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 比较二甲双胍分别联合西格列汀及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12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与吡格列酮组,每组各60例,分别给予西格列汀和吡格列酮治疗,两组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 FINS)、餐后2 h胰岛素(postprandial insulin, PINS)、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β-cell function, HOMA-β)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 HOMA-IR)、血脂水平、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等变化。结果 1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2 h PG、HbA1c、FINS、PINS、HOMA-β、HOMA-IR、血脂、BMI均有改善,组内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格列汀组治疗后的FPG、2 h PG、HbA1c、HOMA-IR、血脂及BMI均低于吡格列酮组,FINS、PINS、HOMA-β均高于吡格列酮组(P<0.05)。结论 二甲双胍分别联合西格列汀、吡格列酮的疗法均能够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与吡格列酮相比,西格列汀对血糖、血脂的控制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改善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13.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细胞腺瘤是临床罕见的垂体腺瘤类型。本文报道1例合并周期性麻痹及雄激素异常升高的患者,以反复四肢麻痛、活动障碍起病,进而发现血钾低、睾酮水平显著升高,甲状腺激素明显升高而TSH水平未被抑制,垂体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垂体腺瘤,诊断为垂体TSH细胞腺瘤。完善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术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垂体MRI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胰岛功能变化及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列为甲亢组,另选取110例同时期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受试者的空腹血糖(FPG)、基础胰岛素(FINS)、餐后2 h血糖(2hPG)及餐后2 h胰岛素(2hINS)水平,并计算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HOMA-B)、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 甲亢组患者出现糖耐量异常68例,占比61.82%,其中21例糖耐量异常达到糖尿病标准;甲亢组患者的FPG、2hPG、2hINS及HOMA-I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ISI与HOMA-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Pearson检验相关性得出,甲亢组患者HOMA-B(P<0.001)与HOMA-IR呈负相关。结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普遍伴有糖代谢异常、胰岛功能损伤及胰岛素抵抗,其胰岛B细胞功能损伤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即HOMA-B与HOMA-IR呈负相关,因此治疗中应注重监测血糖及甲状腺功能,兼顾协同进而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海南省农村成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现况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8—2020年选取海南省农村18岁及以上1 120人为研究对象,对高尿酸血症患病现况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海南省农村成人高尿酸血症的粗患病率为23.6%,标化患病率为31.9%。男性高尿酸血症的粗患病率为50.1%,标化患病率57.6%,青年男性(18~44岁)的患病率最高,为53.5%;女性高尿酸血症的粗患病率为9.4%,标化患病率9.1%。高尿酸血症人群中26.1%合并糖尿病,39.0%合并高血压,55.3%合并血脂异常,57.6%合并超重和肥胖,47.7%合并代谢综合征,均明显高于非高尿酸血症人群。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BMI)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是我省农村成年男性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空腹血糖(FBG)高是保护性因素;年龄、BMI、LDL高是我省农村成年女性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是保护性因素。男性尿酸(UA)的预测模型为UA=351.443+3.867×BMI-9.322×FBG+3.197×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2hPBG);女性尿酸的预测模型UA=286.236+4.195×BMI-17.024×糖化血红蛋白+18.028×高血压+2.966×2hPBG+13.163×血脂异常。结论 海南省农村成人高尿酸血症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青年男性,亟需加强公众的医学科普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积极治疗血脂异常、避免超重和肥胖。  相似文献   
16.
Klinefelter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一种原发性睾丸功能减退症,也是引起男性不育的最常见遗传性疾病。本文报道一例22岁男性双侧乳房发育的患者,泌乳素增高,影像学显示垂体增大,血清睾酮降低、无精症,经染色体检查证实,核型为47,XXY。该病例提示,对于乳房发育的男性患者要仔细鉴别,区别于垂体瘤患者,需要进行染色体的检查,避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总结46例垂体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像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46例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垂体瘤在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肿瘤类型、大小与形态等方面的特点。并对垂体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微腺瘤及大腺瘤的CT平扫、增强扫描及MRI平扫与增强扫描特点。结果垂体瘤患者以女性居多,且女性患者发病年龄明显小于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以头晕、呕吐、视力模糊或下降、溢乳、闭经、月经紊乱等为主,微腺瘤多无症状。垂体瘤各类型中以催乳素瘤、混合瘤、ACTH腺瘤较为常见。微腺瘤平扫检出难度大,多呈等密度或低密度病灶,增强早期垂体腺中呈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界清晰;大腺瘤CT平扫可见鞍上池肿物,包膜完整、边界清晰,呈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区。微腺瘤与大腺瘤的平扫TI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增强扫描呈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界清晰。结论垂体瘤具有一定临床特点,多发于女性育龄期,以大腺瘤较多见,患者多可见头晕、呕吐、视力模糊或下降、溢乳、闭经、月经紊乱等症状。垂体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对坏死、囊变、出血的显示良好,作为垂体瘤临床检查手段具有较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瑞格列奈和格列齐特缓释片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血清真胰岛素、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瑞格列奈组和格列齐特缓释片组,进行为期4周的随机平行对照研究,两种药物治疗前后测定空腹和标准餐后血糖、血清真胰岛素和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并用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评价早相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  瑞格列奈和格列齐特缓释片降低餐后血糖的效果相似;瑞格列奈较格列齐特缓释片显著改善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P =0.018);瑞格列奈能显著降低餐后240 min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P =0.012);格列齐特缓释片能显著降低餐后180 min(P =0.014)和240 min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P =0.002)。结论  瑞格列奈和格列齐特缓释片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降糖效果相当;瑞格列奈可改善早相胰岛素分泌,其作用强于格列齐特缓释片;瑞格列奈和格列齐特缓释片均能降低餐后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提示这两种促泌剂在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延缓其大血管并发症发生和发展方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1例2型糖尿病患者,院外使用地特胰岛素、门冬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转换为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后,血糖平稳下降且餐后及睡前血糖下降明显,进而甘精胰岛素由20IU逐渐减量至10IU,无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地特胰岛素换用甘精胰岛素后,患者基本实现血糖管理达标,且胰岛素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