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6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2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及延迟增强扫描在监测兔膝关节软骨退变的表现及价值.方法 选用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E 5组,A、B、C、D 4组分次在右膝关节腔内注入0.2 ml木瓜蛋白酶(10 U)溶液,为处理侧(A组1次,B、C、D组均在1、4、7 d各1次),建立早期至中晚期的关节软骨退变的动物模型;左膝则注入不含木瓜蛋白酶的稀释液作为对照侧,E组不作处理,作为空白组对照;A组于模型制作完成后24 h行MR检查,B组于第1次注药后24 h及最后1次注药后24 h行MR检查,C组于第1次注药后24 h、最后1次注药后24 h及最后1次注药后1个月行MR检查,D组于第1次注药后24 h、最后1次注药后24 h、最后1次注药后1个月及最后1次注药后3个月行双膝关节矢状面SE T1 WI、三维抑脂扰相梯度回波(3D-FS-SPGR)序列检查,再通过兔耳缘静脉注入Gd-DTPA后,于即刻、2 h、4 h进行双膝关节同层面、同序列MR检查,测量软骨的信号强度与腘窝处周围软组织的信号强度的比值(SIR),扫描后即处死动物,取双侧膝关节软骨组织作HE染色及检测蛋白多糖含量的阿尔新兰染色,进行观察.结果 在3D-FS-SPGR序列扫描中,Gd-DTPA增强及延迟增强扫描关节软骨SIR:A组增强后即刻扫描,处理侧为1.36±0.20,对照侧为1.14±0.24,增强后2 h处理侧为1.83±0.21,对照侧为1.39±0.30,增强后4 h处理侧为1.55±0.32,对照侧为1.42±0.36;B组增强后即刻扫描,处理侧为1.37±0.23,对照侧为1.05±0.26,增强后2 h处理侧为1.82±0.22,对照侧为1.24±0.28,增强后4 h处理侧为1.49±0.25,对照侧为1.27±0.18;C组增强后即刻扫描,处理侧为1.33±0.27,对照侧为1.07±0.26,增强后2 h处理侧为2.28±0.20,对照侧为1.29±0.23,增强后4 h处理侧为2.07±0.51,对照侧为1.48±0.15;D组增强后即刻扫描,处理侧为1.07±0.38,对照侧为1.40±0.10,增强后2 h处理侧为1.27±0.09,对照侧为1.79±0.12,增强后4 h处理侧为1.41±0.19,对照侧为1.89±0.10.所测得SIR值的改变,A、B、C、D各组处理侧之间(F=7.961,P<0.05)及各组处理侧与对照侧在静脉注入MR对比剂后即刻、增强后2 h及增强后4 h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59,P<0.05).A、B、C、D各组处理侧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静脉注入MR对比剂后即刻、增强后2 h及增强后4 h之间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病理结果显示A组至D组处理侧HE染色软骨细胞逐渐减少,关节软骨面逐渐纤维化,在阿尔新兰染色时,由于软骨细胞的减少,显示深蓝染色逐渐变少的关节软骨退变过程.结论 (1)3D-FS-SPGR序列在观测关节软骨信号强度改变方面较SE-T1 WI更敏感;(2)软骨退变早期,静脉注入Gd-DTPA的MR增强及延迟增强扫描所测得的膝关节SIR值就可以发生变化,可以作为早期诊断骨关节疾病的参数.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眼外肌病变的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1例眶部疾病累及眼外肌患者的MRI表现。结果129例病变仅累及眼外肌肌腹(其中Graves眼病123例),22例病变同时累及肌腱和肌腹(其中非特异性眶部肌炎7例,无Graves眼病病例)。77.8%的非特异性眶部肌炎仅累及单块肌肉,88.6%的Graves眼病是多块肌肉受累,眶部淋巴瘤、炎性假瘤和蜂窝织炎均是多肌肉受累。大多数Graves眼病及非特异性眶部肌炎均表现为中等程度大小、长形、边缘清楚的眼外肌病变,而肿瘤侵犯、眶部炎性假瘤和蜂窝织炎所致眼外肌病变则表现为不规则形、边缘不清。39例慢性期Graves眼病所致的眼外肌病变发生脂肪变性。61例急性期Graves眼病在T2WI上增粗的眼外肌表现为高信号,其T2值延长,均值为123ms(100-174ms)。结论眼外肌病变的位置、形态及其信号特征在MRI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王颖  高伟  黄力  刘斯润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12):1177-1178
患者 男,35岁。自幼发现双侧睾丸缺如,伴右侧腹股沟可复性斜疝15年。体检:胡须、嗓音、喉结及乳腺发育均符合男性第二性征表现。外生殖器为男性外生殖器,发育正常;双侧阴囊内未及睾丸、输精管及附睾。右侧阴囊扪及包块、质软、屏气时明显,平卧可自行消失。超声示右侧腹腔卵状物,疑似睾丸。激素检查:促卵泡成熟激素及黄性生成素明显升高;精液检查:精子数为零:染色体为46XX/46XY。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骨盆畸形后髂骨致密性髂骨炎样改变的原因。材料与方法:分析了160例小儿麻痹后遗骨盆畸形的骨盆X线片及其中2例的骨盆CT片,另85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小儿麻痹组57例一侧,1例两侧共58例有致密性髂骨炎样改变(36.3%),正常组亦有2例(2.3%)。骨盆CT示上述致密改变是骶髂关节髂骨面中前部的骨质增多、增厚,致正常小三角形致密影明显增大,而骨质正常。结论:本组病例的致密性髂骨炎样改变是小儿麻痹后遗骨盆畸形向一侧偏歪、负重,骨盆力学结构变化,骨质按力学的Wolff定律增生形成的一种X线征象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 探讨静动态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估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肛提肌形态和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 经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度法(POP-Q)诊断为POP的中老年女性患者41例,对照组为年龄和产次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名,静态MRI评估肛提肌形态的改变,动态MRI评估肛提肌功能的异常并记录代表支撑功能5个测量值的变化,DTI评估肛提肌各向异性分数值的变化.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进行两组间各测量指标的比较.结果 静息状态下12例(29.3%)和最大用力时41例(100%) POP患者肛提肌裂孔明显增大呈“O”型,静息状态下29例(70.7%)髂尾肌呈“漏斗”状,最大用力时34例(82.9%)髂尾肌呈“盆”状,22例(53.7%)出现肛提肌萎缩或断裂.POP患者静息时的H线、M线和盆隔裂孔宽度均明显增大(H线:t=-7.897,P=0.000;M线:t=-12.305,P=0.000;盆隔裂孔宽度:t-5.320,P=0.000),最大用力时提肌板角(LPA)、H线、M线和盆隔裂孔宽度及最大用力与静息时各指标差值均明显增大(最大用力时LPA:t=-3.837,P=0.000;H线:t=-10.485,P=0.000;M线:t=-11.521,P=0.000;盆隔裂孔宽度:t=-9.618,P=0.000;LPA差值:t=-4.880,P=0.000;H线差值:t=-2.494,P=0.015;M线差值:t=-4.111,P=0.000;盆隔裂孔宽度差值:t=-5.151,P=0.000),各向异性分数值明显减小(左:t=-4.853,P=0.012;右:t=-6.297,P=0.000).结论 POP患者存在肛提肌缺陷、支撑能力下降和盆底松弛,静动态MRI及DTI能够客观地评估POP患者肛提肌形态和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分析成人型moyamoya病的MRI和MR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DSA证实的成人moyamoya病的MRI及MRA影像资料,采用GE1.5T超导型MR扫描系统行SE、FSE序旬MRI和三维时间飞跃法MRA。结果:成人型moyamoya病主要表现为多发腔隙性梗塞、脑萎缩,或并发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MRI显示闭塞的颅底大血管流空效应消失,兵脑和基底节区侧支循环流空信号增多,脑实质缺血或出血改变。MRA直接显示狭窄或闭塞的预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及侧支血管网。与DSA对比,MRA能够准确地显示闭塞或狭窄的大血管和代偿的不成形的弯延扭曲的侧支血管网。结论:MRI和MRA相结合可正确诊断moyamoya病,MRA是一种无创、短时、成功率和准确性高的检查方法,也可用于筛选可疑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避免或减少血管造影的次数。  相似文献   
108.
患者女,25岁。月经未来潮而就诊。染色体核型为46、XX、del(x)pter—g:26。诊断为卵巢发育不良综合征(Turner’s综合征)、原发性闭经及阴道闭锁。腹部盆腔超声检查发现膀胱右上方有一个肾脏,大小约9×4.8cm,内有集合系统结构(图1)。光点分离的液性暗区约1.0~1.3cm,可随膀胱充盈程度变化,并见有一管状低回声影连至膀胱右下壁,开口膀胱(图2)。盆腔  相似文献   
109.
为配合胸部呼吸系统疾病相关内容的教学需要,按照广东省高教"151"工程项目要求,利用Dreamweaver、Flash、ASP等技术开发,构建胸部呼吸系统疾病影像学专题学习网站,并将其引入到日常教学中。本文主要介绍此专题学习网站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情况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初步应用,就其网站的设计、开发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对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传统单指数DWI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DWI(IVIM-DWI)对中央腺体区(CG)前列腺癌(PCa)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超声引导穿刺病理证实的52例CG区前列腺病变的患者,其中PCa患者18例,共32个病灶(PCa组);BPH患者34例,共67个病灶(BPH组)。对所有患者均行前列腺单指数DWI(b=0、1 000 s/mm2)及IVIM-DWI(b=10、20、30、50、80、100、200、400、1 000、1 500 s/mm2)扫描,并计算ADC值、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值)、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值)、灌注分数(f值)。比较2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并评价各参数值的诊断效能。结果 CG区PCa组的ADC值、D值明显低于BP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组间D*值及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937(P<0.00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60%、96.90%;ADC值曲线下面积为0.876(P<0.001),敏感度、特异度为91.00%、71.90%。D值曲线下面积大于ADC值(Z=1.299,P<0.05)。结论 单指数DWI和IVIM-DWI可诊断和鉴别诊断CG区PCa和BPH,D值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