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6篇
  2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社会信任对我国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影响,为改善老年人睡眠质量提供相关建议。方法: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整理原始数据后获得4654份60岁以上老年人样本,运用卡方检验、ANOVA分析对老年人睡眠质量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对老年人睡眠质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睡眠质量感知、睡眠时长与老年人社会信任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关系(P<0.05)。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老年人的社会信任评分越高,睡眠时长为健康时长的可能性越大(OR=0.945,P<0.05),睡眠质量感知越为积极(β=0.051,P<0.001);老年女性的睡眠质量感知(β=0.177,P<0.001)与睡眠时长情况(OR=1.210,P<0.01)差于老年男性;当老年人身体存在不适时,睡眠质量感知(β=-0.214,P<0.001)与健康睡眠时长(OR=0.864,P<0.05)较差。结论:老年人睡眠质量呈现明显性别差异,午休、身体不适以及移动上网对老年人睡眠质量具有影响,社会信任对老年人睡眠质量具有显著保...  相似文献   
102.
PCR技术对中药治疗艾滋病阴转患者淋巴细胞HIV-1DNA的检测温瑞兴关崇芬吕维柏何善娟(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娜欧米姆潘巴羿姆贝娜查尔斯基哈姆姬邵(坦桑尼亚莫西比利医疗中心达累斯萨拉姆)多聚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  相似文献   
103.
] 目的 比较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接种阻断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对血清HBsAg阳性或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分别按标准方法接种乙肝疫苗或者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接种,比较儿童HBV感染率情况。结果 在110例血清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110例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中,出生和6月龄血清HBsAg阳性率分别为28.2%和10.9%,与240例HBsAg/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240例只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分别为39.6%和24.2%)比,无显著性相差(P>0.05);在150例血清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150例接种乙肝疫苗联合HBIG儿童中,出生和6月龄血清HBsAg阳性率分别为17.3%和3.3%,与100例HBsAg/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100例新生儿(分别为25.0%和11.0%)比,也无显著性相差(P>0.05),但无论在血清HBsAg阳性还是血清HBsAg/HBeAg阳性母亲,联合接种儿童HBV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只接种乙肝疫苗者(P<0.05)。结论 采取乙肝疫苗联合HBIG接种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母亲所生儿童的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4.
一、针灸的发生和发展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部份,它在很久以前,有了人类就发生了。当古人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每每因搏击或其他原因,为石块刺破或被火烧伤,反将身体某部所患的疾病消除或减轻,这样逐步的体验,以致后来渐渐地应用石刺、火灼来治疗疾病,经验知识也就越积越多,针灸疗法就是这样诞生了。根据历史考证,石器时代的人们应用石器来生产,同时也利用尖削的石器来治病,这种器具便称为“砭石”(石针)。在那时,也有一些人利用植物来治病,因而就发现了草药。  相似文献   
105.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人不进行静脉溶栓而直接冠脉造影时,即刻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nfarct-relateda rtery,IRA)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目标是减少坏死心肌范围,挽救存活心肌。与溶栓相比,直接PCI具有的优势是:1.较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广泛;2.可即刻了解冠脉解剖和左室功能;3.可了解冠脉病变特征,进行危险分层;4.快速开通梗塞相关动脉,恢复冠脉前向血流;5.再次心肌梗死、再次发生严重的心肌缺血和急性闭塞的发生率低;6.急、高危和重症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存活率高,住院时间短,内脏出血较少。  相似文献   
106.
摘要:目的 探讨调强放疗(IMRT)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门脉癌栓(PVTT)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76例HCC合并PVTT的患者,根据治疗是否同步索拉非尼分为IMRT+索拉非尼组(30例)和单纯IMRT组(46例)。比较2组临床一般资料、生存结局、不良反应。Kaplan-Meier法测定2年累积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并行Log-rank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IMRT+索拉非尼组与单纯IMRT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53.3%、43.5%(P>0.05)。IMRT+索拉非尼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单纯IMRT组(12.0个月vs. 9.0个月)。IMRT+索拉非尼组与单纯IMRT组2年OS分别为23.8%和3.5%(Log-rank χ2=6.271,P=0.012),2年PFS分别为7.5%和0(Log-rank χ2=6.205,P=0.013),2年DMFS分别为9.5%和0(Log-rank χ2=4.346,P=0.037)。多因素分析显示,未同步索拉非尼、AST/ALT>1.26、肿瘤无反应均为影响HCC合并PVTT患者生存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IMRT相比,IMRT同步索拉非尼改善了HCC合并PVTT患者的远期疗效,而未增加不良反应。AST/ALT<1.26、肿瘤有反应、IMRT同步索拉非尼的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7.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今后新疆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所收集数据采用excel电子表格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7.0软件对有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不同类型的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2年新疆卫生机构数及卫生人员数呈增长趋势;新疆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职业(助理)医师及注册护士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卫生人员中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最高;医护比例明显增高为1.1.04;卫生技术人员职称以初级为主占72.39%,高级人员占6.83%,学历以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例最高占50%以上,研究生学历仅占2.34%。结论新疆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结构欠合理,医护比例失衡,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结构有待调整,人才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8.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1日-2008年6月1日我院总分娩人数5686例(包括住院及不住院分娩者)。其中单胎分娩5576例,双胎分娩110例。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获得阿克陶县塔吉克族成人的头面部体质人类学特征,并通过与其他人群的聚类分析探讨其族源问题。 方法 按照《人体测量方法》对新疆阿克陶县286名塔吉克族成人(男121人,女165人)的12项头面部形态观察指标、19项头面部测量指标、12项头面部指数及其分型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阿克陶县塔吉克族成人头长、头宽、头高、额最小宽、面宽、下颌角间宽、鼻宽、口裂宽、耳上头高、容貌面高、形态面高、鼻长、鼻高、容貌耳长、容貌耳宽、颧部突出度、鼻根高度、鼻背侧面观、鼻基底方向等指标具有性别间差异(P<0.05);阿克陶县与塔什库尔干县塔吉克族相比:颧部突出度、眼裂倾斜度、鼻根高度、鼻基底方向、鼻孔最大径、耳垂分型、头宽高指数分型、形态面指数分型、鼻指数分型等头面部类型指标存在地区间差异(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塔吉克族具有独特的头面部特征,单独聚为一类,并与伊朗人较相似。 结论 阿克陶县塔吉克族具有欧罗巴人种的头面部特征,阿克陶县塔吉克族与塔什库尔干县塔吉克族的头面部特征有一定差异,从头面部特征看可能与东伊朗部族人群具有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CD4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30例乳腺癌及1O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CD44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CD44V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显著性高于乳腺良性肿瘤;②乳腺癌组织中CD44V6表达率明显高于CD,S及CD44V3;③Ⅲ、Ⅳ期乳腺癌CD44V6表达显著高于Ⅰ、Ⅱ期乳腺癌;④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CD44V6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GD44V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浸润转移和估计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