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5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脉压与C-反应蛋白性别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脉压与炎性因子C -反应蛋白之间性别差异的原因及其意义。方法我们对江苏太仓市区 4 6 3名 (男性 2 2 4人 ,女性 2 39人 )受试者分 2次随访共测量血压 10次 ,用日本产OlympusAU2 70 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全项生化指标 ,用德国产BNprospec免疫比浊仪测量超敏C -反应蛋白 (hsCRP) ,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在对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史、服药史校正前后 ,女性的脉压总是与C -反应蛋白有显著的相关性 (P <0 0 0 2 ) ,而男性则无相关性 (P >0 10 )。在女性 ,血清C -反应蛋白浓度升高 1倍 ,脉压增加1 94mmHg。经相同方法校正后 ,男、女性的收缩压、舒张压与C -反应蛋白之间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用四分位数间距将男、女性血清CRP各自分层分析 ,相同方法校正后 ,四分位数与一分位数比较 ,女性的脉压有 7 6mmHg差别 ( 95 %可信区间为 3 5~ 11 7mmHg ,P =0 0 0 0 3) ;而男性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别 (P >0 0 5 )。 结论 慢性炎性因子C -反应蛋白对我国汉族女性脉压增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继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为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收治的794例COPD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94例患者中继发真菌感染140例,感染率17.63%;140例真菌感染患者检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36.43%,曲霉菌属占21.43%;高龄、住院时间长、合并多种其他基础疾病(糖尿病)、既往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低蛋白血症、长期住ICU,长时间体内留置导管、有创机械通气以及广谱抗菌药物使用为继发真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好转及痊愈117例占83.57%,无效10例占7.14%,死亡13例,病死率9.29%。结论 COPD继发真菌感染病死率较高,对于高危人群进行有效治疗、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减少侵入性操作、重视病原学标本的采集,做出早期诊断并及时抗真菌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重复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前病变队列研究中,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重复性,论证其作为主要研究指标的可靠性.方法 抽取10例受检者,分别使用不同超声仪各检查次,评价仪器间IMT检测重复性;2个中心各抽取2名超声医生,分别独立对共15例受检者进行重复检查,评价检查者自身及检查者间重复性;抽取20份图像,同一阅读者重复阅读2次,参考阅读者阅读1次,评价阅读者自身及阅读者间重复性.所有图像均行中心阅读测量.结果 平均IMT的测量均差(meandifference,MD)在仪器间、检查者自身间、不同检查者间、测量者自身间、不同测量者间分别为(0.028±0.017)mm、(0.048±0.052)mm、(0.035±0.022)mm、(0.030±0.032)mm、(0.081±0.043)mm;最大IMT的上述测值依次为(0.047±0.029)mm、(0.090±0.09)mm、(0.055±0.044)mm、(0.062±0.053)mm、(0.085±0.050)mm.结论 平均IMT测量重复性优于最大IMT,且测量点越多,重复性越佳.与国外资料相比,本课题颈动脉超声测量IMT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脉压与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之间性别差异的原因及其意义.方法我们对江苏太仓市区463名(男性224人,女性239人)受试者分2次随访共测量血压10次,用日本产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全项生化指标,用德国产BNprospec免疫比浊仪测量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在对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史、服药史校正前后,女性的脉压总是与C-反应蛋白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2),而男性则无相关性(P>0.10).在女性,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升高1倍,脉压增加1.94 mm Hg.经相同方法校正后,男、女性的收缩压、舒张压与C-反应蛋白之间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用四分位数间距将男、女性血清CRP各自分层分析,相同方法校正后,四分位数与一分位数比较,女性的脉压有7.6 mm Hg差别(95%可信区间为3.5~11.7 mm Hg, P=0.0003);而男性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慢性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对我国汉族女性脉压增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血压亚临床血管病变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水平动脉顺应性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亚临床血管病变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桡动脉脉搏分析仪和血管外超声检测69例正常血压者、42例正常高值血压者、87例1级高血压和38例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大动脉顺应性(C1)、小动脉顺应性(C2)和颈动脉IMT。结果:①随着血压水平的增高,C1和C2逐步减低,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总动脉IMT在正常高值组与正常血压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血压l级及2级以上组IMT均增厚,与正常血压组和正常高值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卡方分析表明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组和高血压组C1异常减退率分别为0%、1.4%、2.4%,组间无统汁学差异(P>0.05)。C2异常减退率在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组和高血压组分别为23.3%、42.9%和77.9%,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动脉顺应性C2降低早于血压升高、C1减退和颈动脉IMT增厚,提示C2减低能更早更敏感地反映不同血压水平亚临床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制适合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客观反映疾病变化。方法根据患者报告临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量表制定原则,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提出量表的理论结构模型,广泛查阅国内外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生活质量量表,采用结构化决策的方法,编制初始量表。用调查方式对34例确诊IPF患者进行测试,运用专家重要性评分法、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克朗巴赫α系数法联合进行条目筛选最终确定IPF生活量表(IPF 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 IPF PRO,IP)。结果研制出含有3个领域、38项条目的 IP量表。SGPQ和IP量表临床症状分值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为0.828(P0.01);活动能力分值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9(P0.01);疾病对日常生活影响分值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为0.903(P0.01);总分值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为0.862(P0.01)。对IP量表本身进行信度(reliability)分析,克朗巴赫系数为0.713,用因子分析法对所得数据分析,KMO统计量为0.902。结论 IP量表全面反映了IPF患者生活质量的内涵,可作为IPF患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前已经明确环境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均可引起动脉顺应性减退,特别是小动脉顺应性(C2)减退被认为是反映早期血管病变、内皮功能失调的敏感指标之一。Snapir等前瞻性研究发现,DD型纯合子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性是其他两型(I/D和Ⅱ)的两倍。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部分汉族人群仅:α2B-AR基因I/D型多态性与C2降低的关系以及并存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各基因型血压、C2变化的特点,探讨I/D型多态性和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在C2减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白介素10基因-592A/C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白介素10基因-592A/C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及吸烟-基因的交互作用。方法2005年,在北京社区整群随机抽样人群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询问病史及吸烟等生活方式相关危险因素,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白介素10基因启动子区域-592A/C位点基因型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共1296例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病史者进行分析,-592A/A、-592A/C和-592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1.9%、46.5%和11.7%,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417)。单因素、多因素及分层分析发现-592A/C与作为连续变量的IMT及作为分类变量的IMT增厚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单因素分析显示,-592A/C在显性、共显性和隐性模型中与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均无显著性,但调整年龄和性别后,-592C/C基因型在隐性模型中对颈动脉斑块起显著保护作用(OR=0.7,95%可信限:0.45-0.98),分层分析发现吸烟与-592A/C对斑块危险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48),-592C/C的保护作用仅出现在从未吸烟人群中(OR,0.5,95%可信区间:0.3-0.8),戒烟及现吸烟人群中关联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结论白介素10基因-592C/C基因型对动脉粥样硬化起到保护作用,而且这种保护作用与吸烟状况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门诊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对COPD的认知现状,并确定简短健康教育的作用.方法 应用布里斯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知识问卷对2012年5月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就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调查,而后进行简短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后再次应用BCKQ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59名患者纳入测评,与简短干预前相比,BCKQ回答的正确率由38.6%上升到48.6%,提高幅度达10.0%,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锻炼、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等涉及COPD治疗的题目,简短健康教育后正确率无明显提高.结论 COPD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低下;简短健康教育在提高疾病认知度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疾病治疗方面知识的提高是简短健康教育的难点.  相似文献   
20.
大型综合医院具有丰富而庞大的病例资源的优势,医务人员的临床研究能力则决定着研究产出的质和量。因此需重视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研究能力。尝试将临床流行病学与统计学两大学科内容结合起来,开办系列讲座,即将研究设计与统计方法应用相结合,将统计方法与数据整理相结合,将统计分析方法与统计软件应用结合,内容贴近医务人员的应用需求;并采用经典案例和错误案例教学法以及实际研究案例教学法等,极大的激发了医务人员学习的主动性。此系列讲座可使医务人员在较短时间里加深对临床研究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今后更好的从事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