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40例癫痫患者口服卡马西平后进行了血浓度测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5~56岁,平均年龄29.4岁。临床发作类型大发作18例,精神运动性发作10例,局限性发作2例,混合发作(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10例。平均病程14.7年。疗效评定标准根据1979年青岛癲痫座谈会的精神:本组显效10例,有效28例,无效2例。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精索静脉曲张不育患者精子的凋亡情况。方法分别取正常精液标本15例,精索静脉曲张不育患者的精液标本13例。采用AnnexinV-FITC/PI凋亡试剂盒对标本染色并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早期、晚期凋亡精子。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精子的早期、晚期、总的凋亡百分率分别为(1.07±0.34)%、(1.45±0.50)%、(2.52±0.79)%。精索静脉曲张不育患者的精子早期、晚期、总的凋亡百分率为(6.02±0.74)%、(7.84±1.16)%、(13.86±1.73)%。精索静脉曲张不育患者精子的凋亡情况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精索静脉曲张不良患者精子的凋亡情况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对精索静脉致不育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PFNA治疗41例老年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20~90(55.6±21.7)min,术中出血量100~400(200.4±80.5)ml,术中透视次数22~36(29.5±6.4)次。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优32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2.68%。结论PFNA治疗老年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4.
谭玲  廖志  杨莉  韩彦清  刘忠强 《四川医学》2005,26(9):952-953
目的 观察新生儿窒息后心肌酶谱变化,了解窒息对心肌的损害情况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3年11月至2004年lO月在本院出生的围生期窒息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生后24h内、72h、治疗后7~10d的静脉血心肌酶谱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窒息后24h内、72h心肌酶CK、CK-MB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72h较24h内心肌酶谱窒息组、对照组均有下降趋势。有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异常惠儿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心肌酶谱是诊断新生儿暂时性心肌缺血特异性、敏感性指标之一,结合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变综合考虑诊断,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脓毒症(sepsis)患儿转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24 h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以下简称为24 h-LDH水平),对其疾病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收集2015年5月4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PICU住院治疗的326例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年龄、住院时间、24 h-LDH水平、感染性原发性疾病的受累器官和(或)系统、器官损伤、出院转归等临床病例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对患儿年龄、住院时间、24 h-LDH水平等进行比较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24 h-LDH水平分别与脓毒症严重程度、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和出院转归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脓毒症患儿24 h-LDH水平预测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SS)、MODS及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24 h-LDH水平,对预测严重脓毒症、SS、MODS及死亡的最佳临界值,并计算其预测上述指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 结果①脓毒症、严重脓毒症、SS患儿发生MODS发生率分别为27.5%(30/109)、68.8%(121/176)和78.0%(32/41),死亡率分别为0、8.0%(14/176)和22.0%(9/41)。②脓毒症、严重脓毒症、SS患儿24 h-LDH水平中位数分别为718 U/L(560~976 U/L),871 U/L(666~1 972 U/L)和1 588 U/L(799~2 150 U/L),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45,P=0.008)。发生MODS患儿的24 h-LDH水平中位数为713 U/L(571~967 U/L),显著低于未发生者的1 002 U/L(706~2 150 U/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45,P<0.001)。痊愈、好转、放弃和死亡患儿24 h-LDH水平中位数分别为712 U/L(584~945 U/L)、824 U/L(605~1 200 U/L)、1 311 U/L(716~2 150 U/L)和2 150 U/L(1 380~2 150 U/L),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38.105,P<0.001)。③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4 h-LDH水平分别与脓毒症严重程度、是否发生MODS呈正相关关系(rs=0.290、0.319,P<0.001),24 h-LDH水平与脓毒症患儿出院转归呈负相关关系(rs= —0.387,P<0.001)。④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4 h-LDH水平预测患儿发生严重脓毒症、SS、MODS及死亡的ROC-AUC分别为0.658(95%CI:0.598~0.719,P<0.001),0.671(95%CI:0.583~0.759,P<0.001),0.685(95%CI:0.628~0.742,P<0.001)和0.788(95%CI:0.698~0.879,P<0.001)。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患儿发生上述4种情况时,血清LDH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 294.0 U/L、1 307.0 U/L、1 318.5 U/L和1 323.0 U/L(血清LDH水平正常参考值上限为618 U/L),此时对于预测患儿发生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MODS和死亡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39.2%、63.4%、43.7%和82.6%,87.2%、74.7%、78.2%和73.9%。⑤24 h-LDH水平>1 236 U/L的脓毒症患儿的MODS发生率,是24 h-LDH水平≤1 236 U/L者的4.565倍(OR=4.565,95% CI:2.662~7.830,P<0.001)。⑥患儿出院转归情况为死亡、放弃、好转的与痊愈发生可能性比较,24 h-LDH水平>1 236 U/L患儿,分别较24 h-LDH水平≤1 236 U/L者增高25.175倍(OR=25.175,95%CI:7.741~81.875,P<0.001),增高5.979倍(OR=5.979,95%CI:3.142~11.380,P<0.001),增高1.619倍(OR=1.619,95%CI:0.824~3.182,P=0.162)。 结论脓毒症患儿24 h-LDH水平与脓毒症严重程度、是否发生MODS及出院转归情况均有关,尤其是24 h-LDH水平>1 236 U/L,可考虑作为预测脓毒症患儿发生MODS风险及判断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缺氧缺血(HI)对新生大鼠脑白质胶质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探讨NF-κB及iNOS在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WM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2日龄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建立新生大鼠WMD模型,分别于HI后1 h、3 h、6 h、12 h、1 d、3 d及7 d处死,对其脑组织取材后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NF-κB及iNOS的表达水平。结果在新生大鼠脑白质中,实验组NF-κB表达水平于HI后1 h开始明显上升,12 h达到高峰,至7 d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5.2±2.5)vs(35.7±2.1);(62.3±2.9)vs(34.1±2.0);(75.0±3.7)vs(33.6±2.1);(126.2±4.3)vs(14.3±2.4);(81.1±2.6)vs(33.7±2.0);(40.2±2.5)vs(32.5±2.3);(34.6±2.6)vs(31.9±2.8),Pa<0.001]。实验组iNOS于HI后1 h表达开始显著增多,1 d达到高峰,至7 d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4±1.7)vs(22.7±1.9);(37.9±1.9)vs(21.7±1.2);(53.3±2.1)vs(21.9±1.0);(61.9±1.7)vs(21.7±1.3);(74.0±2.2)vs(22.7±1.5);(57.3±2.2)vs(21.1±1.1);(26.3±2.5)vs(20.8±1.6),Pa<0.001]。实验组脑室周围白质区NF-κB表达与iNOS呈正相关(r=0.977,P<0.001)。结论 HI可导致新生大鼠脑白质NF-κB表达及iNOS水平显著增高,参与新生大鼠WMD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7.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A(TanⅡA)对HL-60细胞的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表达的影响,探讨TanⅡ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RPMI 1640培养HL-60细胞,培养24 h后分为3组[TanⅡA组、全反式维A酸(ATRA)组、对照组],分别加入500 μg·L-1TanⅡA、500 μg·L-1ATRA和0.1 mL·L-1二甲基亚砜治疗5d.加药前和加药后每天分别收集细胞,采用锥虫蓝染色后计数活细胞,流式细胞仪(FCM)检测HL-60细胞凋亡率,半定量RT-PCR法测定HL-60细胞hTERT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药物治疗2d后,TanⅡA组和ATRA组HL-60细胞的生长均明显受到抑制(Pa<0.05),TanⅡA组和ATRA组的抑制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nⅡA组和ATRA组在药物治疗2d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11%,23.3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8%)(Pa<0.05),且细胞凋亡率逐日上升,而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药物处理1d后,TanⅡA组和ATRA组的HL-60细胞hTERT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a<0.05),且表达水平逐日下降,而对照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丹参酮ⅡA抑制HL-60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可能与下调hTERT基因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8.
目的 通过对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PS)病人和健康男性的血清和前列腺按摩液(EPS)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测定,探讨其在CPPS诊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将门诊确诊的40例CPPS病人分为炎性组和非炎性组,以20例健康男性为对照组,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CuZn-SOD活力,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MDA含量.结果 各组血清中CuZn-SOD活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炎性组及非炎性组血清中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F=25.70,q=8.21、9.26,P<0.01),炎性组与非炎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炎性组EPS中CuZn-SOD活力明显低于非炎性组及对照组(F=34.78,q=9.30、10.93,P<0.01);非炎性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炎性组EPS中MDA含量明显高于非炎性组及对照组(F=441.63,q=35.73、37.03,P<0.01);非炎性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炎性CPPS病人前列腺氧化应激水平高于健康男性,非炎性CPPS病人前列腺氧化应激水平与健康男性无明显差别;血清及EPS中CuZn-SOD、MDA水平可作为CPPS诊断和判断疗效的有意义的辅助指标,SOD制剂在CPPS的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9.
实验性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睾丸氧化应激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测定青春期精索静脉曲张(VC)大鼠睾丸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探讨VC致不育的机制.方法 将40只雄性青春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VC 8周组、VC 12周组(各12只)和相应的假手术对照组(各8只),通过部分结扎左肾静脉建立实验性大鼠VC模型,对照组只游离左肾静脉不结扎.分别于术后8、12周解剖动物,测左侧精索静脉最大直径;比色法测睾丸组织内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 成功建立了VC模型.VC 8周组和12周组大鼠左侧精索静脉均明显扩张(t=7.19、6.86,P<0.01),双侧睾丸组织内H2O2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t=2.31~4.78,P<0.05、0.01),与右侧相比左侧增加更明显(t=2.56、3.15,P<0.05), 并且左侧VC 12周组比VC 8周组增加更明显(t=2.16,P<0.05).VC 8周组和VC 12周组左侧CAT活力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t=2.23、3.03,P<0.05、0.01),右侧数值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t=0.95、1.41,P>0.05).VC 8周组和VC 12周组双侧SOD活力和T-AOC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t=3.29~4.72,P<0.01),并且VC 12周组比VC 8周组降低更明显(t=2.80、3.38,P<0.05、0.01),T-AOC左侧睾丸比右侧下降更明显(t=11.66、7.54,P<0.01).结论 VC可引起双侧睾丸H2O2增加,CAT活力、SOD活力以及T-AOC下降,导致睾丸组织内氧化应激系统失衡.  相似文献   
80.
高根平  廖才智  刘忠强  陆仕恒 《广西医学》2021,43(22):2684-268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跟骨骨赘清除联合跖筋膜去神经化治疗跖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顽固性跖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跟骨骨赘清除联合跖筋膜去神经化治疗.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24个月复查X线,观察患者骨赘情况;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分,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量表进行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足外侧疼痛和扁平足,部分患者出现腓肠肌萎缩(28.6%)、感觉异常(14.3%)及术口延期愈合(9.5%),对症处理后均得到改善.术后X线结果提示,所有患者足跟均未见骨赘形成.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而AOFAS量表评分均高于术前(均P<0.05).结论 关节镜下跟骨骨赘清除联合跖筋膜去神经化治疗顽固性跖筋膜炎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疼痛并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