扎MCA后的脑缺血区表面移入带蒂颞肌或游离大网膜,术后14、7天光镜可见移植物与脑表面间有较多的增生血管长入脑内。游离大网膜移植术后6个月脑血管造影术区有较密集的新生血管相互勾通呈网状覆盖于皮层表面,其范围约2×3cm,形态粗细不均。在注塑模型术侧清晰可见颞浅动脒的末瑞有呈纡曲状增粗的血管进入脑内。  相似文献   
37.
1 病例报告 病人,女性,23岁。因头痛、恶心、呕吐2周入院。无与猫密切接触史。查体:视乳头水肿。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CT)示右颞顶等密度影,周围脑组织水肿,约4cm×4cm×3cm,占位效应明显,强化扫描呈不规则环状强化。入院后查弓形虫抗体( )。术中见右颞顶部脑沟变浅,脑回增宽,切开皮层约1cm深处见病变组织呈淡黄色,质软,血运较差。分块切除。术后病理切片中查到不规则坏死区,其中有较多嗜酸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在少数巨噬细胞胞浆中看到淡兰色小体。病理诊断为脑弓形虫病。病人于手术后10d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38.
对37例脑胶质瘤病人及42例住院对照组病人血清脂类及脂蛋白胆固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脑胶质瘤病人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女性病人升高尤为显著.表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升高与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9.
TH基因修饰细胞脑内移植治疗猴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包囊化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ylase,TH)基因修饰的基因工程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 将pcDNA3/hTH质粒转染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YTY细胞,筛选出阳性克隆,微包囊化处理后的含有TH基因修饰细胞植入PD猴模型脑内,观察其行为、CSF中DA含量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查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 (1)pcDNA3/hTH基因经亚克隆,提取纯化的质粒,经ECORI酶切后产生1.9Kb和5.5Kb的片段。转基因后的SY5Y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TH染色强阳性;(2)移植后PD猴症状明显改善,脑脊液中DA含量升高;(3)SABC免疫组化发现移植区存在大量TH阳/性细胞。结论 构建的TH基因工程细胞体外和体内均表达人类TH基因;微包囊化处理后的基因工程细胞在PD猴脑内存活并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0.
患者男,48岁。因右侧面部麻木、走路不稳3个月、视物模糊1个月入院。体格检查:全身无明显色素痣,右眼外展受限,双侧水平眼震、复视,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右侧角膜反射消失,右侧肌力减退,右侧指鼻试验欠稳准,闭目难立征阳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侧踝反射增高,双侧Babinski征阳性,双侧Chaddock征阳性。颅脑CT:平扫见右侧桥小脑角低密度区,并向鞍上池发展,第四脑室受压移位;增强扫描见肿瘤囊壁有强化,低密度区的后方见一强化肿瘤影。颅脑MRI:T1像见右侧桥小脑角低信号区,其后方见等、高信号区,T2像见右侧桥小脑角高信号区,其后方为等、高信号区;增强扫描前方的肿瘤无强化,后方的肿瘤强化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