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4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1.
桃树寄生是一种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的彝药之一。文章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课题研究,对桃树寄生民间使用情况进行总结,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桃树寄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胶原合成减少和/或降解增加是导致斑块易损性的重要机制之一。P4Hαl是影响胶原合成的重要修饰酶,而EMMPRI、MMPS-14、MMPS-9是影响胶原降解的重要酶。调节P4Hαl、EMMPRI、MMPS-14、MMPS-9表达能影响胶原的代谢,而干预胶原合成与降解失衡对于稳定易损性斑块具有重要意义。彝族医学认为CAS易损性斑块的主要发病机制为风邪内动,血脉痉挛,其防治经验方塔若散具有"息风止痉"的功效。文章初步探讨影响胶原代谢的机制,并阐明彝药塔若散干预易损性斑块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对中药、民族药药性理论的整理与比较,建议民族药属性应统一用"药性"一词;基于中药药性理论对各民族医药的影响,将药性理论在民族医药中的应用划分为3个层类,提出民族药药性理论规范化原则,并建议由"药质(气)"、"药味"、"药势"、"药属"、"药力"、"药能"作为包括中药、民族药在内的药性要素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在探讨分析中药与民族药内涵及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民族药的特色与不足,明确民族药与中药的主要区别,提出了理性认识民族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2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因子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凝血因子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215例ACI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凝血因子含量(PT、APTT、TT、FIB)测定。结果ACI患者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的凝血因子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瘀证证候要素评分与凝血因子也无相关性(P〉0.05)。结论常规的4项凝血因子检测不能作为血瘀证微观辨证的指标,ACI凝血因子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17.
颈动脉内径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径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 对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的13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及73例对照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 在总体人群中,血瘀证组的右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颈外动脉(extemal carotid artery,ECA),左侧CCA、ICA内径均显著大于非血瘀证组(P<0.01);血瘀证组的左侧ECA内径[(0.497±0.119)cm]较非血瘀证组[(0.454±0.160)cm]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梗塞患者中,血瘀证组双侧CCA、ICA内径显著大于非血瘀证组(P<0.01),且右侧ECA内径也大于非血瘀证组(P<0.05).在对照组人群中,血瘀证组双侧CCA内径均大于非血瘀证组(P<0.05).血瘀证人群双侧颈动脉内径比较,脑梗塞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血瘀证与颈动脉内径呈正相关,随着颈动脉内径增大,则血瘀证的程度增加.在发生脑梗塞时,血瘀证患者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大,其增大程度依次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此外,血瘀证患者存在着颈动脉的正性重构现象,且动脉的扩张更倾向于较大的颈动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径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的13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及73例对照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在总体人群中,血瘀证组的右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左侧CCA、ICA内径均显著大于非血瘀证组(P<0.01);血瘀证组的左侧ECA内径[(0.497±0.119)cm]较非血瘀证组[(0.454±0.160)cm]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梗塞患者中,血瘀证组双侧CCA、ICA内径显著大于非血瘀证组(P<0.01),且右侧ECA内径也大于非血瘀证组(P<0.05)。在对照组人群中,血瘀证组双侧CCA内径均大于非血瘀证组(P<0.05)。血瘀证人群双侧颈动脉内径比较,脑梗塞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瘀证与颈动脉内径呈正相关,随着颈动脉内径增大,则血瘀证的程度增加。在发生脑梗塞时,血瘀证患者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大,其增大程度依次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骨科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中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氯诺昔康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110例,术后随机分为氯诺昔康组55例和吗啡组55例接受PCA治疗。PCA药物配方分别为:氯诺昔康组给氯诺昔康32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吗啡组给0.05%吗啡100mL。手术结束前缝合深层组织时给予患者静脉连接PCA泵。背景输注速率2mL/h,单次PCA剂量0.5mL,锁定时间15min。术后定时观察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等情况。结果氯诺昔康组在术后4h、8h、16h、20h、24h、32h和48h的VAS评分均比吗啡组相应各时间点的参数要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诺昔康应用于骨科手术后PCA的镇痛效果及耐受性好,镇痛效果接近于吗啡,头晕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医学衷中参西录》八卷足张锡纯毕生研究祖国医学的心血结晶,该书中药物讲义独辟新义,发千古所未发。本文将张锡纯运用石膏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