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篇
  201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1.
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传疟作用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84年7~9月,在四川省筠连县沐爱乡通过昆虫学和寄生虫学定量调查,比较了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与中华按蚊的传疟作用.观察期60天内当地居民发病率为8.51%(全部为间日疟).雷氏按蚊嗜人亚种和中华按蚊的昆虫接种率分别为0.003367和0.000185,按此比例推算当地疟疾病例中,由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传播的占94.3%,中华按蚊传播的占5.7%。结果证明,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为高效媒介,它的传疟作用相当于中华按蚊的20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稻田使用化学农药对嗜人按蚊种群分布与疟疾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历史调查证实为嗜人按蚊分布的浙江(1987年,杭嘉湖地区的湖州、德清、安吉、长兴、余杭、萧山和嘉兴等7县的11个调查点)、四川(1987年,乐山的沐川、峨嵋、夹江和沙湾,及宜宾地区的兴文、长宁、筠连和高县等8个县10个村)和广西自治区(1983年,河池地区环江县川山公社的社村、何顿和白丹等3个村)的16个县共24个村作为调查点,用半通宵室内人饵诱捕和清晨全部人房蚊帐搜捕法,调查嗜人按蚊密度和种群比例。收集当地历年按蚊调查资料、疟疾发病率资料、单双季稻种植面积和稻田化学农药使用量情况,分析嗜人按蚊种群密度和疟疾发病率的变化与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关系。结果浙江省杭嘉湖地区调查点以种植双季稻为主,至1973年农药使用量为45 kg/hm2,是20世纪50年代的50倍;嗜人按蚊密度逐年下降,至80年代末11个调查点均未发现嗜人按蚊;疟疾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四川省乐山和宜宾地区调查点以种植单季稻为主,60年代开始稻田使用化学农药,70~80年代初期农药使用量平均为8.6 kg/hm2,嗜人按蚊密度(86.2%)与60年代初(82.2%)比较无明显变化(χ2=0.63,P>0.05);80年代中期以后,农药使用量逐渐增加,至2000年及以后的使用量均约为18.18 kg/hm2,嗜人按蚊密度逐年下降。至2010年调查点未发现嗜人按蚊;全县无疟疾病例报告。广西环江县以双季稻为主,60、70和80年代初期稻田用农药量分别约为1.79、5.13和7.68 kg/hm2,80年代初嗜人按蚊密度为52%(1747/3 392);2000年以后平均稻田农药使用量达20.38 kg/hm2,嗜人按蚊密度明显下降。2008年后,在人房已较难捕获到嗜人按蚊,年平均发病率下降至0.14/万。结论农耕制度的改变和稻田高剂量使用化学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可破坏嗜人按蚊的孳生环境,使其分布范围缩小,数量减少或"消失",削弱了其传疟作用。  相似文献   
13.
雷氏按蚊嗜人亚种(A.1esteri anthropophagus)是中华按蚊的近缘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1990年在海南省三亚市开发区进行的疟疾流行潜势的调查结果。昆虫学、寄生虫学及社会学调查表明:三亚市开发区疟疾呈不同程度流行,山区流行严重,居民原虫率和 IFA 水平均高;丘陵区相对较低;滨海平原区未发现传疟媒介。凤凰机场和牙龙湾旅游区一期工程建在滨海平原区,不会出现严重流行;但牙龙湾旅游区二期工程所在地流行潜势较高,须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疟区分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媒介种类和疟疾发病率为划分标准,参照自然地理分区,将当前我国疟区分布划分为四大区域:即西部地区,绝大部分为天然无疟区,唯新疆局部地区为散发区;北部地区,小部分为消灭疟疾区,大部分为散发区;中部地区,大部分为低疟区,小部分为中疟区;南部地区,中疟区和低疟区的的分界线和消灭疟疾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阐明长江下游疟区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传疟作用,于1982年7~9月间,在安徽省舒城县芦镇公社黄柏和杜祠二个大队进行此项研究。 7~9月间黄柏大队和杜祠大队的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3.2%和5.0%,两个大队的恶性疟分别占7.9%和1.6%。9月上旬,黄柏大队的居民原虫率为37.8%;  相似文献   
17.
太平县(现为黄山市)和旌德县位于皖南山区,两县毗邻,都属中度疟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为传疟媒介,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均存在。经采取以传染源防治为主的措施,近年来疟疾发病率已降到较低水平。为深入了解疟疾流行现状及媒介按蚊变动情况,我们于1986年9月对两县进行了调查。一、方法选择原太平县铉瑞乡和旌德县兴隆乡的疟疾调查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一篇关于猴类对人体疟原虫的敏感性的研究综述。所用猴有类人猿、新旧大陆的猴类,包括猩猩、长臂猿、弥猴、吼猴、蛛猴、卷尾猴、巴拿马狨猴和松鼠猴等。文内有7个表格,比较系统地列出了人体疟原虫对各种猴的感染情况,以及按蚊对感染间日疟的新大陆猴的敏感性。类人猿特别是猩猩对4种人体疟原虫均敏感,长臂猿对恶性疟敏感,对间日疟不太敏感,旧大陆的猴,仅弥猴对恶性疟有一些敏感。自1966年证明间日疟能在夜猴发育之后,新大陆的猴便成为研究模型。许多实验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用现场观察的媒介能量定量地分析黄淮平原疟疾流行趋势。现场观察点位于江苏省邳县岱山乡。1979和1980两年疟疾发病率分别为7.4%和18.1%,两年媒介能量分别为1.5和4.2.传播季节开始,随着媒介能量的急剧上升,发病率相应地上升,并在媒介能量高峰之后20天出现发病率高峰。通过媒介能量估算的发病率,与实际发病率亦相一致。1980年从居民原虫血症阴阳性转换而推算的寄生虫学接种率为0.00125,同年从媒介能量推算的昆虫学接种率为0.00191,这两种方法推算的接种率所反映的传播强度约当每晚毎千人有1~2人受到传染性接种。调查结果表明主要由中华按蚊叮人率所决定的媒介能量左右着疟疾发病高峰,在当前条件下媒介能量作为这类地区疟疾流行病学定量评价指标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安徽江淮地区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传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1982年7~9月间,在安徽省舒城县芦镇公社两个大队通过寄生虫学和昆虫学调查证实,雷氏按蚊嗜人亚种的传疟作用比中华按蚊更为重要。同时,人工感染实验结果,雷氏按蚊嗜人亚种和中华按蚊都能感染恶性疟原虫,但前者的敏感性明显比后者为高,表明雷氏按蚊嗜人亚种是当地传播恶性疟的主要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