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98篇
  免费   3768篇
  国内免费   2267篇
耳鼻咽喉   278篇
儿科学   772篇
妇产科学   204篇
基础医学   2332篇
口腔科学   820篇
临床医学   5087篇
内科学   3323篇
皮肤病学   395篇
神经病学   985篇
特种医学   1522篇
外科学   3569篇
综合类   10797篇
现状与发展   7篇
预防医学   4831篇
眼科学   311篇
药学   4784篇
  37篇
中国医学   3901篇
肿瘤学   1678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370篇
  2022年   1031篇
  2021年   1256篇
  2020年   1146篇
  2019年   621篇
  2018年   630篇
  2017年   1021篇
  2016年   701篇
  2015年   1464篇
  2014年   1982篇
  2013年   2431篇
  2012年   3924篇
  2011年   3990篇
  2010年   3742篇
  2009年   3359篇
  2008年   3553篇
  2007年   3348篇
  2006年   3031篇
  2005年   2399篇
  2004年   1607篇
  2003年   1200篇
  2002年   846篇
  2001年   744篇
  2000年   595篇
  1999年   200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8篇
  1966年   4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4篇
  194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9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04例接受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Ⅰ组Q波心肌梗死54例、Ⅱ组非Q波心肌梗死12例和Ⅲ组不稳定心绞痛38例)的冠状动脉病变和心电图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Ⅰ组占75.55%,Ⅱ组占33.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Ⅲ组无冠状动脉完全闭塞。3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Ⅰ组:前壁心肌梗死多于下壁(32/54:22/54),发生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高。Ⅱ组:广泛持续性ST-T改变或以T波深倒置演变特征或Q波迅速消失,ST-T动态改变。Ⅲ组:胸痛发作时ST-T改变或伪性改善,不发作时ST-T正常或仍有改变。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表现有多种形式。无Q波心肌梗死并不少见。心电图的易变性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992.
炎症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详细机制仍不清楚.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是引起慢性炎症的主要趋化因子并且在心力衰竭的发病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抗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将是治疗心力衰竭极有希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制备恶性疟原虫(FCC1/HN株)融合抗原PfCP-2.9的单克隆抗体,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方法 用PfCP-2.9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及SP2/0骨髓瘤细胞在聚乙二醇(PEG1500)作用下进行融合,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其特性。 结果 获得1株能分泌抗PfCP-2.9的小鼠杂交瘤细胞株单克隆抗体F12D,经免疫球蛋白类型和亚类鉴定为IgG1。ELISA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显示单克隆抗体F12D能与PfCP-2.9发生特异性反应,F12D所识别的PfCP-2.9抗原表位不能耐受还原剂巯基乙醇,表明F12D识别的是构象表位。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显示F12D可识别培养的FCC1/HN。体外抑制试验结果显示,F12D终浓度为0.3 mg/ml时,对FCC1/HN的抑制率为56%。 结论 单克隆抗体F12D能与PfCP-2.9发生特异性反应,其所识别表位为构象表位,F12D可识别体外培养的FCC1/HN,并对其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4.
左旋卡尼汀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左旋卡尼汀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损害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造成心肌损害模型。心肌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心肌损害程度;分离心肌线粒体,测定膜脂流动性(LFU)。结果:注射左旋卡尼汀可减轻心肌损害程度;改善线粒体的损伤,改善LFU。结论:左旋卡尼汀能减轻异丙肾对心肌的损害,对线粒体膜脂流动性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5.
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的临床特征及防治手段。方法 2005年11月,救治1例确诊为感染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的青年女性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患者发病前与病死家禽有密切接触史,从发病至死亡约10d。在呼吸困难发生前,发热持续了5d,以急性社区获得性肺炎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为主要特征入院,X线胸片示双肺大片实变影并进行性进展,入院至死亡不足3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术检测患者下呼吸道吸出物标本,发现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5型特异性基因片段呈阳性;尸检肉眼所见主要有支气管充血、双肺实变,多浆膜腔积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结论 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是一种致命的传染性疾病。提高认识,重视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早干预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不同旋体氨氯地平对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离子流(ICa-L)及通道动力学参数影响. 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加入0.1、0.5、1、5和10 μmol/L左旋、右旋和混旋氨氯地平后大鼠心室肌细胞ICa-L、峰值电流、Ⅰ-Ⅴ曲线、稳态激活曲线、稳态失活曲线和失活后恢复曲线的变化. 结果 加入0.1、0.5、1、5和10 μmol/L左旋和混旋氨氯地平后,左旋氨氯地平对ICa-L阻滞分别为(1.5±0.2)%、(25.4±5.3)%、(65.2±7.3)%、(78.4 ±8.1)%和(94.2±5.0)%,混旋氨氯地平对ICa-L阻滞分别为(0.9±0.1)%、(10.4±3.2)%、(69.1±5.3)%、(75.2±7.0)%和(81.6±6.4)%,Ⅰ-Ⅴ曲线上移、稳态激活曲线和稳态失活曲线左移、失活后恢复时间延长(P<0.05),且相同浓度左旋氨氯地平对ICa-L.和通道动力学参数影响比混旋氨氯地平更明显(P<0.05),但不同浓度右旋氨氯地平对ICa-L及通道动力学参数均无影响(P>0.05). 结论 左旋和混旋氨氯地平对ICa-L有阻滞作用,而右旋氨氯地平对ICa-L无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997.
西昌市城区2004年血吸虫病检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昌市是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以农村分布为主。近年由于城乡人口流动频繁,城区也有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生。为了解城区血吸虫病感染情况,于2004年对城区进行全面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8.
主动脉夹层是指在主动脉中层出现退化、变性、坏死等结构异常病变基础上,内膜撕裂,血液进入中层形成假腔,或由于动脉壁滋养血管破裂后导致壁内血肿形成假腔,假腔逐渐扩张发展为夹层。任何致病因素最终都需要通过改变主动脉的自身组织结构发挥作用。细胞外基质异常改变在主动夹层形成和演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试就细胞外基质与主动脉夹层关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报告。  相似文献   
999.
支气管肺泡灌洗抢救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抢救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37例患者随机分为灌洗组和非灌洗组,灌洗组1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支气管肺泡灌洗,非灌洗组19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8 h、72 h后灌洗组的PaO2和氧合指数(PaO2/F iO2)明显高于非灌洗组(P〈0.01),PaCO2明显低于非灌洗组(P〈0.01);灌洗组总有效率为88.8%,非灌洗组为47.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抢救重症并呼吸衰竭,可减少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疗效确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落新妇甙对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小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随机将心脏移植后的48只小鼠分为四组:A组心脏移植后每天用生理盐水1ml灌胃,B组心脏移植后每天用环孢素A5mg/kg灌胃,C组心脏移植后每天用落新妇甙1ml/kg灌胃,D组心脏移植后每天用环孢素A2.5mg/kg及落新妇甙1ml/kg灌胃。观察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及心脏跳动情况。结果B组、C组及D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均较A组显著延长(P<0.01);D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最长,优于C组(P<0.05)和B组(P<0.01)。结论落新妇甙对心脏移植排斥反应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与环孢素A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