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探讨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CP)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并发冷球蛋白血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HCV感染患者20例、HCV感染伴冷球蛋白血症患者5例、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MC)患者5例和健康献血者20例,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比浊法测定其血清ACCP和类风湿因子(RF)水平。结果 20例HCV感染患者,血清ACCP试验均为阴性,最大值为10U。其中9例(45%)RF〉15U/ml,3例(15%)RF〉50U/ml,最高者RF为526U/ml。HCV感染伴冷球蛋白血症患者5例中,3例(60%)血清ACCP试验为阳性,均值为47U;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5例中,4例(80%)RF试验阳性,其中3例(60%)RF〉50U/ml,最大值为540U/ml;1例(20%)冷球蛋白血症患者ACCP试验呈临界值阳性结果(25U)。20例健康献血者血清ACCP和RF试验均为阴性。结论 ACCP检测有助于慢性HCV感染并发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2.
LP—a升高为静脉栓塞的一种独立危险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脂蛋白—a(LP—a)在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的静脉血栓栓塞(VTE)病人组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至少发生一次静脉血栓栓塞的病人共685例和266例性别和年龄相当,并排除存在活化蛋白C(APC)抵抗,蛋白C、蛋白S及抗凝血酶缺陷,血清LP—a升高,因子(F)VG1691A、二甲基四水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reductase,MTHFR)C677T和凝血酶原(PT)G20210A基因突变等因素的健康人对照组。将其LP—a升高及FVG1691A因子突变作比较。结果 病人组中LP—a>0.30g/L的占2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OR3.2,95%CI1.9~5.3);LP—a升高,同时存在FVG1691A因子,在VTE病人中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1,OR9.8,95%CI2.4~40.7)。结论 LP—a>0.30g/L为VTE的一种常见独立危险因子。此外,LP—a水平可能与由于受其它凝血因子缺陷,如FVG1691A突变影响的VTE疾病的外显率有关。  相似文献   
23.
CTLA-4基因CT60标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CT60标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对45例SLE患者和63名健康对照者进行CT60基因分型。采用荧光定量(FQ)-PCR法进行3'-非翻译区(3’-UTR)微卫星阵列(AT)n多态性基因分型,对CTLA-4基因3’-UTR微卫星阵列(AT)n与-1722T/C、-319C/T、+49A/G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以求证CTLA-4单倍型与SLE的关系。结果在CT60A/G分型中,SLE患者AA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0% vs 25.4%),P=0.003,校正后P(Pcorr)=0.009,优势比(oddsratio,OR)-0.58,95%CI 0.40-0.85。即病例组G基因表型频率高于对照组(80.0% vs 74.6%),P=0.009,Pcorr=0.006,OR=1.71,95%CI 1.18~2.49。患者组与对照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也明显不同(P=0.01),Pcorr=0.02,OR(等位基因G)=1.32,95%CI 1.06~1.65。结合不同基因多态性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2个中性单倍型基因:+49A;(AT)7;CT60A和+49G;(AT)8~19;CT60G。此外,也发现易感性单倍型基因+49A;(AT)〉19;CT60G。结论CTLA-4基因3'-UTR为SLE易感性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24.
乙型肝炎病毒(HBV)可通过母体传给胎儿,这种传播方式多发生于无症状乙型肝炎携带者妊娠期间。据推测,可能因密切接触母体血液、羊水、乳汁、分泌物等,HBeAg阳性母体传染性更高。已有文献报道,母乳喂养可能会使乙型肝炎传播的危险性升高。母乳乙型肝炎感染婴儿,多数会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然而,乙型肝炎母乳喂养传播的危险性是否升高及其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了。本研究旨在探讨乙型肝炎携带者采用母乳喂养,乙型肝炎垂直传播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5.
血清胆碱酯酶等5项生化指标与脂肪肝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血清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CHOL )的浓度和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AL T)、γ-谷氨酰转移酶(GGT)、胆碱酯酶 (Ch E)的活性与脂肪肝的关系。方法 :检测 5 2例脂肪肝患者及 84例健康对照者血清 TG、CHOL、AL T、GGT、Ch E含量。结果 :脂肪肝组 5项生化指标结果均升高 ,其中 TG和 Ch E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0 .0 1) ,并且异常例数所占分析比例最高 (TG升高 30例 ,占 5 7.7% ;Ch E升高 2 7例 ,占 5 1.9% ) ;CHOL、AL T、GG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血清 Ch E等 5项生化指标的测定对脂肪肝的诊断有价值 ,其中血清 Ch E活性的测定对脂肪肝的早期诊断临床意义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免疫标志物和病毒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取28例HFE基因型患者的肝活检标本进行切片染色,并通过形态测定法分析CD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MHC-Ⅰ),β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mG),HFE和CD68。其中18例患者的治疗应答性资料有效。结果CD8^+常聚集于肝汇管区和窦状隙,CD8^+与MHC-Ⅰ阳性内样细胞相互作用。MHC-Ⅰ和β2-mG主要表达于内皮细胞和枯否细胞,而大多数HFE表达于圆形和树突状CD68^+细胞。基因型为3a的丙型肝炎患者肝MHC-Ⅰ和HFE强表达,且对干扰素治疗持续应答率较高。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MHC-Ⅰ的肝脏表达可能与病毒基因型相关。HCV 3a基因型上调MHC-Ⅰ和HFE的表达。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后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变量曲线与患者转归的关系。方法 对166例AMI患者施行溶栓治疗,同时在发病90min及5—7d内行心导管术的患者,分别测定其CK—MB的起始浓度及溶栓治疗90min、3,6,12,24h的浓度变化。对所采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确定CK—MB的峰值及曲线范围。结果 CK—MB峰值与梗死部位相关(P<0.05),也与治疗时间相关(P<0.01)。CK—MB峰值在溶栓治疗后90min及5—7d与梗死区的功能相关(P<0.05),而曲线范围别只在90min与梗死区功能相关(P<0.05)。结论 CK—MB峰值与AMI患者梗死区功能、左室功能及溶栓治疗后的转归相关。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未成熟粒细胞(IG)计数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中的应用价值,为SIRS的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择58例SIRS疑似患者,根据临床特征和血培养结果分成3组:血培养阳性31例(A组)、临床诊断SIRS而血培养阴性7例(B组)、非SIRS患者20例(C组).分别于诊断前3 d、诊断当日、诊断后3 d采集血样本,利用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和IG计数,同时测定C-反应蛋白(CRP).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立SIRS诊断的最佳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建立SIRS的阈值.结果 在A组患者中,22例IG比值升高(>0.355),阳性率为71.0%(22/31);B组和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5.7%(6/7)和65.0%(13/20);当IG比值>0.355时,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72.2%.将CRP>10.0 mg/L定为阳性,A、B、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74.2%(23/31)、71.4%(5/7)、70.0%(14/20);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35.0%.IG比值和CRP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8.3%和54.7%.结论 作为SIRS的辅助诊断指标,IG比值较CRP具有更高的特异性.IG比值具有快速、高效和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29.
心肌肌钙蛋白T在评价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预后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分析心肌肌钙蛋白T (cTnT)的长期变化与扩张型心肌病 (DCM)的关系及评价cTnT持续升高对DCM预后的影响。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对 1998~ 2 0 0 0年间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DCM的5 6例患者进行多次cTnT浓度测定。结果  30例患者随访期间cTnT <0 0 2ng/ml (A组 ) ,其余 2 6例患者cTnT的起始浓度≥ 0 0 2ng/ml,其中 10例患者随访期间降至cTnT <0 0 2ng/ml (B组 ) ,另 16例患者 (C组 )即使按充血性心衰(CHF)常规处理 ,血清cTnT浓度还是持续升高。治疗前 3组患者的左室舒张内径 (LVDd)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间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治疗后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DCM患者血清cTnT持续升高提示存在进行性亚临床心肌细胞变性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