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74篇
内科学   4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88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54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81.
目的:探讨驻内蒙古某团患间歇性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官兵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阳性界值对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诊断价值的影响,并评估SPT与血清sIgE测定值的诊断一致性。方法对驻内蒙古某团66例间歇性AR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官兵进行23种常见的吸入变应原的SPT,选择阳性变应原数量≥4个和SPT阳性结果等级高者31例进行sIgE检测,采用瑞典Pharmacia的UniCAP100系统检测其血清中艾蒿、苦蒿、三裂叶豚草、葎草、榆树、柳树、桦树和蒲公英的血清sIgE,以临床症状、体征和SPT阳性结果作为诊断AR的参考标准,评价SPT阳性界值“+”和“++”对UniCAP100系统检测血清sIgE诊断价值的影响。评价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并评价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①蒿属花粉是该驻地官兵间歇性AR的最主要变应原,其SPT阳性率在60%以上,其次依次是向日葵、葎草、豚草、白桦、榆树、柳树,SPT阳性率均在30%以上。②以SPT“+”为阳性界值时,血清sIgE的灵敏度为0.500(葎草)~0.982(蒿属),特异度为0.500(豚草、榆树、桦树)~1.000(蒿属),一致率为0.581(葎草)~0.984(蒿属);以SPT“++”为阳性界值时,血清sIgE的灵敏度为0.524(葎草)~0.982(蒿属),特异度为0.462(豚草)~1.000(蒿属),一致率为0.581(豚草、柳树)~0.984(蒿属),诊断指标无明显变化。③两种检测方法诊断一致性,经Kappa检验显示,蒿属、豚草、葎草、榆树、柳树、桦树Kappa值分别是0.900(P=0.000)、0.131(P=0.447)、0.214(P=0.155)、0.377(P=0.034)、0.209(P=0.242)、0.158(P=0.373)。结论以蒿属花粉为代表的夏秋季杂草花粉和部分春季树花粉是该驻地官兵间歇性AR的主要变应原;SPT阳性界值“+”和“++”对UniCAP100系统检测血清sIgE诊断价值的影响不大;SPT和血清sIgE检测在蒿属花粉和榆树花粉致敏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2.
 目的 一患者行PET/CT检查发现右侧乳腺癌合并淋巴结转移,同时发现并存左头臂静脉走形变异。需注意走形变异的左侧头臂静脉易误诊为肿大转移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提出一种有效解决在SPECT定位算法中提高图像边缘定位精度的新方法,以解决研制的小动物成像系统中存在的边缘图像畸变问题.方法 在系统分析几种常见的定位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组合型算法,在探测器平面的边缘区域采用一种特殊定位算法,而在非边缘区域采用基于最大似然的定位算法.结果 本方法在边缘区域的定位效果优于二维最大似然定位算法.结论 这种方法可以在实际系统中使用,以有效解决探测器边缘位置信息的畸变问题,达到提高投影图像定位精确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84.
ACE基因I/D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利用PCR和分子杂交技术对北京地区29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280例非卒中者的ACE基因I/D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I/D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但该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分布无差异,与英国人群相比则有显著差异。提示ACE基因I/D多态性不是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遗传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5.
假体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双极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效果。方法:从1987年5月至1998年7月,50例老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采用假体治疗,平均年龄73.2岁。其中18例采用Bateman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32例采用Bateman双极全髋关节置换。全部假体为国产,均以骨水泥固定。结果: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和输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4例平均随访时间为5年9个月,无一例切口感染,无一例死亡与手术有关,在人工股骨头置换,其股骨头脱位、髋部和大腿痛、臼底凸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全髋置换组,结论:人工股骨头难以与骨性髋臼匹配,仅适于身体虚弱的高龄患者,而双极全髋置换以骨水泥固定适于多数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与人工髋臼可以完全匹配,关节更稳定,可以早期负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6.
背景:目前,冲击波疗法被广泛的用于治疗骨不连、骨折延迟愈合和股骨头坏死以及运动系统慢性劳损性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并不明确.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c-Fos、c-Jun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7-03/2008-03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来源于健康志愿者.方法: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P4代细胞,加入2.5 g/L胰蛋白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用无血清低糖DMEM培养基调整细胞密度在1.0×10~9L~(-1)的水平,然后取6 mL细胞悬液,分装入6个1.5 mL.的Eerrendorf管内,1管为对照组,5管为诱导组.将诱导组Eerrendorf管置入体外液电冲击波碎石机中,采用最佳冲击波强度(工作电压8.5 kV,脉冲次数为120次)作用于细胞,分别在作用后5,15,30 min,1,2 h提取蛋白质.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变化: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c-Fos、c-Jun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培养板,细胞呈圆形,24 h后,细胞开始缓慢分裂、增殖,半量换液后见贴壁细胞形态 呈梭形.第3天后细胞增殖加快,呈团簇集落样生长.10~14 d各个细胞克隆增大,直至铺满培养板底面达到融合状态.传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圆形,24 h内完全贴壁,形态与原代培养的细胞类似,1周左右达到完全融合,呈漩涡状排列.传至10代以后,细胞分裂增殖速度明显减慢,细胞逐渐老化.②四甲基偶氮唑盐结果显示:原代及P2、P3代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在第3-5天为增殖旺盛期.⑨体外冲击波诱导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c-Fos、c-Jun的磷酸化水平开始增高,分别于30,15 min后达高峰,分别为对照组的2.56倍,1.68倍(P<0.01),之后逐渐下降;c-Fos、c-Jun的总量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呈现了细胞内c-Fos、c-Jun蛋白活性增高的变化.  相似文献   
87.
MRI是冠状动脉无创性检查手段之一.早期采用双斜靶容积定位法进行分段采集,因定位复杂、不易推广.全心冠状动脉MR成像(whole-heart coronar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WH CMRA)克服了定位复杂的缺点,但其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国内报道较少.笔者结合47例患者资料,评价WH CMR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方面的价值和限度.  相似文献   
88.
胸椎旁路法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在胸椎节段应用椎弓根旁路法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力学可行性。方法:5副成人新鲜尸体胸椎(T1-8), 分解为40个单一椎体标本,每一标本左右两侧分别使用经椎弓根入路法(n=40)和旁路法(n=40)植入螺钉,并进行螺钉沿椎体矢状轴拔出强度的力学测量,比较两种方法的拔出强度。结果:旁路法植入螺钉后出现两种情况A和B,A:19个椎体(47.5%),为螺钉经横突后沿椎弓根外壁固定至椎体;B:21个椎体(52.5%),为螺钉经椎弓根外侧皮质至椎体。旁路法中A植入螺钉的拔出强度为(827.01±260.00)N,旁路法中B植入螺钉的拔出强度为(954.25±254.00)N。结合A、B两种情况,旁路法中植入螺钉的平均拔出强度为(890.63±342.00)N,胸椎经椎弓根入路螺钉的拔出强度为(1 001.23±220.00)N,二者比较,旁路法螺钉的平均拔出强度较经椎弓根入路法螺钉的拔出强度降低11.04%,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胸椎椎弓根旁路法植入椎弓根螺钉在力学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9.
患者女,48岁.因"确诊为白血病1个月余,胸闷、憋气伴高热半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受凉后出现低热,体温最高为37.5 ℃,自服感冒冲剂后未见下降.10月14日体温最高为39.1 ℃.外院查血常规:白细胞2.05×109/L,血红蛋白94 g/L,血小板21×109/L.骨髓涂片显示增生明显活跃,幼稚淋巴细胞0.66,原始淋巴细胞0.23,明确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2008年10月22日开始用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左旋天冬酰胺酶化疗1个疗程.化疗第14天复查骨髓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0.49.11月13日查白细胞0.1×109/L,同时患者出现发热寒战,痰培养为阴沟肠杆菌,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万古霉素抗感染,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升高白细胞等治疗.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