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8篇
  196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本文用复眼ERG的振幅作指标测定了三种蚊的光谱敏感特性。暗适应状态下S_2均有多个峰;中华按蚊的S_λmax在553nm,淡色库蚊和埃及伊蚊的S_λmax在498nm;三种蚊的S_λmax均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改变;弱光刺激时,蚊对紫外光也有一定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2.
蚊发育前期动力学研究对于蚊情数量变动规律检测、综合防治对策制订,以及生物防治原的探索均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因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和重视。这方面研究在国外始于50年代,发展亦较快;国内先(70年代)应用于农业昆虫,至今尚未见有关蚊的这方面报导。为疟疾防治研究工作的迫切需要,作者于1982年7月至1984年7月间,在罗甸县城边,对于当地中华按蚊自然种群进行了探索研究,现将结果报导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本文报告在室温27°±1.34℃,相对湿度86±2。56%,混合光照12-14小时的实验条件下,巴拉巴按蚊实验蚊株的发育和繁殖,结果如下: 1、发育时间(平均值,天):卵5.70±1.65,幼虫8.63±1.46,蛹2.16±0.29。成虫前期,雌性11.24±1.73、雄性10.75±1.68,整个发育过程15.25±2.86。 2、存活(平均值):成虫前各期存活率(%),卵67.82±21.39、幼虫78.47±19.62、蛹79.89±12.35。成蚊寿命(自雌蚊交配后计,天)雌性最高50,平均25.63±1.82;雄性最高24,平均13.56±5.10天。 3、生殖(平均值):交配雌蚊第1次产卵日龄2.94±0.33,最未次日龄28.72±2.86,最高产卵高峰日龄19.2±6.84,一生中总产卵日期26.25±2.48天,共产13.71±9.34次,每蚊产卵数296.60±24.84个。雌蚊逐日产卵呈不规则的曲线,最高峰趋近于生殖的末期。  相似文献   
34.
本文报导贵州中华按蚊在四种不同环境下的生命表特性。各组雄蚊的平均寿命明显短于雌蚊,罗甸县牛圈和贵阳饲养室内两组蚊的净增殖率明显较罗甸县人房和普通实验室两组为高,经检验差异有显著性,其余各值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35.
致倦库蚊发育各期卵、幼虫及蛹匀浆中的游离氨基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致倦库蚊不同发育期虫体匀浆游离氨基酸的动态。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致倦库蚊的虫卵和Ⅰ、Ⅱ、Ⅲ、Ⅳ期幼虫及雌、雄蛹等虫体匀浆中的游离氨基酸进行检测。结果:1.虫卵随发育时间的不同,其氨基酸的种类发生明显变化,色氨酸在发育8h后才出现,谷氨酸逐渐减少,而蛋氨酸、赖氨酸等逐渐增多,但总量变化不显著。2.幼虫随着虫龄的增加,虫体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多,Ⅳ期幼虫的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期幼虫。蛋氨酸含量最高,鸟氨酸、天门冬氨酸等次之。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苏氨酸、精氨酸等在Ⅳ期幼虫体内的氨基酸含量达到最高峰。3.蛹体内的氨基酸总量与蚊蛹性别关系不明显,但在雌、雄蛹间天门冬氨酸、苯丙氨酸、鸟氨酸、组胺酸等氨基酸的含量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发育期致倦库蚊匀浆内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36.
护理时数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医院护理工作范围在不断拓展,护理工作模式在转变,护理工作量在剧增,使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面临新的问题。护理人力的数量是否充足,质量是否合格,结构是否合理,管理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1]。如何科学、合理、充分地调动医院现有护理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患者,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使医院工作得以可持续性发展,是近年来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近2年来,我们开展了有关护理时数问题的研究,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根据护理工作量及患者轻重程度不同,选择10个有代表性的科室进行护理…  相似文献   
37.
论食物的环境属性赵长峰,王菊生人们已无从考究在漫漫历史进程中,古人类是怎样或为什么选择食物(包括饮料)作为除空气以外的第二生存需要的。然而,在物种进化发展过程中,人类机体的的确确是其赖以生存的食物环境的产物,他们不仅属于广袤的自然界,而且同时属于其所...  相似文献   
38.
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 Theobold,1901)是我国南方重要传疟媒介之一。为进行疟疾防治实验研究的迫切需要,我们于1976年8月自贵州罗甸县八茂牛圈内捕得吸血的微小按蚊,带回贵阳实验室,用人工交配传代的方法,曾养至4代,兹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39.
应用垂直板状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Ⅲ龄、Ⅳ龄幼虫和雌、雄蛹各期血淋巴蛋白带谱。各期蛋白带数,致倦库蚊分别为13、22、15、14条,白纹伊蚊为15、12、22、23条。两种蚊的整个幼虫期或各相同幼虫期间均有相同的蛋白带和分子量,也有明显不同的主带与分子量。  相似文献   
40.
初次仿用Mack和Vanderberg(1978)剖切、离心法,稍加改良,提取蚊血淋巴,用高效液相色谱仪(LC-6A),检测非感染和感染间日疟原虫血餐中华按蚊生命期(刚羽化后,第1次血餐后5、12及18天,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20种,经T检验(P<0.05,相差明显;P<0.01,相差显著)和分析的结果表明:①非感染血餐蚊血淋巴游离氨基酸总量,在初次血餐后一直维持在增加的水平,但血餐后12天增加的量此笫5天稍低,18天又剧增,达2.7倍;②感染与非感染间日疟原虫血餐蚊血淋巴游离氨基酸比较:感染蚊游离氨基酸总量在血餐后5天比刚羽化时减少9.3%,12天持续减少,18天又增加,达50%,但均较非感染蚊的为低;组氨酸(His)、天门冬酰胺(Asm)、赖氨酸(Lys)、谷氨酸(Glu)在感染蚊整个生命期中,均较非感染蚊明显或显著减少;鸟氨酸(Orn)于感染血餐后5及12天消失;18天又复出现且量有增加:蛋氨酸(Met)量一直减少,且于血餐后12天消失;仅谷氨酰胺(Gln)于感染血餐后5天较非感染蚊的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