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分析广州市人群麻疹抗体分布特点,探讨麻疹减毒活疫苗的人群免疫策略。方法2008年在广州市以两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在城区(越秀区和海珠区)、城乡结合部(天河区和白云区)、农村(花都区和从化市)的社区预防接种门诊选择7岁以下儿童,在中小学及职业学校选择8—19岁人群,社区健康体检门诊选择成人(≤60岁),在医院产科选择一定数量的新生儿、孕期妇女及分娩期妇女(脐带血)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调查对象麻疹IgG抗体,并时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采集4803份标本,人群麻疹平均抗体滴度为1:651.3,抗体阳性率为70.8%,其中52.7%具有保护性抗体。城区、城乡结合部、农村的麻疹抗体平均滴度分别为1:783.0、1:671.8和1:351.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抗体呈现“3峰2谷”分布。新生儿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滴度高达1:1408.5(抗体阳性率85.4%),0-1月龄、2—4月龄、5~7月龄的婴幼儿抗体水平随月龄增加而迅速降低.5~7月龄达到低谷(GMT为1:357.1,抗体阳性率48.5%);2~3岁儿童的抗体水平达到第2个峰值(GMT为1:1367.8,抗体阳性率84.4%),14-19岁人群的抗体水平为第2个低谷(GMT1:426.2,抗体阳性率56.6%);50—60岁年龄组达到第3个高峰(GMT1:988.9,抗体阳性率80.5%)。结论2—7月龄婴幼儿及10—49岁人群对麻疹易感,有必要调整免疫策略,推进成人免疫。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掌握广州市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易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08年8-11月抽取广州市12个区/县级市1~59岁户籍人口4989人,现场采集血样并分发自制问卷调查乙肝疫苗接种史等,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结果广州市人群乙肝病毒易感率为14.09%(95%CI:11.84%~16.34%)。7~16岁人群易感率显著高于17~59岁人群。城区易感率高于郊区,学生高于农民,且易感率高低与密切接触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高度相关,与性别无关。结论对易感人群补种、加强或重新接种乙肝疫苗,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易感性。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分析2005-2017年广州市水痘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适时调整和完善水痘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小波分析方法对2005-2017年广州市的水痘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7年广州市共报告水痘204974例,年均发病率为130.8/10万,中心城区发病率高于非中心城区,但区域发病率差距在逐年减小。发病季节呈现“双峰分布”特点,小波分析显示水痘疫情存在6个月和12个月的周期,其周期波动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男性水痘发病率高于女性,水痘高发年龄为5~9岁,发病率和发病构成均存在“年龄后移”现象,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218起,主要发生在小学和幼儿园,暴发时间主要在3-4月和12月,暴发规模介于10~90例。结论 重视水痘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加强学校水痘疫情监测与应急处置,减少水痘疫情规模,建议将2剂次水痘疫苗纳入常规免疫规划,扭转水痘持续高发的局面。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利用数字X线机骨密度测量系统对南宁地区健康人群进行临床调查,获取南宁地区男女性X线骨密度正常值,并建立初步的临床诊断标准.方法 利用数字X线机及XBMS测量软件,采用标准体模, 对南宁地区1092例(男性561例,女性531例)健康人群的前臂远端骨密度进行了临床测定,分年龄组统计处理,并找出男女性骨峰值,初步制定了临床诊断标准.结果 临床调查表明男女性前臂远端X线骨密度峰值均在30~39岁组[男性(0.867±0.123)g/cm~2;女性(0.778±0.072)g/cm~2],峰值以后随年龄逐渐降低.结论 临床调查证实,数字X线机骨密度测量系统用于临床骨密度检查有较高的精度和准确度,方法 简便,易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氨磺必利与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8例,口服氨磺必利治疗,对照组40例,口服氟哌啶醇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治疗8周末,研究组显效率76.3%、有效率89.5%,对照组分别为72.5%、85.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χ2=0.15、0.35,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4%,对照组为52.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21,P>0.05),但研究组失眠、恶心呕吐、内分泌改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未出现嗜睡、心动过速、体质量增加不良反应(P<0.05).结论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总体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但不良反应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陆丰市1953-2004年脊髓灰质炎疫情情况,探讨消灭脊灰的有关策略。方法采用统计描述及应用,用SPSS11.0、SAS8.1等统计软件,用圆形分布法计算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例多发时间的平均角,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陆丰市1992年前脊灰疫情常年流行,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龄主要分布在5岁以下,1992年后得到有效控制实现无脊灰状态。结论严谨的冷链系统、有效的疫苗、高的免疫接种率、AFP病例监测是消灭脊灰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分析大规模人群应用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后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特征,进一步观察该疫苗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国家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收集广州市2009年10月28日~2010年8月31日期间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信息和接种后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个案数据,分析相关特征.结果 共接种575 412人,报告183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80/10万,其中异常反应发生率为5.39/10万;52.5%的不良反应发生在接种疫苗后24 h内,以发热、红肿多见,多数不良反应预后良好.接种疫苗后出现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2例,为13岁及15岁男孩各1名,其中1例死亡.结论 大规模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但需警惕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8.
目的了解广州市孕妇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意愿,为孕妇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及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在广州市荔湾区、黄埔区、增城区按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门诊及住院部抽取孕产妇251人,问卷调查其对甲流疫苗接种的认识及意愿。结果有62.55%的孕妇表示如果免费接种本人愿意接种甲流疫苗,不同年龄段、不同户籍性质、不同文化程度孕妇接种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不愿意接种的原因,有60.58%的孕妇是因为害怕影响胎儿健康,有46.22%的孕妇希望家人接种疫苗从而保护自身及胎儿不受感染。结论为防止孕妇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导致重症病例的出现,应加强孕产妇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的宣传教育,从而在疫苗接种阶段提高其接种率。  相似文献   
29.
目的评价广州市长期应用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对乙型肝炎(乙肝)免疫防病效果。方法在广州市全市12个区、县级市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以家庭为单位对1~59岁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包括检测HBsAg、抗-HBs,对HepB接种史及主要乙肝感染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评估人群HepB接种率,分析和比较不同年龄组、不同家庭感染状况下接种与未接种HepB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指标,评价HepB免疫防病效果。结果 1~16岁年龄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8.11%(2535/2877),17~59岁人群有乙肝疫苗免疫史为20.75%(470/2113)。在推行新生儿HepB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后出生的1~16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1.29%,而出生时尚未开展HepB接种的20~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13.72%。1~16岁人群中有HepB接种史人群HBsAg阳性率0.99%,无接种史人群为5.56%,疫苗保护率为82.19%。20~59岁人群接种HepB,基本都不是在新生儿时期,疫苗保护率为52.01%。新生儿接种HepB,母婴乙肝传播阻断率为94.16%,并能有效阻断家庭内水平传播。结论长期实施新生儿接种HepB能控制、消除受种人群乙肝病毒感染,非新生儿人群接种HepB也能显著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  相似文献   
30.
许建雄 《微创医学》2003,22(6):857-858
目的探讨上颈段颈椎病X线特征.方法对35例上颈段颈椎病病例的X线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表现环枢椎开口位片表现为枢椎棘突偏歪33例(94.3%),环枢关节间隙不对称31例(88.6%),环枢椎关节面边缘骨质增生23例(65.7%);颈椎侧位片表现为环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前缘间距离增宽5例(14.3%),环枢椎关节面边缘骨质增生2例(5.7%).结论上颈段颈椎病X线表现特别是在环枢椎开口位片上的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