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21.
22.
摘 要目的:评价中药熏洗法结合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治疗混合痔术后肿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三明市第一医院 中医肛肠科 2021 年 3 月至 2023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 120 例手术后出现肿痛的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 60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法治疗。对患者术后创面愈合、 水肿和疼痛程度以及疗效进行观察。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 3 d、7 d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水肿消退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8.33 %(59/60),高于对照组的 83.33 %(50/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中药熏洗法结合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治疗混合痔术后肿痛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尽快消除水肿,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 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3.
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联合用药能够发挥协同作用,更好的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但目前哪一种联合治疗效果最好尚无定论.本文就近年研究比较多的ACEI/ARB和CCB作为基础降压的联合用药方案特点进行归纳,以探讨高血压联合用药的优化方案,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心功能的变化的影响.方法 30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在术前、术后 3 d及术后 3 月观察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及 LVEDV,LVESV,SV,LVEF 等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PCI 治疗前患者胸痛、胸闷、烦躁、心悸等标实证候积分显著升高,同时 LVEDV,LVESV升高,SV,LVEF 降低;PCI 术后 3 d患者上述标实证积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但气短、乏力、纳呆、面色、自汗等本虚证积分与术前比较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DV,LVESV,SV,LVEF 亦较术前无变化;PCI 术后 3个月各项证候积分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其中本虚证候积分与 PCI 术后 3 d比也有明显下降,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 LVESV,SV,LVEF 等指标与术前及术后 3 d比较亦有明显改善(P<0.05或0.01).结论 PCI 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中医证候的传变有明显的影响,术前以标实证候为著,术后随标实证候的改善,本虚证候更加突出.在中医辨治上要考虑到这种传变规律,掌握好"通"和"补"的时机和度.  相似文献   
25.
目的 将介入和中医治疗相结合,探讨其对心梗患者心肌再灌注和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AMI急性期且有PCI适应症的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中医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予西医治疗,中医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观察PCI术中TMP分级、PCI术后90 d复查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中医组PCI术中达到TMP2级、3级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90 d复查,对照组除LVEDV外,LVESV 、SV、 LVEF均比住院期间明显改善(P<0.05或<0.01),中医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较住院期间明显改善(P<0.05或<0.01),其中LVESV 、SV、 LVEF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 根据PCI前后中医病机变化,在PCI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AMI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和微循环,缩小心肌梗塞面积,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6.
目的 :从不同产地太子参中提取多糖并测定其含量,探讨不同产地太子参的抗应激抗疲劳的药理作用。方法 :以葡萄糖为对照品,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不同产地太子参的多糖含量。通过小鼠游泳实验、耐常压缺氧实验考察不同产地太子参的抗应激、抗疲劳作用。结果 :不同产地的太子参多糖含量有一定差异。太子参能明显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在缺氧环境下能明显延长存活时间。结论 :太子参具有抗疲劳、抗应激作用,但与太子参多糖的含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在治疗重症肺心病呼吸衰竭中应用低分子肝素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8例重症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应用常规临床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经过12天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39例中,有21例显现,14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达89.74%;对照组39例中,显效者15例,有效者15例,无效者9例,总有效率为76.92%.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的使用,可有效改善重症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功能,纠正患者的缺氧程度,增强心肌能力,无并发出血的倾向.在临床上可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SQ)治疗小鼠心力衰竭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将5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SQ低剂量组、SQ高剂量组,每组10只。异丙肾上腺素皮下注射诱导小鼠心力衰竭模型。SQ低剂量组和SQ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20、40 ml/kg参芪扶正注射液,阳性组给予80 mg/kg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相应的0.9%氯化钠溶液。疗程14 d。观察治疗后小鼠左小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血清BNP浓度,心脏和肺脏脏器系数,心脏病理切片及心肌ERK1/2/GATA4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LVEF和LVFS水平均有显著性降低,BNP浓度、心脏和肺脏脏器系数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SQ低剂量组、SQ高剂量组的LVEF和LVFS水平均有显著性升高,BNP浓度、心脏和肺脏脏器系数明显下降(P<0.05),其中,SQ高剂量组LVEF、LVFS和BNP浓度改善优于SQ低剂量组(P<0.05)。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心肌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明显,阳性组、SQ低剂量组、SQ高剂量组心肌纤维大部分完整无炎症浸润。Western blot显示,模型组ERK1/2、p-ERK1/2、GATA4蛋白表达明显升高,阳性组、SQ低剂量组及SQ高剂量组ERK1/2、p-ERK1/2、GATA4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可以改善心力衰竭小鼠的心脏收缩功能、减轻心肌纤维化,这种作用可能与抑制MAPK/ERK1/2/GATA4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长期小剂量应用红霉素类抗生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14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予抗感染及止咳、祛痰,解痉、平喘等对症治疗及增强免疫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250 mg/d,长期口服,两组均临床观察1年,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记录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显效56例,占80.00%,有效12例,占17.14%,无效2例,占2.86%,急性发作住院1次,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显效37例,占52.86%,有效16例,占22.86%,无效17例,占24.29%,急性发作住院6次,总有效率75.7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占4.29%,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占2.8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小剂量应用红霉素口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抗感染及对症治疗,且明显减少急性发作住院次数,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将PCI和中医治疗相结合,探讨其对受损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AMI急性期且有PCI适应症的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中医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予西医治疗,中医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观察PCI术中TMP分级、PCI前后心肌受损标记物及PCI术后心电图变化,治疗前后血浆BNP浓度变化。结果:中医组PCI术中达到TMP2级、3级,PCI术后出现∑STR≥50%以及T波倒置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CK-MB、cTnT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或<0.01),术后30天,中医组血浆BNP浓度显著下降(P<0.05)。结论:根据PCI前后中医病机变化,在PCI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AMI患者的心肌再灌注,促进心肌血液循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起到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