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0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烧伤血清诱导内皮细胞(EC)分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中的作用。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培养后,分别用正常人血清(对照组)、烧伤患者血清(烧伤血清组)、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烧伤患者血清(PDTC组)刺激。于刺激0.5、1.0、2.0、4.0 b时采用电泳迁移率分析法测定HUVEC NF-κB的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刺激3.0、6.0、12.0、24.0 h时HUVEC膜表面ICAM-1的表达。结果刺激后烧伤血清组、PDTC组细胞NF-κB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0 h时达峰值[(21.03±4.87)、(7.44±0.60)×104积分灰度值],以后逐渐降低;PDTC组明显低于烧伤血清组(P<0.01)。刺激后烧伤血清组、PDTC组ICAM-1的表达均增加,刺激12.0 h吋达峰值(平均荧光密度各为327±37、142±3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TC组刺激12.0、24.0 h时低于烧伤血清组(P<0.01)。结论烧伤血清通过活化NF-κB,从而启动EC对黏附分子的合成和释放,提示NF-κB在烧伤血清诱导EC分泌黏附分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2.
杨磊  王甲汉  高建华 《广东医学》2003,24(12):1333-1333
患者 ,男 ,2 5岁。密闭空间救火时被火焰烧伤全身 ,伤后 1h被送入当地医院急救 ,予抗休克抗感染等处理 ,因病情危重于伤后 2 4h飞机转送我科。入院诊断 :火焰烧伤总面积 98%、Ⅲ度 95 % ,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入院后予特级护理 ,创面清创后涂SD -Ag糊剂暴露 ,双下肢行焦痂切开减张 ,继续抗休克 ,加强全身抗感染及支持治疗等。休克期渡过平稳。因病情危重 ,于伤后第 6 4小时行四肢创面切痂自体微粒皮加大张异体皮植皮术。伤后 6d下午行胸腹切痂自体微粒皮加大张异体皮植皮术。此后继续行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伤后 3周左右因异体皮排斥较…  相似文献   
53.
亚胺培南在烧伤早期家兔痂下组织液的药动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亚胺培南在严重烧伤早期家兔痂下组织液中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 烧伤组 :烧伤早期家兔 ;对照组 :正常非烧伤家兔于 2 0min内iv10 0mg泰能后 ,用微生物琼脂打孔扩散法测定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亚胺培南的浓度 ,利用 3P87软件计算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 ,采用SPSS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烧伤组亚胺培南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显著改变。烧伤组血浆和痂下组织液中亚胺培南T1/ 2 明显延长 ,分别为血浆 (1.4 9± 0 .2 1)h、痂下组织液 (2 .4 9± 0 .4 3)h ;对照组血浆 (1.10± 0 .18)h ;亚胺培南在痂下组织液中在用药后 1h即可以检测到 ,有效浓度可维持 6~ 8h。结论 亚胺培南在烧伤早期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T1/ 2 明显延长 ,其在痂下组织液中形成抗生素保护屏障 ,有效地防止创面细菌的侵袭性感染  相似文献   
54.
杨磊  高建华  王颖  王甲汉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0):89-91,i0003
目的:构建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并观察其在烫伤大鼠皮肤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实验于2003-07/12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热带卫生学系实验室完成。利用原核表达质粒pUChIGF-I,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扩增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取20只Wistar大鼠,全麻后背部浸入95℃水浴锅中,烫伤12s,造成30%Ⅲ度烫伤,烫伤后随机分为两组(n=10),即cDNA3.1/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及pcDNA3.1组。①pcDNA3.1/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烫伤后当天及第1,2,3,4周后于大鼠左后背部创面边缘(距创面边缘0.5cm)皮下注射脂质体和重组质粒的混合物192μL(3.6μg pcDNA3.1/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μL)+10μL脂质体+180μL生理盐水]。②cDNA3.1组:注射时间和方法同前,脂质体和质粒混合物为3.0μg pcDNA3.1(2μL)+10μL脂质体+180μL生理盐水。伤后5周断头处死大鼠,取注射点附近皮肤,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大鼠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DNA测序结果表明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基因已分别正确插入到pcDNA3.1质粒,提示成功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②pcDNA3.1/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大鼠皮肤组织中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呈现强阳性表达,pcDNA3.1组大鼠呈表达缺失或弱阳性表达。 结论:应用分子克隆技术可以成功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烫伤大鼠皮肤中呈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55.
杨磊  高建华  王甲汉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95-97,i0003
目的:构建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SV—tk,并观察其在烫伤大鼠皮肤中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3~07/12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热带卫生学系实验室进行。在原核表达质粒pUChHyTk基础上,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SV—tk。取20只Wistar大鼠,全麻后背部浸入95℃水浴锅中,烫伤12s,造成30%Ⅲ度烫伤,烫伤后随机分为两组(n=10):①pcDNA3.1/tk组:烫伤后当天及第1,2,3,4周后于大鼠左后背部创面边缘(距创面边缘0.5cm)皮下注射脂质体和重组质粒的混合物192μL[3.6μg pcDNA3.1/tk(2μL)+10μL脂质体+180μL生理盐水】。②pcDNA3.1组:注射时间和方法同前,脂质体和质粒混合物为3.0μg pcDNA3.1(2μL)+10μL脂质体+180μL生理盐水。伤后5周断头处死大鼠,取注射点附近皮肤,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SV—tk基因的表达。结果: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大鼠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DNA测序结果表明tk基因已正确插入到pcDNA3.1质粒,说明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SV—tk已成功构建。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脂质体介导的HSV—tk基因转移可在创面成纤维细胞中出现阳性表达。结论: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成功地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SV—tk,并在烫伤大鼠皮肤中得到了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56.
王颖  王甲汉  李志清 《现代护理》2006,12(15):1431-1432
目的总结难愈创面较为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方案。方法回顾近2年来治愈的10例经治疗3月以上的慢性难愈创面的治疗与护理方案,总结治疗与护理成功及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结果4例褥疮患者经采用局部皮瓣转移术均痊愈;对于各类原因导致的皮肤软组织坏死,经全身综合治疗并采用局部皮瓣转移或游离的中厚皮移植均获成功。结论结合患者病情,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创面护理、营养支持、医护协助加强创面清创换药,创造良好的皮瓣皮片移植局部条件,是难愈创面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总结难愈创面较为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方案.方法 回顾近2年来治愈的10例经治疗3月以上的慢性难愈创面的治疗与护理方案,总结治疗与护理成功及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结果 4例褥疮患者经采用局部皮瓣转移术均痊愈;对于各类原因导致的皮肤软组织坏死,经全身综合治疗并采用局部皮瓣转移或游离的中厚皮移植均获成功.结论 结合患者病情,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创面护理、营养支持、医护协助加强创面清创换药,创造良好的皮瓣皮片移植局部条件,是难愈创面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8.
目的:构建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SV-tk,并观察其在烫伤大鼠皮肤中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3-07/12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热带卫生学系实验室进行。在原核表达质粒pUChHyTk基础上,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SV-tk。取20只Wistar大鼠,全麻后背部浸入95℃水浴锅中,烫伤12s,造成30%Ⅲ度烫伤,烫伤后随机分为两组(n=10):①pcDNA3.1/tk组:烫伤后当天及第1,2,3,4周后于大鼠左后背部创面边缘(距创面边缘0.5cm)皮下注射脂质体和重组质粒的混合物192μL眼3.6μgpcDNA3.1/tk(2μL) 10μL脂质体 180μL生理盐水演。②pcDNA3.1组:注射时间和方法同前,脂质体和质粒混合物为3.0μgpcDNA3.1(2μL) 10μL脂质体 180μL生理盐水。伤后5周断头处死大鼠,取注射点附近皮肤,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SV-tk基因的表达。结果: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大鼠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DNA测序结果表明tk基因已正确插入到pcDNA3.1质粒,说明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SV-tk已成功构建。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脂质体介导的HSV-tk基因转移可在创面成纤维细胞中出现阳性表达。结论: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成功地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SV-tk,并在烫伤大鼠皮肤中得到了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全层皮肤(Activ Skin)应用于烧伤患者深度难愈创面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 15例烧伤患者难愈创面,自身创面对照地使用Activ Skin和凡士林油纱.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局部炎症反应、皮片排斥反应和创面愈合后皮肤质量情况.并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创面护理.结果 Activ Skin较凡士林油纱可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创面愈合后皮肤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Activ Skin是1种具有生物活性、可用于修复烧伤深度难愈创面的较理想新型组织工程全层皮肤.医护协助加强综合护理和创面处理,创造良好的移植局部条件,是Activ Skin修复创面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烧伤后早期切痂对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方法 以 4 0 %体表面积Ⅲ°烫伤犬为模型 ,随机分为切痂组 (A组 )和非切痂组 (B组 ) ,A组于伤后 3h行切痂植皮术 ,动态观察血浆前列腺素E2 (PGE2 )、血栓素B2 (TXB2 )、磷脂酶A2 (PLA2 )含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动物伤后血浆PGE2 、TXB2 、PLA2 含量明显增加 ,A组动物术后血浆炎症介质含量较术前和B组显著减少。结论早期切痂能有效减少烧伤后炎症介质的生成与释放 ,对防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引发的脏器损害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