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主要用于有机磷中毒和慢性肝病的评价,但尚未见在严重创伤中变化的报道。笔者检测了45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24h内血清ChE的活性,探讨其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由北京、上海、杭州三地共同发起的“城市急诊医学讨论会”于1985年10月28日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举行,会期5天。会议代表来自天津、广州、哈尔滨、重庆、南京、西安、兰州、沈阳、武汉等11个大城市及浙江省杭州、温州、宁波、金华市共48人,其中有从事急诊抢救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著名老专家,也有刚加入这一新兴队伍的  相似文献   
14.
我院急诊监护室七年共收入多发伤病人146例,占同期创伤病人的37.8%。男性108例,女性38例,年龄5-76岁,以交通意外伤和高处坠落伤为多。本文采用1974年Owaga修正制订的创伤指数对146例多发伤病人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创伤指数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成直线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和0.966(P<0.05)。存活组118例,平均创伤指数为21.3±5.1,死亡组28例,平均创伤指数为27±4.4,两组比较,创伤指数有显著位差异(P<0.01)。并发症以休克、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最为常见。作者认为,创伤指数能较准确地评估伤情、指导治疗、反映预后,值得在抢救现场和救护车上推广。迅速全面地查明伤情是诊治严重多发伤的关键,CT、B超、胸腔穿刺是快速、简便、准确的诊断方法。作者强调,严重多发伤的快速抢救,有效止血和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早期应用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影响严重创伤合并急性肺损伤患者病死率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 这是一项以严重创伤作为唯一原因收治急诊科和急诊监护室患者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法对18个潜在影响严重创伤病死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343例严重创伤合并创伤后急性肺损伤患者收治于急诊科和急诊监护室,分析得出五个影响急性肺损伤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是:(1)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2)创伤持续时间,(3)年龄,(4)胃肠返流,和(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亦发现这些特定的危险因素对不同的分层患者人群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结论 APACHEⅡ评分和胃肠返流对急性肺损伤病死率的影响在创伤后的早期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创伤持续时间和DIC对急性肺损伤的进展和病死率既有短期影响,又有远期影响.老龄患者(大于65岁)由于继发脓毒症和肺功能的恶化仍旧是影响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具备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尽可能早的接受积极的支持治疗以阻止病情的恶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选择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氨基胍对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时脑微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方法:通过缺血60min,再灌流60min,造 成缺血-再灌流(I/R)损伤,并制成脑窗模型,观察氨基胍对脑微循环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后脑微循环通透性明显升高 ,并在110s后血管外荧光物质浓度就显著高于血管内,而运用氨基胍后,在80s后血管外的荧光物质浓度就显著高于血管内,结论:I/R后脑微循环通透性升高,iNOS激活产生的少量NO在I/R早期可能具有维持微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严重多发伤患者颈内静脉粗细和影响因素,为提高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提供指导。方法 超声检测50例多发伤患者和27例正常人吸气末、呼气末的颈内静脉截面积,比较2组颈内静脉粗细、影响因素及优势静脉分布情况。结果 多发伤患者颈内静脉较对照组增粗,每侧有3例截面积〈0.40cm^2,优势静脉位于右、左侧分别为37例和13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颈内静脉粗细与年龄、身高、体重有关,多发伤患者则与中心静脉压、机械通气相关。结论 多发伤患者双侧颈内静脉不对称,较正常人增粗,穿刺前超声探查和穿刺时使用呼吸机吸气暂停功能有助于提高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应重视急诊科医疗需求激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科医疗需求激增(emergency department surge)指短时间内急诊科医疗需求大量、持续地增加或需求异常复杂的状态.可由日常因素和灾难事件引起,是伤患数量与所需医疗资源失衡的情形,可造成急诊科拥挤、秩序混乱甚至工作瘫痪等突出后果.目前突发群体伤亡事件和其他公共卫生事件均可导致极其严重的急诊科医疗需求激增问题[1].  相似文献   
19.
多发伤救治的损伤控制策略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多发性创伤患者最初治疗的首要目的是通过优先复苏让患者生存并有感知功能,如果创伤的严重性不允许,存在最终手术不能马上进行的情况,而在综合复苏过程中运用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DC)策略既能有效控制原发创伤,又能积极预防继发性损害,是近年来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有效尝试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创伤后急性肺损伤患者行俯卧位通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对ALI/ARDS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1998年 7月至 2 0 0 0年 5月收入我院EICU的创伤所致ALI/ARDS患者 2 8例 ,在一定的镇静和肌松下进行俯卧位通气 ,分别监测初始仰位、俯位 1h、俯位 2h、仰位 1h、仰位 2h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及血气分析指标。结果 患者转为俯位后 ,氧合状况显著改善 (PaO2 /FiO2 从 2 0 5 3± 5 7 4升至 2 5 7 0± 2 8 7、 2 73 3± 31 8,P <0 0 5 ) ,且在复转为仰位后 2h持续存在 (PaO2 /FiO2 )为 2 42 1± 6 0 5 ,P <0 0 5 ) ;Bp、HR、Paw、R、C、PaCO2 及血气指标在体位变动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俯卧位通气能显著改善ALI/ARDS病人的氧合状况 ,对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无明显影响 ,可用于ALI/ARDS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