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5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近5年广东省现症麻风病患者的死亡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5年期间43例麻风病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结果43例死亡患者中,平均年龄(58.10±18.51)岁,在联合化疗期间死亡30例,其中21例是在化疗开始的1年内死亡,占化疗病人的70%;监测期死亡1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4例,死于继发感染的13例,不明原因5例。结论本组麻风病例死亡年龄低于全国平均死亡年龄,而多脏器功能衰竭和继发感染是麻风现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2.
广东省流动人口麻风病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广东省流动人口麻风病流行特点,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1990~2006年流动人口麻风病发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结果:广东省1990~2006年共新发现流动人口麻风病172例,与同期全省户籍人口新发现麻风病总数的比值为1∶ 1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现地区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扩展到非发达地区.流动人口麻风病逐渐成为地区的输入性传染源.结论:应出台相关的防治管理规定,加强流动人口麻风病例的监测发现、治疗管理工作,以更好地控制麻风病传播.  相似文献   
63.
中山市性病、麻风病防治学习班于2002年5月16~17日在市卫生局举办,来自市、镇卫生院的约70名医生参加了学习。中山市卫生局雷副局长、市疾控中心古主任、市疾控中心皮防所蔡所长作了讲话,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胜病防治科科长陈永锋主任医师作了常见性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的讲座;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麻防科科长黎明副主任医师讲述了麻风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64.
目的: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IL-17、IL-22表达,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病程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实验组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60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40例,抽取外周血,用三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ELISA法检测血清中Th17相关因子IL-17、IL-22表达,分析Th17细胞、IL-17、IL-22表达与PASI评分及病程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率(4.71%±2.55%)高于对照组(0.55%±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h17细胞与患者PASI评分呈正相关(r=0.47,P<0.01),但与病程无相关性(r=0.09,P>0.05).实验组血清中Th17相关因子IL-17、IL-22表达(24.02±12.31,18.32±8.14)均高于对照组(7.16±4.04,6.53±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L-17、IL-22表达与患者PASI评分呈正相关(r=0.46,P<0.01;r=0.51,P<0.01),但与病程无相关性(r=0.03,P>0.05;r=0.19,P>0.05).结论:Th17细胞可能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免疫学指标,阻断其相关因子IL-17、IL-22表达可能成为治疗银屑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5.
目的:了解2008-2017年广东省云浮市性病的流行特征及发展趋势,为该地区制定有效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2008-2017年云浮市各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及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资料,运用Excel 2016和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性病报告发病率由2008年的85.16/10万下降至2010年的48.81/10万,然后重新上升至2017年的112.38/10万,年均升幅2.72%,其中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和梅毒大幅上升,梅毒以隐性梅毒为主;性病疫情分布特点为经济较发达的云城区发病率高,新兴县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发病率由2013年的20.61/10万上升到2017年的68.83/10万;女性报告发病率逐渐增高并赶超男性,女性从2008年的75.49/10万上升至2017年的138.50/10万,年均升幅6.3%,男女性别比例从2008年的1.33∶1下降到2017年的0.67∶1,其中淋病从5.21∶1下降到3.80∶1,尖锐湿疣从1.52∶1下降到0.71∶1;高发年龄段为30~39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逐渐减少,但≥60岁年龄段,报告发病人数又出现增加;职业以农民最多(26.47%),其次是家务和待业人群(8.61%)。结论:性病仍是云浮市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需根据疫情发展特点制定相应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66.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感染麻风分枝杆菌后发病与否和临床表型取决于宿主的遗传素质,目前通过候选基因研究、全基因组连锁研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等方法发现多个麻风易感基因,为实现麻风病的一级预防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就当前定位于不同染色体的易感基因进行分类综述。  相似文献   
67.
广东省1991年~2000年麻风病例发现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近10年麻风病例发现情况,评价目前防治策略,并为今后制订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全省的麻风疫情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部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991年~2000年广东省麻风病年发现率及患病率均呈下降趋势,而发现率的年平均下降幅度明显小于患病率的下降;1991年~1995年麻风病年发病率与发现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2.775,P>0.05),但后5年(1996年~2000年)两者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t=6.668,P<0.01);病例的早期发现平均为74.02%,各年变化不大;在病例的发现途径方面,被动发现(门诊,线索)占94.17%,各年比例变化不大。结论:在麻风疫苗实际应用之前,病例发现仍然是控制麻风病的主要手段,今后病例发现仍然是以皮肤专科门诊为主。1991年~2000年的发现率年下降幅度小于患病率,说明要彻底消除麻风病,仍要一定的时间。必须通过加强皮肤专科及相关科医生对麻风病的诊断水平,大众的健康教育宣传等措施,提高麻风的早发现、早治疗来进一步控制及消除麻风。  相似文献   
68.
广东省1985-2006年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广东省性传播疾病(性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此对1985-2006年广东省性病流行情况进行了分析,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9.
43例麻风现症病人死亡原因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5年广东省现症麻风病患者的死亡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5年期间43例麻风病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结果43例死亡患者中,平均年龄(58.10±18.51)岁,在联合化疗期间死亡30例,其中21例是在化疗开始的1年内死亡,占化疗病人的70%;监测期死亡1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4例,死于继发感染的13例,不明原因5例。结论本组麻风病例死亡年龄低于全国平均死亡年龄,而多脏器功能衰竭和继发感染是麻风现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0.
2006年6月1日上午,“广东省公共场所高危人群干预项目”启动大会在广州市召开,同时标志着该项目在广州、深圳、珠海、韶关、江门、惠州、中山、肇庆、云浮、普宁、台山、深圳宝安、揭阳榕城等市、区正式开展。该项目得到广东省财政专项经费资助,并由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以及上述各市区皮防(慢病)所(院、站)负责具体实施。该项目的开展,旨在通过性病高危人群综合干预的方式,达到提高高危人群性病艾滋病的防治知识,促进高危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从而降低全省性病发病率的远期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