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6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71篇
药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目的分析A型超声生物测量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中角膜和角膜瓣厚度的观测及实时测量的意义。方法行近视LASIK的患者55例,使用M2自动旋转式显微角膜刀制作角膜瓣,术前、术中用A超生物测量仪进行多点角膜厚度测量并记录推算角膜瓣厚度,将所得数据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2自动旋转式显微角膜刀实际制作出的角膜瓣厚度不均匀,角膜瓣实际厚度与理论厚度存在较大浮动范围,同一刀片2次切削所制成瓣的厚度有明显差异。结论A型超声生物测量可以为LASIK提供更多有效数据,提高LASIK术的预测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3.
防盲活动中贫困白内障手术质量控制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防盲活动中贫困白内障手术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年终检查时(距手术后最短时间为一个月,大部分都在术后三月以上)设计了一套质量评估方案,即随机、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检查,包括按8%抽查病历,2%电话随访,0.5%现场入户检查。结果 2009年我省贫困白内障手术任务13000例,实际完成13308例。手术方式主要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8%的病人采取了超声乳化手术。病历抽查:93%的病历能按省卫生厅和省防盲办要求的规范执行,其中观察术后矫正视力〉0.3达91.23%,人工晶体植入率97.82%。电话随访结果是老百姓对该项工程满意率达92.30%。现场入户调查结果,对手术效果(100分)评分98.87,对政府组织(100分)等评分99.98,现场视功能检查(包括日常生活对视力的需求)评分(总分40分)37.4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主要表现为瞳孔变形和后发白内障。结论按一定比例,随机采取病历检查、电话随访和现场入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是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手术质量的良好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4.
每一名眼外科医生都会经历晶体后囊膜破裂和玻璃体脱出的考验,那个时刻医生的心跳加速、血压上升,脑海中会闪现所有可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5.
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不同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方法与手术效果分析。方法 分析2005年至2006年间我院开展的46例白内障合并闭角形青光眼患者,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5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1例;经一切口行常规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型人工晶状体值入,另一切口行常规的小梁切除手术:术后按常规处理。结果 术后一周视力〉0.3者28例。术后随访3到6个月,矫正视力〉0.5者34例,视力较差的原因主要是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眼压43例控制在21mmHg以下,3例经局部用降眼压药水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并且滤过泡形成良好。结论 不同切口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较理想的方法,并且手术后视力恢复良好,眼压得到控制,滤过泡形成理想。  相似文献   
26.
一、MMP和TIMP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是自然界进化中高度保守的一类酶,广泛分布各种生物中,它几乎能够降解除多糖以外的全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并能激活多种其他的MMPs,形成瀑布效应.……  相似文献   
27.
眼内炎:白内障术前及术后控制感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眼内炎是一种少见但非常严重的白内障术后并发症,它能够使患者完全丧失视力,直至无光感。已有的报道认为眼内炎的发病率为0.13%至0.70%之间,病原体一般来源于眼表(角膜、结膜)和眼附属器(泪器、眼睑、眼外肌)。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表皮葡萄球菌,约占70%,金葡菌约占10%,链球菌属占9%,肠球菌属占2%,其余各种革兰氏阳性菌占3%。革兰氏阴性菌占约6%,但其中的绿脓杆菌感染是最为严重的。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巩膜扣带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2例(72眼)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3,5,15d测量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d和3d的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都显著性增加(P<0.05),之后降低,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之间也无明显相关性(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在术前和术后各时间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巩膜扣带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较小,仅使变异系数发生一过性改变,可能与细胞代谢过程受影响有关,术后0.5mo左右恢复。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的B超声像学特征及其病因特点。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诊断为玻璃体积血并行玻璃体切割术病人334例,将术前眼科B超显示为出血性视网膜脱离与术中验证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其B超声像学特征及其临床特点。结果 术前B超提示为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病人为28例,经手术证实有22例,其中年龄相关性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 5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 12例。主要超声特点是与视盘相连的视网膜条带状中强回声影,其下见扁平弧形回声隆起伴点状回声。超声检查诊断敏感性及特异度较高,分别为80.0%和96.2%。结论 通过眼科B超的声像学特征来辅助诊断视网膜下出血,这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及术后转归预测有重大临床意义,其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度较高。  相似文献   
30.
明适应过程中SD大鼠视锥细胞反应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永昊  张作明  侯豹可  郭群  李莉  龙潭 《医学争鸣》2003,24(19):1777-1779
目的:探索明适应过程中SD大鼠视锥反应的变化规律. 方法:30只SD大鼠分为3组,分别在暗适应条件下、背景光打开后10 s和5,10,15,20,25及30 min,使用1.1, 3.5和11.0 cd*s*m-2的刺激光强,记录0.5 Hz及20 Hz反应. 结果:高光强时,0.5 Hz反应b波上叠加有子波. 明适应开始后,0.5 Hz反应b波的潜伏期开始缩短,在10 min左右达到最低,之后又开始延长;幅值也出现下降,低光强(1.1 cd*s*m-2)时,其幅值基本一直下降,高光强(110.0 cd*s*m-2)时,幅值很快又增加,并在10~15 min时达到最高,但一直未达到暗适应水平. 20 Hz反应,1.1 cd*s*m-2光强P1波潜伏期持续延长,3.5 cd*s*m-2光强在经历一个短暂的延长后缩短,在10 min时达到最低,随后又开始延长,110.0 cd*s*m-2光强在背景光打开后,潜伏期持续缩短,在10~15 min后达到平台期;1.1 cd*s*m-2光强P1波的幅值持续下降,3.5,110.0 cd*s*m-2光强在经历短时间下降即开始增加,特别是在110.0 cd*s*m-2光强,其幅值几乎没有下降阶段,在10~15 min达到最高,之后也进入平台期. 结论:在记录SD大鼠视锥细胞反应时,使用刺激频率为20 Hz较好,刺激光强应至少为3.5 cd*s*m-2,明适应10~15 min进行记录以保证结果的稳定性. 明适应过程中,视锥反应的发展变化反映了视锥、视杆细胞及更高水平神经调制细胞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