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02篇
  免费   1165篇
  国内免费   797篇
耳鼻咽喉   306篇
儿科学   169篇
妇产科学   65篇
基础医学   1165篇
口腔科学   284篇
临床医学   3110篇
内科学   1950篇
皮肤病学   130篇
神经病学   576篇
特种医学   100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1篇
外科学   1839篇
综合类   6780篇
预防医学   2269篇
眼科学   202篇
药学   2504篇
  36篇
中国医学   2652篇
肿瘤学   717篇
  2024年   126篇
  2023年   524篇
  2022年   455篇
  2021年   418篇
  2020年   505篇
  2019年   604篇
  2018年   579篇
  2017年   383篇
  2016年   436篇
  2015年   524篇
  2014年   1219篇
  2013年   998篇
  2012年   1209篇
  2011年   1272篇
  2010年   1245篇
  2009年   1240篇
  2008年   1163篇
  2007年   1203篇
  2006年   1121篇
  2005年   1253篇
  2004年   1155篇
  2003年   1005篇
  2002年   806篇
  2001年   717篇
  2000年   679篇
  1999年   617篇
  1998年   512篇
  1997年   553篇
  1996年   522篇
  1995年   412篇
  1994年   415篇
  1993年   305篇
  1992年   284篇
  1991年   277篇
  1990年   248篇
  1989年   173篇
  1988年   125篇
  1987年   102篇
  1986年   81篇
  1985年   74篇
  1984年   84篇
  1983年   50篇
  1982年   48篇
  1981年   36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9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目的探究行改良根治术的T1-2N1M0期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1月经改良根治术治疗208例T1-2N1M0期乳腺癌患者资料,统计术后截止2019年11月患者随访情况,并记录患者术后5年肿瘤转移、复发情况,以SPSS 2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次研究中208例患者均获得确切随访,无失访病例。其中复发、转移28例(13.5%),无转移复发180例(86.5%),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86.5%;将单因素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Cox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45岁、组织学分级为III级、术后放疗、Ki-6 ≥30%为行改良根治术T1-2N1M0期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 结论年龄<45岁、组织学分级为III级、术后放疗、Ki-67≥30%是T1-2N1M0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增加患者预后风险。  相似文献   
992.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硕通镜钬激光碎石术在输尿管上段感染性结石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诊治的70例输尿管上段感染性结石的诊疗经过,随机分为硕通镜组30例和输尿管镜组40例。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7 d结石清除率、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Ⅰ期进镜成功率、Ⅱ期碎石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感染指标。硕通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输尿管镜组,Ⅰ期进镜成功率低于输尿管镜组,术后7 d结石清除率(SFR)为93.3%,显著高于输尿管镜组的70%,并发症显著低于输尿管镜组,术后感染指标显著低于输尿管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碎石发生率低于输尿管镜组,术后1个月SFR为100%,同样高于输尿管镜组的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硕通镜在输尿管上段感染性结石治疗可能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和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蛇床子素/壳聚糖衍生物胶束(Osthole-loaded N-octyl-O-sulfonyl chitosan micelles,NSC-OST)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微结构和骨吸收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抗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按照随机原则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Ovx)、尼尔雌醇组(Nil)、蛇床子素(OST)、蛇床子素/壳聚糖衍生物胶束组(NSC-OST),除了假手术组以外均通过摘除双侧卵巢形成骨质疏松模型,连续给药12周后,通过HE染色和Micro-CT检测分别从二维、三维形态学角度观察药物对骨微结构的影响;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药物对体内破骨细胞生成和分化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手段检测药物对破骨特异分子NFATc1、c-fos、CTSK表达的影响。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药物组均能明显改善造模引起的组织骨质疏松样改变,其中Nil组改善骨微结构的效果最明显,其次为NSC-OST组,最后是OST组;通过Micro-CT分析发现NSC-OST可显著提高大鼠股骨的BMD和BV/TV(P0.05),并明显改善Tb.N、Tb.Sp、Tb.Th三项指标(P0.05),效果要优于OST组,但略逊于Nil组; TRAP染色提示NSC-OST可以明显抑制N.Oc/BS和Oc.S/BS两项破骨生成参数(P0.05),效果要优于OST组,但略逊于Nil组;免疫组化实验提示:NSC-OST可以抑制大鼠骨组织中的破骨特异分子NFATc1、c-fos、CTSK的表达,前两项指标NSC-OST与Nil抑制作用相当,抑制CTSK时NSC-OST的作用要弱于Nil,均强于OST。结论 NSC-OST可以显著改善去卵巢大鼠的骨微结构,其抗骨质疏松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其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和分化相关。  相似文献   
994.
过敏性紫癜并阴囊水肿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继香  贾玲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2):1778-1778
过敏性紫癜是儿科常见病,临床表现以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为特征,可累及多脏器.常伴有胃肠道、肾脏、关节、心脏损害等症状.但并发阴囊水肿作者未见临床报道。本文将1997-2003年来我院住院的1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95.
司海录 《临床医学》2002,22(9):38-38
肛门瘙痒症是肛肠科、皮肤科门诊常见病。我院自1995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13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6.
子宫肉瘤1例     
子宫肉瘤1例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B超室张继菊,司巧英患者女,29岁,2年前因子宫粘膜下肌瘤在我院行肌瘤摘除术,因阴道流血半月诊为子宫肌瘤复发收入院。患者贫血面容。妇科检查:阴道有血性分泌物,宫颈光滑,宫口开大6cm环抱一紫红色包块,表面不光滑,质脆,...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做好吉林市社区居民防治急性呼吸道疾病工作,有效的实施干预措施,预防呼吸道疾病流行。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13年3月至2013年7月对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并进行健康宣教干预措施。结果吉林市社区居民急性呼吸道疾病基础知识回答正确率干预前后明显提高;正确洗手人数干预前62.80%,干预后提高到77.90%。结论干预后明显提高了社区居民对急性呼吸道疾病基本知识、预防保健意识和自我防护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为杜绝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神经内科1116例患者的病历,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天数、病原学检查、感染部位、原发疾病、侵入性操作等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办公软件。结果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住院天数、侵入性操作等。结论为预防医院感染,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普及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该病临床治疗研究进展。结果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降低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的关键。结论依达拉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具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了解某院中性粒细胞缺乏肿瘤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方法:对该院2012年度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与结论:患者合并感染发热的发生率为59.81%;100%的患者应用抗菌药物;依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用药的占16.82%;初始治疗多采用头霉素类、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或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药;万古霉素未作为经验用药;补救治疗采用抗菌药物在多数情况下使用合理,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规范之处,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