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39篇
  免费   590篇
  国内免费   456篇
耳鼻咽喉   48篇
儿科学   125篇
妇产科学   36篇
基础医学   492篇
口腔科学   85篇
临床医学   844篇
内科学   547篇
皮肤病学   90篇
神经病学   174篇
特种医学   258篇
外科学   602篇
综合类   1808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880篇
眼科学   61篇
药学   846篇
  9篇
中国医学   687篇
肿瘤学   19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262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391篇
  2012年   617篇
  2011年   626篇
  2010年   632篇
  2009年   606篇
  2008年   606篇
  2007年   631篇
  2006年   543篇
  2005年   457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202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创的乳头内陷矫正方法。方法 用钢丝、弹簧和塑料注射器制成弹性可调式的乳头内陷矫治器,利用弹性牵引作用,持续牵拉内陷乳头3~6个月。结果 14例患者均得以矫正,并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1例患者因左侧乳头内陷严重,治疗2周时钢丝接近脱出乳头而更换矫治器并延长佩戴时间。随访患者6~12个月。效果稳定。结论 弹性可调式乳头内陷矫治器用于先天性乳头内陷的治疗,近期临床效果较好,为目前较佳的非手术治疗乳头内陷的方法,但其机理和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相似文献   
12.
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前提下,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结果:18例患者经大隐静脉穿刺成功置管,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有效率为100%。置管期间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12.5d。结论: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介入治疗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远程医疗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与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杨  何国平 《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0):929-931
远程医疗自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问世以来,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其跨时空、零距离、实时互动等特点,被巧妙地应用于社区卫生保健中,并逐渐显现出其快捷、便利、优化资源配置等优势,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通过电脑网络即可得到健康服务,成为社区卫生保健的新选择。在信息时代,远程医疗很快就会随着商业与教育的信息技术发展,开创医疗卫生事业的新纪元。本文中就远程医疗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展望远程医疗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我国社区远程医疗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帮助。1概述1.1远程医疗服务Telehealth(Telecare),内地普遍称为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电丛刺头穴丛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以及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方法:①选择2003-01/2005-06在沈阳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1例,男160例,女101例。均为首次患病,且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丛刺治疗组131例,对照组130例。②丛刺治疗组:采用超声电丛刺治疗仪于头部电丛刺顶区(运动区),以100~200Hz疏密波电针通过6~8h,1次/d,1个疗程30次。对照组:均予以常规脑血管病药物同等治疗。丛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干预30d。两组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为基本恢复,减少46%~90%为显著进步,减少18%~45%为进步。③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α-颗粒膜蛋白水平;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栓素A2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方法测定脂蛋白(a)水平。应用神经电生理检测仪检测体感诱发电位。④计数和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26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丛刺治疗组131例中:基本恢复31例,显著进步80例,进步15例,总有效率为96%(126/131);对照组130例:基本恢复14例,显著进步68例,进步12例,总有效率为72%(96/130);丛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丛刺治疗组治疗后血浆α-颗粒膜蛋白、血栓素A2、D-二聚体和脂蛋白(a)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③丛刺治疗组治疗后体感诱发电位的波潜伏期与传导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结论:超声电丛刺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体感诱发电位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电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Kupperman评分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电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Kupperman评分的效应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关元组(关元、三阴交)、内关组(内关、足三里),观察治疗前后Kupperman指数(MI),分析电针效应及其对各项症状的影响。结果电针治疗1星期后两组MI即较初始下降,并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逐周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能显著降低Kupperman指数(P〈0.01),4星期后关元组评分下降52.6%,内关组下降47.4%,有效率分别为93.6%、85.7%;电针能明显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各类症状(P〈0.05),各项症状的起效时间从治疗后1星期至4星期不等。但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两组精简穴位均能明显降低Kupperman评分,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各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股骨髁支持钢板治疗股骨远端C3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1~2005年,我院应用股骨髁支持钢板治疗25例C3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口咽部感染并发化脓性纵膈炎-附6例临床病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口咽部感染并发化脓性纵膈炎(称为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 DNM)的病例资料,供临床作借鉴。方法报道6例口咽部感染并发化脓性纵膈炎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病的感染多为厌氧茵和需氧茵的混合感染;内脏后间隙是感染由口咽部向纵膈扩散的主要途径;治疗的关键是全身抗菌素应用+颈纵膈引流。结论DNM是一种发展迅速的致死性炎性疾病。早期的诊断、有效的治疗、多学科协同配合抢救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和抗凝剂对血糖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两种抗凝剂的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血糖测定的影响。方法 :采集门诊健康人血液标本 30份 ,分别以肝素钠和氟化钠作抗凝 ,放置不同时间检测血糖值。结果 :及时分离血浆的血液标本血糖在 5h内差异无显著性。而血液离体后不及时分离血浆 ,血糖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氟化钠抗凝的血糖比肝素钠抗凝的血糖下降的程度要缓慢一些 ,所以临床上采集血液标本必须及时分离血浆 ,选用合适的抗凝剂 ,及时测定 ,减少误差 ,提高准确性 ,给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在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8例急性肢体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经验。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动脉内溶栓术治疗上肢动脉闭塞5例、腹主动脉下段闭塞1例、下肢动脉闭塞22例。结果经术后4个月~9年临床观察,急性单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100%(8/8例)、多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80%(16/20例),总血管再通率为85.71%(24/28例)。结论介入疗法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矫治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采用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此改良术式与常规术式不同之处在于增加分离提上睑肌腱膜的长度(22mm)和宽度(16mm),腱膜在睑板上固4对缝线,以增加其牢固度],共治疗上睑下垂57例68眼,其中轻度13例13眼,中度38例47眼,重度6例8眼。结果术后4~36个月随访,治愈48例59眼,欠矫9例9眼,无过矫病例。结论该提上睑肌缩短术与常规手术比较有改进,术后的睑缘高度易保持在上方角膜缘,弧度与健侧对称,不易形成眼角畸形,能较好提高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