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8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8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EarlyPostoperativeln flammatoryIleus ,EPII)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 ,系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 ,形成一种机械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腹部手术创伤指广泛分离肠管粘连 ,长时间的肠管暴露以及其它由于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52.
为了阐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进一步明确微循环障碍在急性重症胰腺炎(A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通过复制大鼠ASP模型,并从不同途径灌注改善微循环药物,观察微循环和病理改变程度,探讨重症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寻找治疗重症胰腺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13例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均由增强CT或MRI/MRA检杏确诊.其中5例患者接受以抗凝和溶栓为主的非手术治疗,2例死亡;8例接受手术治疗(经肠系膜上静脉切开取栓及置管抗凝和溶栓),其中5例术中发现有部分小肠坏死,同时切除坏死肠段,均痊愈出院.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4.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重建19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传统外科手术、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血管重建手术的19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外科手术77例,血管腔内治疗82例,杂交手术38例.探讨3种血管重建方法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 外科手术成功率97.4%(75/77),腔内治疗90.24%(74/82),杂交手术81.58%(31/38).随访2~112个月,平均随访46个月,随诊率71%(164/197).远期通畅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57%和51%)高丁腔内治疗(48%和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通畅率在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中杂交手术(54%、26%、28%)明显高于其他方法(48%、23%).并发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31%、12%)明显高于血管腔内治疗(31%、11%),在多节段病变(36%)明显高于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12%、15%).外科手术对于主髂和多节段动脉病变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5%、2.0%,其他部位病变为0%;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均为0%.结论 对于主髂和股腘动脉,外科于术是长段闭塞性病变、血管腔内治疗是短段非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杂交手术对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更具优势.对于膝下病变,血管腔内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但远期通畅率不佳.  相似文献   
55.
<正>腹壁切口疝是临床上腹部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反复、复杂的腹部大手术后,发生率为2%~12%[1]。然而腹壁切口疝的治疗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是复发率高且并发症难以处理。常见的并发症有血肿、浆液肿和感染,以及严重的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瘘等[2]。其形成原因与患者的全身情况、切口感染、手术时间、切口选择、手术操作、缝合技巧、缝合材料、术前准备、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6.
57.
谷氨酸作为主要的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兴奋性和毒性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包括神经退行性变、药物依赖。对谷氨酸转运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发现,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谷氨酸的摄取和释放,从而在神经系统疾病发病和防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作为药物靶标用于开发治疗谷氨酸能系统相关疾病的药物和成瘾的戒治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从结构、功能、神经精神相关疾病机制等方面介绍谷氨酸转运体,为神经退行性疾病预防、成瘾戒治寻找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58.
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B)于1846年由德国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发现.它是一种糖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及分泌,分子量为34万,半衰期为3~4d,在血浆中的浓度通常为2~4 g/L,是血浆中含茕最高的凝血因子.近年来研究表明FB与恶性肿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FB水平升高与恶性肿瘤的进展、转移及血栓并发症等具有相关性.目前认为,纤维蛋白原水平的高低和发展变化可以作为肿瘤良恶性判断、恶性肿瘤预后的预测指标之一.近期也有以降低纤维蛋白原作为恶性肿瘤及其血栓并发症治疗新靶点的研究.我们对恶性肿瘤与纤维蛋白原之间的联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并行Dixons手术的56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对吻合口漏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2.46%(14/568),经统计分析,吻合口漏与肿瘤位置、Dukes分期密切相关。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无死亡及重大并发症。结论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与多个危险因素有关。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手术操作,通畅引流是预防吻合口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0.
创伤性胰腺炎多发生于上腹部手术或腹部钝性伤后,由于手术后腹痛,镇痛剂的应用,或在腹部其它脏器损伤的临床表现掩盖下,极易误诊。其临床表现特殊,病情凶险,死亡率达42%~80%。因此如何减少创伤性胰腺炎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我们1971年1月至1995年1月经治的10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0例(外院转入4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19~59岁,平均32.5岁。发生于胆道疾病术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