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肝硬化患者胃黏膜改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春艳  刘元元  韦裕 《吉林医学》2006,27(3):289-290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特点并且探讨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将观察对象分为两个组,A组为肝硬化伴门脉高压者,B组为肝硬化不伴门脉高压者。结果:A组内镜下蛇皮样改变、猩红热样疹、红斑症、消化性溃疡、糜烂病灶发病率均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门脉高压病人胃黏膜蛇皮样改变、猩红热样疹、红斑症、消化性溃疡与肝功能Child分级无关,糜烂病灶与肝功能Child分级有关,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增高。胃黏膜病变与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无关。结论:门脉高压是门脉高压性胃病形成的重要因素,胃黏膜糜烂与肝功能衰竭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2.
肺炎球菌是肺炎最重要的致病菌,同时也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脑膜炎和脓毒症的主要致病菌。红霉素及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肺炎链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同时对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军团菌有抗菌作用,特别是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又增强了对嗜血流感杆菌的抗菌活性,被推荐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及其他呼吸道感染经验治疗的一线用药。随着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类的广泛应用,对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链球菌(MRSP)的迅速增加已引起普遍关注。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红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只有0.2%~0.3%,1993年为2.25左右,目前增至10.35…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其耐药性,为临床科学防控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选取某医院ICU病房发生CRKP医院感染的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CRKP组),另选67例同期、同病区碳青霉烯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SKP)医院感染患者为CSKP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在病毒学发生突破之前以阿德福韦酯主动替换拉米夫定抗病毒后能否继续保持HBV DNA的持续阴转,减少拉米夫定耐药的发生。方法将拉米夫定治疗36周已经实现了HBV DNA阴转和生化学复常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12周后停用拉米夫定、继续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对照组继续单用拉米夫定直到病毒学突破后再加用阿德福韦酯。观察两组在抗病毒治疗48、72、96周时病毒学和生化学应答情况。结果在抗病毒治疗48、72、96周时HBV DNA持续阴转率:观察组为100%(31/31)、100%(31/31)、96.8%(30/31),对照组为90.0%(27/30)、80.0%(24/30)、73.3%(22/30),两组72、96周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生化学复常率观察组均为100%(31/31),对照组为93.3%(28/30)、90.0%(27/30)、80.0%(24/30),两组在96周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均未发现药物相关的肾功能损害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在病毒学突破之前主动替换拉米夫定后能够继续保持HBV DNA高阴转率和生化学复常率,适用于经济条件较差的CHB患者长期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5.
目的对1例ABw19亚型的血型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对1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患者的血型通过基因测序等方法研究其分子机制。结果该患者血型鉴定为比较少见的ABw19亚型,该亚型是由于ABO血型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646T/A杂合,导致F216I氨基酸改变所致。结论 ABO血型基因646TA突变可能是导致ABw19亚型的分子遗传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评估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肝脏硬度和脂肪变性程度。方法 本研究纳入198例T2DM合并NAFLD患者,利用FibroScan瞬态弹性成像技术(TE)评估患者肝脏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程度。依受控衰减参数(CAP)值将肝脂肪变性分为4个等级:S0(<238dB/m)、S1(238~258dB/m)、S2(259~291dB/m)、S3(≥292dB/m)。依肝脏硬度(LSM)值将肝纤维化分为4个等级:F0F1(<7.0kPa)、F2[(7.0~8.6)kPa]、F3[(8.7~10.2)kPa]、F4(≥10.3kPa)。结果 198例患者中有171例有效测量病例(86.4%)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有4.1%(7/171)患者有轻度脂肪变性(S1),有21.6%(37/171)患者有中度脂肪变性(S2),有71.3%(122/171)患者重度脂肪变性(S3)。有28.7%(49/171)患者存在显著肝纤维化(F2~F3),有17.5%(30/171)患者LSM值提示肝硬化(F4)。与没有或轻中度脂肪变性(S0~S2)患者比较,重度脂肪变性(S4)患者中显著肝纤维化(F2~F3)比例及肝硬化(F4)比例均更高。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ALT和高CAP值可能是肝纤维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E是T2DM合并NAFLD患者肝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的有效评估方法,其中超过90%的患者有中重度脂肪变性,超过45%的患者有显著的肝脏纤维化。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和硬度评估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替诺福韦(TDF)单药或联合恩替卡韦(ETV)挽救治疗耐药复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耐药复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挽救治疗,其中6例患者单用TDF,5例患者采用TDF联合ETV。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测序法检测与耐药相关的HBV P区169、173、180、181、184、202、204、233、236、250位耐药变异,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采用苦味酸法检测血清肌酐(Cr)水平。应用Kaplan-Meier分析血清HBV DNA累积不可检出率。结果挽救治疗前,1例患者检测到ADV基因型耐药,7例患者检测到LAM/ETV基因型耐药,3例患者检测到LAM/ETV/ADA基因型耐药;HBV DNA基线水平为(4.82±1.29) lg IU/ml,挽救治疗第4周降至(3.57±0.55) lg IU/ml,第12周降至(2.91±0.37) lg IU/ml,随访至第48周,仅1例患者可检测出HBV DNA。挽救治疗4、12、24和36周,血清HBV DNA累积不可检出率分别为36.4%(4/11)、63.6%(7/11)、81.8%(9/11)和90.9%(10/11);随访结束时,血清ALT水平由(64.36±34.55) U/L降至(37.7±24.49) U/L;治疗期间未发生肾功能异常或其他不良事件。结论TDF单药或联合ETV挽救治疗耐药复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仍能较快速地抑制病毒复制,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不同类型HCV感染者外周血中CD4+ 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reg)频率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急性丙型肝炎患者2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5例、肝硬化患者52例和健康对照者32例,分别抽取患者在治疗初期、治疗后和随访24周时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Treg细胞的表达频率,同时检测患者HCV-RNA和肝功能,ELISA法检测IFN-γ、IL-2和IL-10等细胞因子.结果:(1)急性丙型肝炎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后外周血标本中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HCV-RNA和ALT均有较高的阴转率(80%以上).慢性丙型肝炎组患者(12.32±4.51)%和肝硬化组患者(18.17±4.16)%外周血中Treg细胞频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69±2.16)%(P<0.01),抗病毒治疗结束后[(7.66±4.03)%,(15.24±4.28)%]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中慢性丙型肝炎组有66.2%的患者获得了SVR,肝硬化组亦有40.4%的患者获得了SVR,且获得SVR患者的Treg细胞频率明显低于本组未获得SVR患者(P<0.05).(2)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获得SVR患者外周血中随着Treg细胞频率的下降IFN-γ和IL-2明显升高,而IL-10则明显降低(P<0.01);未获得SVR患者的IFN-γ和IL-2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IL-10表达亦相反(P<0.05).结论:Treg主要通过抑制HCV特异性Thl细胞反应来实现疾病的慢性化,通过抑制或去除Treg细胞来刺激HCV特异性免疫反应或许是治疗慢性HCV感染的一个新策略.  相似文献   
29.
基因重组干扰素治疗急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春艳  刘睿 《吉林医学》2005,26(4):428-429
目的:基因重组干扰素治疗急性乙型肝炎病人,观察其减少急性乙型肝炎转慢的效果。方法用基因重组α干扰素(500万u,肌肉注射,前两周每日一次,以后隔日一次,1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19例急性乙肝病人,对治疗后未产生表面抗体者,加用乙肝疫苗(30滋g,肌肉注射,每周注射一次,连用3周);对照组为病情相似的15例病人,服用一般保肝药物。结果:治疗组18例(95.0%,18/19)HBsAq阴转,但均未产生抗HBs,再用乙肝疫苗后,17例(94.0%,17/19)产生抗HBs,24~240周随访期间,18例HBsAg阴转着无复发;1例HBsAg未转阴者,至随访结束时仍为阳性。对照组8例(53.0%,8/15)HBsAg阴转,同时,87.5%(7/8)的病例产生抗-HBs,另7例HbsAg未阴转者,在24~240周的随访期间,仅1例HBsAg阴转,余6例HBsAg持续阳性。结论:对于急性乙型肝炎发病8周后HBsAg仍未阴转者,采用干扰素合用乙肝疫苗,对防止转慢及HBsAg阴转后抗HBs的产生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0.
刘睿  叶春艳 《吉林医学》2005,26(4):412-413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疗程1年,部分患者根据治疗反应继续服药随访,观察治疗前的血清ALT值对临床疗效的影响,HBVDNA与HBeAg/抗-HBe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ALT>2ULN组与ALT<2ULN组比较完全应答率、HBVDNA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部分应答患者继续服药1年,有11例(55.5%)出现HBeAg/抗-HBe血清转换。结论:治疗前的ALT水平是影响拉米夫定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治疗前ALT>2ULN的患者疗效显著。延长疗程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