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2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6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5篇
  1篇
中国医学   35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目的探讨胆内瘘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48例胆内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例患者术前诊断为胆内瘘(22.9%),37例患者为术中发现(77.1%)。在胆内瘘类型中,胆囊十二指肠瘘28例,胆囊结肠瘘7例,胆囊胃瘘6例,胆囊肝总管瘘5例,胆总管十二直肠瘘2例。开腹手术处理43例(89.6%),腹腔镜下处理5例(10.4%)。所有患者康复出院,无手术并发症。结论钡餐、CT、PTC和ERCP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手术原则为解除病因、通畅引流、闭合瘘口;腹腔镜下处理胆内瘘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3.
胆囊与胆管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胆道感染者胆囊与胆管胆汁中的细菌分布、细菌培养阳性率及菌群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7年10月住院手术的273例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对培养结果阳性胆汁的细菌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3份胆汁标本中149例培养阳性,其中胆囊胆汁17例,培养阳性率为19.8%,胆管胆汁132例,培养阳性率为61.7%。共分离出G^-杆菌127株,G^+球菌74株,真菌0株。引起胆道感染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药敏结果显示,G^-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及丁胺卡那霉素耐药率最低,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及复方新诺明高度耐药。G^+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及氯霉素耐药最低。结论胆道感染仍以G^-杆菌占主要地位,但G^+球菌感染呈现出明显上升势头。胆管胆汁细菌感染率较胆囊胆汁高,且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4.
汪斌 《中华烧伤杂志》2007,23(4):283-283
患者男,45岁。2006年6月不慎将环氧乙烷喷溅至工作服上,40min后自觉皮肤有刺痛感、头晕、恶心、呕吐.立即脱去工作服用自来水冲洗伤处3h,并大量饮水催吐,呕吐时口感特殊甜味,无腹泻、咳嗽、呼吸困难。5h后收入笔者单位治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75.
汪斌  韩真  束庆文 《安徽医学》2014,(7):869-871
目的探讨胃泌素(GAS)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的结肠癌70例,以癌旁组织为对照组(均经过病理证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方法,检测GAS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GAS在正常组织中和结肠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2.9%和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结论正常组织中GAS呈低表达,在结肠癌组织黏膜中GAS高表达。  相似文献   
76.
全麻术中血糖变化与静脉麻醉药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渝  汪斌 《四川医学》2010,31(12):1823-1825
目的监测全麻术中血糖变化,探讨静脉麻醉药物对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50例全麻非心脏手术患者,记录年龄、体重、麻醉诱导药物用量,并进行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5min(T1)、手术开始后10min(T2)、1h(T3)、2h(T4)、3h(T5)血糖监测。结果术中各阶段患者血糖发生波动变化,T1、T2、T3、T5与前一次血糖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麻醉诱导时咪达唑仑、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与T1血糖变化量呈现负相关性,分别在不同年龄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麻术中静脉麻醉药物抑制血糖代谢,影响血糖变化。  相似文献   
77.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EAD)的发生情况,并探讨EA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实施的74例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术后EAD的围手术期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74例肝移植病人术后EAD的发生率为36.5%(27/7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术中失血量、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18分及术后出现胆道及血管并发症是EAD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移植术后EA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MELD评分≥18分[OR=0.045,95%CI(0.003,0.605),P=0.045];移植术后出现胆道及血管并发症[OR=0.061,95%CI(0.009.0.419),P=0.004]。结论术前MELD评分≥18分及术后出现胆道及血管并发症是影响肝移植术后EAD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该通过改善受者术前较差的肝功能和提高临床医师手术技巧来降低EA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8.
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研制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特点是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部不适及排便习惯的改变。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研究显示IBS可能与肠道动力、内脏感觉过敏和肠道感染等因素有关。此文对IBS动物模型研制现状及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痛泻要方组,采用TNBS/乙醇溶液灌肠加束缚法制作UC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光镜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结肠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蛋白表达变化,并以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为观察指标。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程度严重(P0.01),大鼠结肠组织PPAR-γ蛋白表达下调(P0.01),脾脏和胸腺指数降低(P0.05),MPO和T-AOC活性降低(P0.05,P0.01),SOD活性升高(P0.05),MDA含量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组的结肠损伤明显修复(P0.05),大鼠结肠组织PPAR-γ蛋白表达上调(P0.01);脾脏和胸腺指数升高,MPO和T-AOC活性升高(P0.05),SOD活性降低(P0.05),MDA含量增加(P0.05)。结论痛泻要方能够有效治疗实验性UC,其药效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结肠组织抗氧化能力和调节结肠组织紊乱的免疫功能以及提高结肠组织PPAR-γ的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的动态表达规律。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乙醇组10只,模型组40只(3、7、14、21 d各10只),采用TNBS/乙醇灌肠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于制模后3、7、14、21 d 4个时间点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β、TNF-α、IL-4水平,光镜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并评分。结果制模后3 d大鼠结肠出现炎症和溃疡,且随着时间推移而加重,7~14 d溃疡和炎症最为严重,21 d溃疡和炎症已经有所修复。模型组各时间点大鼠血清促炎因子IL-1β、TNF-α均高于空白组和乙醇组,抗炎因子IL-4水平均低于空白组和乙醇组,以7 d和14 d升高或降低更为显著(P0.05、P0.01);7、14 d组与3d组比较,IL-1β、TNF-α水平进一步升高(P0.01),而IL-4水平进一步降低(P0.01);21 d组与7、14 d组比较,IL-1β、TNF-α水平下降,而IL-4水平则升高(P0.05)。结论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抗炎因子IL-4在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UC的发病及严重程度与促炎因子IL-1β、TNF-α、IL-4的动态表达及失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