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5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影响甲胎蛋白低浓度持续阳性(下称AFP 低持阳)转归的因素中,肝功能和治疗作用与转归的关系已作过分析。为了加深对 AFP 低持阳对象的认识,本文对其他有关因素作一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们用制备几个肝癌细胞系的单克隆抗体研究并证实与变异肝细胞有关的一些表面抗原。用免疫过氧化酶染色方法对肝细胞瘤、正常组织和其他恶性肿瘤进行比较,部分地证实这些抗体对存在于肝细胞瘤上的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由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已经从清洁剂处理过的细胞中得到免疫沉淀。其分子量与SDS聚丙烯胺凝胶电泳法所得的结果接近。使人感到兴趣的是,有些抗体能识别来自肝活检和手术切除的人体肝癌组织存在的抗原决定簇。我们用~(131)I标记抗体和核扫描在裸鼠中生长的人体肝癌实验中,表明了单克隆抗体是肿瘤定位的有潜在力的试剂。  相似文献   
13.
业巳证实,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和肝细胞癌在流行病学上密切相关。HBV DNA的克隆和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明确了乙肝病毒与肝细胞癌之间的相互作用。一、HBV DNA顺序被整合在肿瘤细胞的DNA中。这种整合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机理为:(1)最近在某一肿瘤研究中表明,整合可发生于与类固醇激素爱体基因相同的基因中;(2)整合部位,尤其在第11对染色体短臂的13带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肝癌)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情况在临床上常有发生,而其他疾病被误诊为肝癌则报道较少,而甲胎蛋白(AFP)高浓度持续阳性在临床上被误诊为肝癌的报道更少。本文将AFP高浓度持续阳性经手术探查证实为非肝癌2例报告于后。例1:男,41岁。1974年12月4日肝癌无症状普查发现AFP对流法(+),血凝法1:1000+,火箭电泳>1000毫微克/毫升;1974年12月20日复作血AFP对流法(+),血凝法1:10004kt,火箭电泳>1000毫微克/毫升;1974年12月31日复作血AFP对流法(+),血凝法1:8000,火箭电泳>1000毫微克/毫升,转氨酶、锌浊均正常,体查:一般情况好,肝上界第六肋间,肋下1厘米,剑突下1.5厘米,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无压痛,脾未及,超声波肝脏未见丛状波,X线透视右侧横膈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单纯型Ⅰ期。于1975年1月2日在静脉复合麻醉下剖腹探查发现肝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85例甲胎蛋自低浓度持续阳性,在三年以上随访期间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和甲胎蛋白的动态变化检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提示有肝病史、肝功能慢性持续异常的中年以上男性的甲胎蛋白低持阳对象似有较高的癌变倾向性。甲胎蛋白变化分上升型和马鞍型两类,重点讨论甲胎蛋白马  相似文献   
16.
肝癌组织GSTM1基因的缺失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肝癌发生的过程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M1基因(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M1)基因是否发生缺失突变。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46对肝癌组织和癌周肝组织的GSTM1基因型。结果肝癌组织GSTM1空白基因型的频率为78.26%,癌周肝组织则为65.22%(P<0.05)。6例肝癌组织的GSTM1空白基因型由癌周肝组织的非空白基因型转变而成,占13.04%。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推出GSTM1基因的缺失突变率为38.89%。结论在肝癌发生的过程中,GSTM1基因发生了缺失突变。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血清免疫机能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原发性肝癌(PHC)的血清免疫反应的研究已有报导,但结合病情动态变化的研究较少。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PHC患者的细胞,体液免疫机能,我们从1984年起,对PHC134例同时进行免疫球蛋白(Ig)G、A、M,补体(C)CH50、C3、C4及活性花结试验(Ea)指标测定,以探讨其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细针吸取细胞学对诊断肝脏占位病变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来,细针外吸细胞学检查(FNAC)作为原发性肝癌(PHC)诊断的一种手段已在国内外广泛使用,尤其是B超和CT扫描技术的发展,为经皮准确穿刺肝脏细胞学提供了定位引导条件,提高了PHC诊断的可靠性和敏感性。自1979年我所开展FNAC检查以来,对体表及深部脏器的肿瘤和占位变已作为常规检查方法。本文仅就肝脏的占位变的FNAC检查结果予以分析。材料和方法自1979年12月至1987年12月对295例肝脏占位变进行FNAC检查。年龄11~78岁,中位年龄48岁,男208例,女87例。AFP>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肝癌患者162例和正常人68例进行PHA、OT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研究。表明肝癌组PHA阳性率为51.9%,OT阳性率为46.2%,均较正常人的PHA阳性率98.5%,OT阳性率97.1%为低,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并且随病情发展,其阳性率逐渐降低。皮肤反应患者的生存率、病情变化和预后有关。反应阳性组的生存率显著地高于阴性组。提示PHA和OT皮试反应,可反应肝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肝癌周期性筛检资料,确定筛检间隔。方法:嵌套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经一次AFP阴性筛检,OR值下降为基准的10%左右;连续两次阴性和连续三次阴性其OR值相差不大;一次阴性筛检后,其OR值迅速下降,随着时间推移,其保护效应逐渐减少,1.5a左右保护效益基本消失。结论:建议筛检间隔以1a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