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4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138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144篇
口腔科学   80篇
临床医学   970篇
内科学   491篇
皮肤病学   35篇
神经病学   42篇
特种医学   17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90篇
综合类   1465篇
预防医学   642篇
眼科学   43篇
药学   584篇
  9篇
中国医学   624篇
肿瘤学   113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61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417篇
  2011年   420篇
  2010年   373篇
  2009年   328篇
  2008年   328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307篇
  2005年   255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α-硫辛酸对神经突触生长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α-硫辛酸(LA)对神经突触生长的影响.方法 (1)N2a细胞接受作用浓度为100、300和500 μM的LA刺激,分别于刺激后24~60 h在显微镜下观察突触生长情况.未接受LA刺激的细胞作为对照组.每组4份.(2)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接受500 μM的LA刺激,分别于刺激后24和36 h在显微镜下观察突触生长情况.未接受LA刺激的细胞作为对照组.每组4份.结果 (1)LA作用于N2a细胞24 h后,各组突触生长细胞百分比分别为:对照组(1.85±0.6)%、100μM组(5.3±4.1)%、300μM组(7.8±4.3)%、500μM组(12.5±3.3)%;与对照组比较,只有500 μM LA组的突触生长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P<0.01).LA作用60 h后,各组突触生长细胞百分比分别为:对照组(12.5±3.7)%、100 μM组(23.2±6.2)%、300μM组(35.0±4.9)%、500μM组(67.6±4.3)%;三个LA处理组的突触细胞百分比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或P<0.05).(2)LA作用于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后24、36 h,突触长度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22.9%、30.5%(P<0.01).结论 LA对体外培养神经元具有显着促进神经元突触生长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及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2型糖尿患者住院进行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①CSII组:42例;②MSII组:38例。二组治疗血糖控制范围为3.6~8.2mmol/L(血糖仪测定末梢血),至少稳定48h。结果两种治疗方法血糖中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SII:7.0,MSII:7.8,P<0.01),平均高血糖控制天数[CSII:(5.71±1.71)d,MSII:(20.52±7.68)d,P<0.01],胰岛素用量[CSII:(0.61±0.2)U/(kg.d),MSII:(0.69±0.2)U/(kg.d),P<0.01],住院时间[CSII:(12.47±4.42)d,MSII:(31.43±9.47)d,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而住院费用[CSII:(2787±1475)元,MSII:(3756±2867)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CSII组低糖发生率低于MSII组[(0.8±1.2)次/人Vs(1.7±2.3)次/人,P<0.05]。结论 CSII治疗较MSII更有效、更便捷地控制高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93.
目的:为制订血人参药材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不同产地的血人参药材样品,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槲皮素,并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IXH水分测定法中的第一法、附录IXK灰分测定法和附录xA醇浸出物测定法进行测定。结果:薄层鉴别能检出血人参药材中槲皮素的斑点,并且斑点清晰;血人参药材含水量不得过10.4%,总灰分不得过5.5%,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4.1%,醇溶性浸出物量不低于14.5%。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为建立血人参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94.
“冬病夏治”是祖国医学提倡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疗法之一,符合现代预防医学思想。慢性呼吸道疾病是冬病夏治的主要防治对象。2007年来,我们采用穴位贴敷法防治慢性呼吸道痰病数百人,取得较好疗效并有一定体会,现将资料较完整的100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除湿化疹类中药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方法:采用消银胶囊(地黄、牡丹皮、赤芍、当归、苦参、金银花、玄参、牛蒡子、蝉蜕、白藓皮、防风、大青叶、红花等)治疗本病5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2%、5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清热解毒,除湿化疹的功效。  相似文献   
996.
静脉留置针是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护理技术。其优点是保护患者静脉,避免反复穿刺,减轻痛苦;随时保持静脉通道通畅,便于及时给药及紧急抢救,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留置针的诸多优点,越来越被护理人员及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997.
刘莉 《中国实用医药》2011,6(8):176-177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从医院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归档住院病历中抽查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病历560份,了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种类,用法用量,给药途经及疗程,联合用药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60份病历中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年龄最大患者为83岁,最小为20岁;该类药物应用品种有10种,左氧氟沙星使用例数最多,占39.46%;给药途经以静脉滴注为主,联合用药512例,占91.43%。结论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998.
陈军  徐金勇  徐蓉  刘莉茵  任振华  李光武 《江苏医药》2012,38(6):657-659,616
目的探讨花梨木精油改善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可行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6只C57BL/6雄性小鼠,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刺激(CUMS)结合孤养建立抑郁样小鼠模型,将筛选后的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CUMS+花梨木吸嗅组(花梨木组)、CUMS+盐酸氟西汀组(百忧解组)和CUMS组;另选12只小鼠为对照组。用神经行为学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造模前后小鼠行为学及脑内多巴胺(DA)的变化。结果与CUMS组比较,花梨木组和百忧解组小鼠在吸嗅治疗2、3和4周时的悬尾安静和强迫游泳时间均明显缩短,而糖水消耗量明显增加(P<0.05)。花梨木组和百忧解组在海马、下丘脑、杏仁核DA等阳性反应产物较CUMS组多。结论花梨木精油吸嗅能够缓解抑郁症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嗅觉通路来调节脑的相应中枢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增强CT检查的必要性与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AP患者203例腹部CT资料,分别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和BalthazarCT分级。结果 APACHEⅡ评分<8分160例:CT A+B+C级148例(92.5%),D+E级12例(7.5%),胰腺坏死5例(3.1%);APACHEⅡ评分≥8分43例:CT A+B+C级35例(81.4%),D+E级8例(18.6%),胰腺坏死6例(14.0%)。APACHEⅡ评分<8分胰腺坏死的诊断率显著低于APACHEⅡ评分≥8分(P<0.05)。发病≤48h检查86例:CT A+B+C级80例(93.0%),D+E级6例(7.0%);发病>48h检查117例:CT A+B+C级103例(88.0%),D+E级14例(12.0%),胰腺坏死11例(9.4%)。发病>48h胰腺坏死的诊断率显著高于发病≤48h(P<0.05)。结论 APACHEⅡ评分<8分的AP患者胰腺坏死发生率低,可暂不行增强CT检查;在发病48h后行增强CT检查可以提高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刘莉  陈军  高建瓴  张玉坤  詹英 《江苏医药》2012,38(18):2140-2143
目的探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以及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SICU收住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资料,分析MDRB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分离出MDRB 57株,前三位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42.1%)、金黄色葡萄球菌(19.3%)和铜绿假单胞菌(1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1.871,95%CI:1.012-3.460)、ICU住院时间(>2周)(OR:2.192,95%CI:1.161-4.138)、ICU住院次数(>1次)(OR:4.267,95%CI:1.689-10.780)、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OR:4.373,95%CI:2.277-8.397)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OR:2.577,95%CI:1.324-5.067)为MDRB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减少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严格遵守ICU收治指征并尽量缩短ICU住院时间有利于预防下呼吸道MDRB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