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2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任秀华  刘宇  陈倩  张冬林  刘东 《中国药师》2012,15(3):312-315
目的:评价兰索拉唑及其代谢产物的生物等效性.方法:用LC-MS/MS测定兰索拉唑及其代谢产物的血药浓度.2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组、自身交叉口服单剂量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受试制剂兰索拉唑的AUC0→t、Cmax、tmax分别为(3887.74±2 766.08 )ng·h·ml -、(1 009.95±321.73 )ng·ml-1、(2.42±0.89)h;参比制剂兰索拉唑的AUC0→t、Cmax、tmax分别为(3 895.25±2 809.82 )ng·h·ml-1、(1 150.74±480.22) ng·ml-1、(2.29±1.07)h.受试制剂5-羟基兰索拉唑的AUC0+t、Cmax、tmax分别为(278.44±106.60) ng·h·ml-1、(95.65±48.50 )ng · ml -1、(2.29±0.84)h;参比制剂5-羟基兰索拉唑的AUC0+t、Cmax、tmax分别为(291.52±131.81) ng·h·ml -、(113.81±66.36) ng ·ml-1、(2.16±1.11)h.受试制剂相比参比制剂的兰索拉唑、5-羟基兰索拉唑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是(106.1%±32.7%)、(102.43%±38.87%).受试制剂相对参比制剂的兰索拉唑、5-羟基兰索拉唑主要药动学参数经交叉试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制剂的AUC0+t,Cmax经双单侧t检验示90%置信区间均位于有效置信区间范围内.结论:兰索拉唑的2种制剂以兰索拉唑及5-羟基兰索拉唑血药浓度数据评价,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奥拉西坦颗粒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健康志愿者20名,随机双交叉单剂量口服奥拉西坦颗粒(受试试剂)和奥拉西坦胶囊(参比试剂),剂量均为1600 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奥拉西坦的浓度,用DAS2.1药动学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单剂量口服奥拉西坦受试和参比制剂后,血浆奥拉西坦的Cmax分别为(32.9±13.9)mg.L-1和(31.9±6.4)mg.L-1,tmax分别为(1.01±0.34)h和(1.1±0.4)h,t1/2分别为(4.2±2.3)h和(4.0±2.2)h,AUC0→24分别为(147.7±63.6)μg.h.mL-1和(148.2±41.1)μg.h.mL-1,AUC0→∞分别为(153.7±64.6)μg.h.mL-1和(153.1±42.7)μg.h.mL-1。AUC0-24、AUC0-∞和Cmax的90%可信区间分别为84.9%~107.2%,85.6%~108.1%和89.7%~107.0%。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0-24和F0-∞分别为(99.9±29.6)%和(100.7±28.8)%。结论:奥拉西坦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53.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ADR监测中心2009~2010年收集到的128份头孢替唑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方法、累及器官或系统、关联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发现头孢替唑ADR的发生与年龄、给药方式相关,并与临床应用上超剂量、超适应症等有关。  相似文献   
54.
张学苗  赵欣  任秀华 《中国药房》2011,(34):3218-3220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化疗药物所致急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第1周期化疗后出现Ⅱ°药物性肝损伤且经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的恶性肿瘤患者94例,在进行第2周期化疗的同时,应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mg(治疗组,47例)或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1.2g(对照组,47例)进行预防性保肝治疗,均为1次/d,疗程2周。肝损伤<Ⅱ°者为有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0.9%、55.3%(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别为(20.8±9.4)、(35.4±7.1)U·L-(1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于化疗药物所致急性肝损伤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人血浆中罗红霉素浓度。方法:以克拉霉素为内标,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后,经HPLC-MS/MS分离分析。采用Waters ODS C18柱(2.1mm×50mm,3.5μm),以甲醇-5mmol.L-1醋酸铵(含0.03%甲酸)(55∶45)为流动相;流速:0.2m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以多离子反应监测方式(MRM)进行正离子监测,罗红霉素和内标克拉霉素的定量分析离子对分别为m/z837.5→679.4和m/z748.5→590.3。结果:罗红霉素血浆浓度测定方法线性范围为0.02025~13.500mg.L-1,r=0.999 0。定量下限为0.02025mg.L-1,方法回收率在85%~115%之间。日内和日间RSD均小于15%。结论:本试验所建立的方法灵敏、准确、可靠,适于罗红霉素的人体内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国产和进口伏立康唑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单次口服400mg国产或进口伏立康唑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伏立康唑的浓度,用DAS2.0程序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单次口服400mg国产和进口伏立康唑片的人体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分剐为(15.54±3.95)和(15.74±3.66)μg·ml^-1·h,AUC0→∞。分别为(22.64±9.13)和(21.37±6.77)μg·ml^-1·h;Cmax分别为(2.95±0.77)μg·ml^-1和(3.14±0.97)μg·ml^-1;tmax分别为(2.20±0.65)h和(1.95±0.96)h。各参数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受试制荆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建立大鼠肝微粒体酶孵育系统中兰索拉唑代谢产物5-羟基兰索拉唑及兰索拉唑砜的检测方法,并对体外孵育条件进行优化。方法 采用HPLC-MS/MS测定微粒体酶孵育系统中代谢产物的浓度,用单因素法对各孵育条件进行优化,采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法研究CYP2C19及CYP3A4的酶促动力学。结果 5-羟基兰索拉唑、兰索拉唑砜分别在5.57~2 520、5.42~2 480 ng·mL内线性关系良好。体外酶孵育条件为:兰索拉唑10 μmol·L, 肝微粒体酶量0.16 mg,孵育时间为10 min。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HPLC-MS/MS的方法快捷、灵敏,适用于兰索拉唑两种代谢产物的测定。体外酶孵育条件的优化,同时也为研究其他多种经CYP2C19及CYP3A4代谢的药物对兰索拉唑的代谢影响及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8.
探讨了对不同来源的新教员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 ,即对于从院校毕业的新教员 ,采用临床实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对于从临床第一线调进的新教员 ,采用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此外还可实施老教员传、帮、带和全面指导层层把关的模式等 ,经实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大鼠选择性结扎镜像痛模型脊髓中的激活情况。方法:实验组选择性结扎(SNL)镜像痛模型大鼠20只,对照组SNL非镜像痛模型大鼠20只,取第4~5腰椎段脊髓做石蜡切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标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实验组非手术侧(镜像痛)脊髓背角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平均荧光强度增高,与手术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非手术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镜像痛中,镜像侧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并参与了镜像痛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究对乙酰氨基酚(APAP)所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4~2018年湖北省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179份APAP所致ADR报告的上报单位、ADR类型与关联性评价、患者性别年龄、ADR发生时间、ADR累及系统-器官及所涉及的临床症状和转归、药物剂型与联合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9份ADR主要来自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上报,关联性评价为"可能"的报告比例最高。一般的ADR有156例(87.15%),严重的ADR有13例(7.26%),新的ADR有10例(5.59%),新的严重的ADR有1例(0.56%)。患者男女比例为1.43∶1,年龄主要分布在0~10岁(35.20%);ADR多在用药1~2 d发生(87.15%),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系统损害等;导致ADR的APAP剂型以片剂(62.01%)和栓剂(22.35%)为主。174例ADR患者经停药或积极对症处理后治愈或好转。结论:APAP所致ADR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和胃肠系统损害为主,长期或者过量使用可产生严重皮肤反应和肝肾功能损害,临床应密切监测患者用药情况,给予相应处理措施,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