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是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本文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ML,回顾性分析其临床CT表现,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6例,女10例,年龄36~57岁,平均46.5岁,多数无临床症状,少数出现腰部酸痛,腹部不适,肾区叩击痛,极少数有高血压表现。合并结  相似文献   
72.
目的比较CT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技术对于胆石症的诊断效果。方法对86例经手术证实的胆石症患者行CT和MRCP检查。结果所有胆石症患者中,胆管结石的CT和MRCP检出率分别为71%和95%,胆囊结石的CT和MRCP检出率分别为69%和98%。结论 CT和MRCP技术对于胆石症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且后者较前者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3.
目的 通过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进行比较,探讨微创经皮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23例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Viperl微创经皮(微创组,10例)和传统开放手术(开放组,13例)经伤椎固定.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射线暴露参数、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腰背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评分改善等.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 30个月(平均14.2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镇痛药使用剂量均明显低于开放组,微创组比开放组术中射线暴露时间长、面积剂量乘积和皮肤入射剂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和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VAS评分和Oswestry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术后6个月开放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均优于微创组,但微创组VAS评分及Oswestry评分均明显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后凸矫正效果满意,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4.
目的 :通过测定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不同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及α 颗粒膜蛋白(GMP 14 0 )水平 ,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74例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分为光滑斑块组 (n =15 )、复杂病变斑块组 (n =3 7)和正常对照组 (n =2 2 )。所有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前采血测定血浆vWF、GMP 14 0水平。  结果 :复杂病变斑块组血浆vWF水平显著高于光滑斑块组 [(2 0 1 10± 2 0 92 ) %对 (14 9 40± 10 2 1) % ,P <0 0 1] ,复杂病变斑块组血浆GMP 14 0水平显著高于光滑斑块组 [(2 9 3 8± 3 17)ng/ml对 (17 5 4± 2 0 9)ng/ml ,P <0 0 1] ,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表现为复杂形态病变者 ,血浆vWF、GMP 14 0水平高于光滑斑块病变者 ,可作为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存在不稳定病变的间接参考。  相似文献   
75.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 (PTCA)术前、后血浆vWF :Ag、GMP 14 0、D D动态变化 ,提示损伤血管内膜后血液凝血 -纤溶平衡的改变及程度 ,以对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及强度有指导作用。方法 :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 4h、术后 2 4h、1w、30d ,采取等量的静脉血 ,采用相同抗凝法及保存法 ,并用ELISA方法测定。结果 :PTCA术前、术后不同时间血浆中GMP 14 0、D D、vWF :Ag均不相同 (P <0 .0 5 ) ,术后 30天与术前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观察PTCA术前、术后血浆中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子标志物的动态改变 ,对术后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睾丸表皮样囊肿(TEC)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EC的MRI资料,8例均采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8例TEC在T_1WI、T_2WI上边缘部有低信号环,即"黑环征",厚度均匀,约1~2 mm。T_1WI上5例病灶内部呈等低或等高信号;1例在T_1WI见"靶征";在T_2WI上6例病灶内部有"洋葱皮征";1例病灶内部"洋葱皮征"显示不清;另1例TEC最大径达4.8 cm,但内部无典型"洋葱皮征"。8例TEC MRI增强均无强化。结论睾丸实质内TEC的MR征象有一定特点,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凝血因子 相关抗原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 WF)及D-聚合体 (D- 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 2 0 0例高血压病患者 (其中包括7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和 76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 D- D及 v WF水平 ,比较高血压 2级、3级及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的 D- D及 v WF的变化。结果 高血压病 3级血浆 v WF显著高于高血压 2级及正常对照组 (P<0 .0 1) ;高血压 2级也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前后二者比较差异显著 (P<0 .0 0 1) ,各级高血压病 D- D变化无差异。结论 随着高血压病的进展 ,血浆中 v WF水平随之升高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达到高水平 ,经过治疗后 v WF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78.
通过随机分组,对比观察缓释异搏定和尼卡地平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运动后心率、运动耐量基值及硝酸甘油用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缓释异搏定疗效明显优于尼卡地平。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应用未预扩张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均采用未预扩张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术进行治疗.结果成功率为95%,未发生支架脱落及偏位现象,3例支架扩张后残余狭窄<30%.结论应用未预扩张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冠脉中等严重狭窄(<85%)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近期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操作简便、安全及经济.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的CT征象及临床资料,其中46例患者进行了2—5次CT复查。结果:根据CT表现,将52例患者分为24例弥漫型和28例半球型。所有患者CT均表现为基底池(包括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大脑大静脉池)及第三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其中基底池受压变形或部分变小12例,显著变窄25例,大部分或完全闭塞15例;第三脑室变小或显著变窄28例,闭塞15例,正常9例;第四脑室闭塞13例;双侧或单侧外侧裂池变窄或闭塞34例;脑挫裂伤23例,其中迟发性脑血肿6例,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12例;中线结构移位39例;脑密度升高或减低44例。结论:基底池和第三脑室变小或闭塞可作为CT诊断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的可靠征象,基底池的闭塞可作为重型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