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朱民  张艳梅 《河北医学》1997,3(6):34-35
高压氧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250200)山东省章丘市医院朱民,张艳梅高压氧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在眼科的应用进展较大。我院自1994年8月至1996年8月间用高压氧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3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  相似文献   
42.
在班氏丝虫感染的诊断方法中,基于PCR技术的诊断方法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目前尚无一种特异性的DNA同时具有期特异性。为了揭示PCR结果的一些不肯定性,评价PCR在诊断班氏丝虫感染中的作用,作者以特异pWb35和pWb12 PCR/DNA探针技术与外周毛细血管血厚血膜片法、静脉血薄膜过滤法,血清学ELISA检测抗原Og4C3和抗体SXP1-IgG、超声图像法活体成虫检查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真空敷料在暂时性关腹中的应用。方法 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998—2005年35例不能无张力关腹或欲进行计划再剖腹的病人行暂时性关腹,分为2组,使用真空敷料暂时性关腹组(15例),与同期传统敷料组(20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真空敷料组:腹壁全层对合关腹8例(53.3%),创面植皮6例(40.0%),1例(6.7%)关腹前死亡,2例(13.3%)出现腹腔脓肿,未出现消化道瘘。传统敷料组:腹壁全层对合关腹4例(20.0%),关腹率明显低于真空敷料组(P=0.040),创面植皮14例(70.0%),发生腹腔脓肿4例(20.0%),2例(10.0%)出现消化道瘘,创面植皮前死亡2例(10.0%)。两组均未出现内脏突出。结论 与传统暂时性关腹方法相比,应用真空敷料关腹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一种较好的暂时性关腹方法。  相似文献   
44.
吡啶与氯化氰反应生成的戊烯二醛与对氨基水扬酸生成黄色聚合物,在465nm处有一最大吸收峰,用异丁醇萃取后比色定量.方法线性范围0.005~0.05mg/L吡啶.对吡啶浓度为0.01、0.017和0.045mg/L的样品测定精密度为6.2、4.0和3.2%,平均口收率98.7%,定性和定量检出限为0.005和0.0075mg/L,对于吡啶浓度高于0.05mg/L的水样,可不必萃取,直接于水相中测定,线性范围为0.05~0.5mg/L,定性和定量检出限分别为0.035和0.05mg/L。  相似文献   
45.
目的 了解2003-2012 年上海市疟疾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03-2012 年上海市疟疾疫情资料, 对疟疾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分析消除疟疾启动前(2003-2008 年)、试点阶段(2009-2010 年)和消除阶段(2011-2012 年)的疟疾流行特征。结果 2003-2012 年上海市共有疟疾936 例, 其中间日疟616 例, 恶性疟110 例, 其他疟疾210 例, 年发病率均低于1/10 万, 2010年以来疟疾年发病率逐年降低, 但恶性疟病例数逐渐增多。消除疟疾启动前疟疾发病有明显的季节高峰, 消除疟疾试点阶段发病高峰期缩短、峰值降低, 消除疟疾阶段疟疾发病无明显的季节高峰期(χ2=37.36, P<0.001)。在所有的疟疾病例中输入性病例占82.80%, 本地感染病例占11.43%, 感染地不详者占5.77%。随着消除疟疾工作的启动和推进, 上海市疟疾疫情由国外输入比例增加、国内输入比例减少, 感染地不详和本地感染病例逐步消除, 至2012 年上海市疟疾疫情均为国外输入, 2011 年起无感染地不详病例, 2009 年起上海市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结论 上海市疟疾年发病率逐年降低, 已连续4年实现无本地感染病例, 但国外输入性疟疾疫情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后内外侧联合切口手术治疗三踝(Cotton)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Cotton骨折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本院2007年12月~2012年10月接收的118例Cotton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均分为两组,每组5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后内外侧联合切口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76.27%VS 96.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12, P=0.00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20.34%VS 1.6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0, P=0.001)。结论对于Cotton骨折患者,内外侧联合切口手术治疗临床疗效确切,有利于患者康复活动,并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 目的 了解上海市疟疾监测和疫情变化情况, 为评价和推进消除疟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 2005-2012年上海市疟疾监测年报、 疟疾疫情数据和人口资料, 分析该市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情况、 血检阳性率、 人群疟原 虫带虫率、 人群疟疾抗体水平, 以及传疟蚊媒的种群和密度等。结果 结果 2005-2012年, 上海市累计血检发热病人400 177人 次, 血检率为 0.36%, 各年份的血检率在0.15% ~ 0.83%, 其中2010年前的年血检率均低于0.20%, 之后血检率明显升高。8 年间共发现疟原虫阳性者604例, 血检阳性率为0.15%, 其中阳性者以2006-2008年为多, 2009年后逐年减少, 2012年仅有 26例, 2011年后的所有病例均为国外感染。各年份的血检阳性率从0.61%逐渐降低至0.03%。血检对象中本市居民占 79.02%, 而血检阳性者中外来流动人员占83.44%。8年期间主动病例筛查15 759人次, 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发现5例 疟原虫带虫者。对1 239 440人次的流动人员进行疟疾抗体检测, 阳性率为0.04%, 抗体阳性者均未查出疟原虫; 对7 065人 次的本地小学生进行疟疾抗体检测, 未发现抗体阳性者。2005-2011年开展蚊媒监测216点次, 在城区观察点未发现按蚊, 郊区观察点监测到按蚊蚊种为中华按蚊。按蚊叮人率季节高峰为7月底至8月底, 郊区、 近郊区和远郊区的按蚊叮人率未 发现地区分布差异。结论 结论 上海市已全方位地开展了疟疾监测工作, 并已进入消除疟疾阶段, 今后的疟疾监测以有境外 疟疾流行病学史的人群为重点监测对象, 维持并提高二、 三级医疗机构的疟疾血检能力, 确保能及时、 准确发现疟疾病 例。  相似文献   
48.
目的评估上海市流动人员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简称"三病")检疫效果,为流动人员疾病监测与管理提供经验。方法收集各区(县)1994-2008年流动人员"三病"检疫、人员培训及质量控制等资料,并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等方法进行评估。结果 1994-2008年,全市累计检测外来流动人员326.55万人次,年平均受检人数占登记人数的8.30%。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61%、0.55%和0.12%。病原学追踪检测16796人,检出"三病"阳性50人,阳性率为0.30%。结论上海市流动人员"三病"检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加强监测和管理。监测重点为来自血吸虫病、疟疾疫区的流动人员,监测方式应以主动和被动监测相结合。  相似文献   
49.
目的 目的 对1例感染源不明的三日疟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并确诊。 方法 方法 收集该病例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患者及其供血者的血样进行血涂片病原学检查、 疟疾快速诊断检测 (RDT) 和巢式PCR检测, 并对阳性结果进行测序比对。 结果 结果 该患者无疟疾流行区居留史和既往疟疾感染史, 有外科手术时大量输血史。外周血涂片镜检查见三日疟原虫。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该患者接受了3位供血者的血液, 但3位供血者血样经血涂片镜检、 RDT和巢式 PCR检测均未查见疟原虫, 后经改进的巢式?多重PCR检测及结果测序比对后显示, 与其中1名非洲籍留学生供血者的阳性扩增条带具100%同源性。 结论 结论 该病例因输血而感染三日疟。实验室检测疟疾疑难病例需经多方法验证方可确诊, 改进的巢式?多重PCR方法对低密度疟原虫感染有较好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50.
语境既包括了外部客观环境,同时也包括了传播受众内在认知环境。当下中医跨文化传播面临着中国中医药的全球化、东西方文化冲突、高低语境文化差异的问题,须对中医跨文化传播策略进行合理调整,把握语境,加强文化适应,提高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