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47篇
临床医学   7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4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221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目的研究改构后的异黄酮及甾体类化合物是否具较好的体外抗细胞增殖的活性.方法采用MTT法,以5,7,4'-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GEN)作为对照,研究28个改构后的异黄酮和甾体化合物对Hela细胞、MCF-7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构效关系.结果通过对28种化合物采用MTT的方法对其体外活性进行初筛,初步认为异黄酮类化合物F11、ZF3、ZF4、ZF7以及甾体类化合物ZE2均对Hela细胞、MCF-7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效果均优于Genistein.结论异黄酮和甾体类化合物经过结构改造和修饰,其大部分对Hela细胞、MCF-7细胞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有进一步研究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82.
目的 初步探讨烧伤后骨髓巨核细胞被噬现象的机制.方法 采用光镜、电镜观察30%Ⅲ度烧伤后大鼠骨髓巨核细胞的形态变化,分别分离正常和30%Ⅲ度烧伤大鼠骨髓巨核细胞、中性粒细胞,采用Transwell双室培养法观察骨髓巨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游走关系.结果 30%Ⅲ度烧伤后大鼠骨髓巨核细胞部分细胞的细胞质呈局灶样坏死,部分中性粒细胞进入到巨核细胞的细胞质进行噬食,即巨核细胞被噬现象.扫描电镜显示,烧伤后巨核细胞形态不规则,表面呈现出珊瑚样的窟窿洞,而正常组的巨核细胞呈圆形,表面光滑.分离正常和烧伤后的中性粒细胞、巨核细胞分别进行双室交叉培养,发现烧伤组大鼠骨髓巨核细胞对中性粒细胞有明显的趋化作用,而正常骨髓巨核细胞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不明显.结论 30%Ⅲ度烧伤后骨髓巨核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且对中性粒细胞有很强的趋化作用,从而趋化后者进入损伤的巨核细胞,发生被噬现象.  相似文献   
83.
目的 观察烧伤小鼠干扰素诱导表达蛋白IFIT1的表达变化,初步探究其表达变化的原因.方法 实验小鼠致TBSA 15%Ⅱ度烧伤,1 d及7 d后处死,取肝、肺及脾组织.脂多糖掺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株RAW264.7的培养基中,至终浓度0.1~1.0μg/ml,作用6 h.提取组织及细胞RNA,进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提取组织及细胞裂解上清,进行免疫印迹检测.结果 小鼠肝、肺、脾组织IFIT1的转录在烧伤后1 d升高,伤后7 d恢复至伤前水平;肝、肺、脾IFIT1的蛋白水平在伤后1 d一致升高,伤后7 d仍能检出升高.体外实验,细菌脂多糖显著激活RAW264.7细胞的IF-IT1转录及蛋白表达.结论 烧伤小鼠伤后早期IFIT1表达迅速升高,此变化与同期的内毒素血症引起的细胞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84.
谭虎  粟永萍  杨天德  艾国平  黄岚  陶军 《重庆医学》2007,36(16):1580-1581
目的 克隆人高血糖素原基因(proglucagon cDNA,PG cDNA),构建其真核表达质粒载体.方法 从人切除脑组织中提取总RNA,并分离mRNA,经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出PG cDNA,并将其插入经BamH Ⅰ和EcoR Ⅰ双酶切的真核表达质粒载体pVITRO3中,构建重组质粒载体pVITRO3-PG cDNA.结果 经过限制性酶切鉴定和测序证明,PG cDNA全长543bp,编码181个氨基酸,并已插入到pVITRO3中.结论 成功获得了PG cDNA,构建了含PG cDNA 的真核表达质粒载体,为研究重组PG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5.
目的 从基因组DNA扩增miR-22前体对应的基因组片段并克隆到pIRES2-EGFP,构建miR-22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利用PCR技术从基因组DNA扩增miR-22前体对应的基因组片段,克隆到质粒pUCm-T,测序正确后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中,经BamHⅠ和EcoRⅠ双酶切后1.5%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并进行序列测定.脂质体Lipofectamin 2000法转染Hela细胞后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克隆,提取总RNA,通过RT-PCR方法对neo片段进行鉴定,采用Northern blot技术检测miR-22的表达.结果 PCR扩增得到的334 bp片段与预期的miR-22前体对应的基因组片段序列一致;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miR-22,测序结果正确.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后,经G418筛选成功获得阳性克隆.Northern blot分析显示miR-22在Hela细胞内高效表达.结论 本实验成功克隆了miR-22的前体对应的基因组片段,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在Hela细胞内获得高表达,为深入研究微小RNA miR-22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小鼠放射损伤和放烧复合伤的肠上皮畸形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40只小鼠,分为单放(~(60)Co 12Gy)、放烧(12Gy+15%体表皮肤Ⅲ度烧伤)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小肠上皮畸形细胞的形成及转归。认为小肠隐窝受射线损伤较重的幼稚细胞增殖周期受到严重阻滞,G_1期到G_2期均延长逐渐形成畸形细胞。有的畸形细胞不分裂直到脱落;有的发生流产性增殖;有的则发生病理性核分裂,从而形成形态多样化细胞。难以证实畸形细胞能起到修复肠上皮的作用,但它可能具有一定的吸收、分泌功能,并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87.
Glucocorticoid (GC)isoneofthemostimportanten dogenousstresshormonesandhasbeenusedasanimmuno suppressive ,anti inflammatory ,andcytotoxicdrug .Mostknowneffectsofglucocorticoidaremediatedbytheintracel lularglucocorticoidreceptor (GR) ,whichisactivateduponligandbinding ,andcanaltertheexpressionoftargetgeneseitherbytransrepressionortransactivation .GRhastheabilityofrestrainingthereleaseofmanychemicalmediatorsandcytokines ,soitplaysanimportantroleincontrollingtheinflammatoryreactionsinthebody .Re…  相似文献   
88.
显示基底膜方法的比较古德全,粟永萍,阎国和(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防原医学教研室,重庆630038)显示基底膜的方法有多种,较早是用银网状结构技术的变法,即六胺银法;后来发现PAS技术也可显示;近几年来又有一些人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各有什么...  相似文献   
89.
如何组织实施核爆背景下的医学救护演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贯彻军委新时期战略方针 ,我校防原和卫勤教研室共同组织实施了核爆背景下的医学救护演练 ,本文阐述了如何组织实施改革后的卫勤演练及体会。  相似文献   
90.
放创复合伤创面难愈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放创复合伤主要见于肿瘤放疗以及核辐射损伤等合并创伤的患者,其突出的问题是创面愈合延迟或经久不愈;放创复合伤伤口难愈的机制复杂,目前的临床治疗手段也有限。本文就放创复合伤创面难愈的机制和治疗进行综述,主要包括细胞衰竭、基质细胞功能障碍、异常胶原沉积、微血管损伤等创面难愈机制以及干细胞治疗、抗氧化治疗、转化生长因子-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的调节、植入生物材料等针对难愈机制的靶向治疗手段,旨在为放创复合伤创面难愈机制及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