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4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50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了解徐州地区部分男男性行为(MSM)人群的行为特征及该人群艾滋病、梅毒和丙肝感染情况。方法:对男男性行为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采取血样进行艾滋病病毒、梅毒、丙型肝炎检测。结果:总共调查207例男男性行为者,HIV抗体阳性率为7.7%,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率28.5%,非特异性抗体阳性率15.4%,丙肝抗体阳性率0.97%。感染状况与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和性伴数密切相关。结论:徐州地区MSM人群趋于年轻化,性活动活跃、性伴多,安全套正确使用率低;存在艾滋病、梅毒感染和进一步扩大传播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3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原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徐州地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及病原学特征。方法常规方法在腹泻患者粪便、家禽家畜粪便、苍蝇、肉食品中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用血清学、生物学方法分型及抗菌耐药性分型。并通过PCR技术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同时对检出的国内主要流行血清型O:3和O:9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2014份标本中共检出32株(分为17个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总检出率为1.59%,其中O:3和O:9血清型的检出率分别为9.4%,且耐药模式相同。3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别携带ail、ystA、yadA、virF和all、ystA毒力基因的各占9.4%,只携带ystB基因的占21.8%,不携带以上任何基因的占59.4%。3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为3个生物型别,其中1A型为78.1%,3型为18.8%,2型为3.1%。本地区分离的2株O:3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带型相同,是我国O:3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主要克隆系。结论徐州地区存在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3和O:9血清型及由此引起的腹泻疾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1989年徐州市邳县及周围的邻近县发生了脊髓灰质炎的暴发流行。我们用现行的常规方法——中和试验,鉴定出这次流行主要为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并且用六个中和性单克隆抗体(N—McAb)对在这次流行中分离的91株Polio Ⅰ型病毒进行了抗原分析,且又用  相似文献   
14.
徐州市人偏肺病毒感染临床症状与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对儿童以外人群感染人偏肺病毒(hMPV)少见报道,其感染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征等均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试图厂解徐州市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就诊的一般人群中的hMPV感染情况,初步描述其引起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霍乱弧菌可引起霍乱的发生,是国家法定的甲类传染病,多检出于水体,海产品和水产品中;而从蟑螂体内检出霍乱弧菌尚未有报道。笔者于2010年12月份从蟑螂体内检出一株O1群霍乱弧菌,稻叶血清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是近年来受到全球重视的一种肠道致病菌,它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可引起多种家禽、家畜以及人类的疾病[1].该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能在冷藏温度下生长的少数几种肠道致病菌之一.它除引起胃肠道症状外,还能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和结缔组织等疾患,甚至可引起败血症,造成死亡.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证实有两次流行,造成500多人感染[2].本研究报道一起由O∶3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旨在了解该病的发病特点、排菌规律及菌株病原学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述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肠道病毒71型IgM抗体对快速诊断手足口病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法对114例临床诊断为疑似手足口患儿(发病7 d内,年龄为0~5岁之间)和258例健康人群(2007年1月以后出生)血清标本进行IgM抗体检测;同时对疑似手足口患儿的咽拭子和肛拭子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患儿和健康人血清中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6.84%和2.71%,对疑似手足口病人血清EV71的检出率(86.84%)高于荧光定量PCR检出率(82.46%)。结论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肠道病毒71型IgM抗体灵敏度较高,且可行性强,对诊断手足口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徐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类型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州市地处江苏西北部 ,为平原农业区 ,地势西高东低 ,年均降水量 6 2 0~ 90 0mm ,相对湿度 6 3%~ 6 7% ,平均气温 14~15℃。 196 6年首次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 ,之后每年均有病例报告 ,1983~ 1990年列为全国HFRS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 ,徐州市为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疫区〔1〕,随着监测工作的继续深入开展 ,发现全市疫区类型有转型变化趋势。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材料与方法  (1)疫情报告资料 :来自疫情室。 (2 )HFRS病人血清分型 :每年对报告的HFRS病人采集双份血清 ,用免疫荧光法 (FA)检测HFRS…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江苏省徐州地区2009-2010年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的病原学特征。方法 2009年3-8月和2010年1-12月共采集徐州儿童医院门诊、住院及常规监测的511例疑似手足口病(HFMD)儿童患者的咽拭、肛拭标本,提取病毒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同时进行肠道病毒(EV),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Cox A16)的特异性基因检测。结果 511例疑似手足口病患儿的标本中,总肠道病毒阳性288例,占56.36%;288个肠道病毒核酸阳性病例中,EV71核酸阳性202例,Cox A16核酸阳性55例,构成比分别为70.14%和19.10%。≤5岁儿童感染的肠道病毒有EV71型、Cox A16型及非EV71非Cox A16的其他肠道病毒感染,>5岁儿童则只有EV71感染病例。结论 2009-2010年徐州地区儿童手足口病患儿以1~3岁儿童为主,其主要病原是肠道病毒EV71型,其次是Cox A16型。  相似文献   
20.
<正>1病历摘要患者,黄某,男,9岁,学生,徐州市铜山区大彭镇大刘村人。2011年8月3日因"发热伴呕吐2 d"入住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8月6日该院确诊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称流脑),随后转入徐州市传染病院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