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1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60篇
耳鼻咽喉   29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12篇
口腔科学   31篇
临床医学   127篇
内科学   222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106篇
特种医学   20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07篇
综合类   317篇
预防医学   101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98篇
中国医学   80篇
肿瘤学   90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7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观察尿激酶、复方丹参及维脑路通联合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 4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 2组。 2 6例用尿激酶、复方丹参及维脑路通联合治疗为治疗组 ,其余 2 2例单纯用尿激酶治疗为对照组。治疗后分别在1d、3d、7d、14d、2 1d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治疗后 3d开始出现差异 (P <0 .0 1)。结论 :(1)联合用药既能溶栓又能保护脑细胞 ,故能够改善缺血后的神经功能并安全有效。 (2 )超早期溶栓联合用药优于单纯用尿激酶  相似文献   
32.
尺骨和股骨原发软骨样副脊索瘤(附病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软骨样副脊索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与原发或转移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原发于尺骨和股骨的软骨样副脊索瘤标本,通过光镜、免疫组化病理组织学观察和会诊及病理读片讨论会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组织学特征为:肿瘤大部分由脊索瘤细胞和小部分软骨肉瘤细胞两种成分构成,呈大小不等的小叶状排列;小叶边缘为软骨样小梁或纤维性间隔;脊索瘤小叶内瘤细胞呈巢片状、小梁状或岛状排列,细胞大小不一,核较小而深染,核异型性不明显,胞质丰富呈大空泡状,间质为淡蓝色或粉染的粘液样物质;软骨样肉瘤小叶内可见具有软骨陷窝的双核和单核细胞,间质为透明的软骨基质和/或粘液样基质,构成了典型的软骨肉瘤图像。免疫组化(ABC法):EMA、CK、S-100蛋白、波形蛋白、NSE染色均呈阳性,Desmin、CD34均为阴性。会诊和读片讨论会均确诊为软骨样副脊索瘤。结论原发于尺、股骨的软骨样副脊索瘤非常罕见,常规HE染色很难确诊,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3.
1995-2005年天津市儿童医院PICU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并探讨近10年来天津市儿童医院PICU危重症患儿的死亡原因变化情况和死亡相关因素的特点.方法 对1995-07-2005-07于天津市儿童医院PICU病房死亡的119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Ridit分析,u检验,χ2检验.结果 对不同年龄段死亡患儿的性别采用Ridit分析,经u检验,提示死亡患儿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1995-2000、2000-2005的死亡患儿按病因分为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与未明诊断3组,经χ2检验,提示PICU近5年死亡患儿的疾病病因与既往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10年间每个年龄段的死亡患儿病因细分为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未明诊断3种,经χ2检验,提示PICU死亡患儿不同年龄组的疾病病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近10年来,天津市儿童医院PICU的死亡疾病构成及死亡原因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相对减少,非感染性疾病的比率相对增高.1个月至1岁的婴儿患者以及农村患儿的病死率相对较高,且以感染性因素为主.意外伤害造成的死亡相对集中于1~4岁年龄组,且高发于农村.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NS)对老年性痴呆(AD)大鼠模型大脑胆碱能神经病理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以d-半乳糖腹腔注射致亚急性损伤合并鹅膏蕈氨酸(IBA)损毁双侧大脑Meynert基底核建立AD大鼠动物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脑切片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免疫反应活性及阳性神经元数量及形态学改变.结果:PNS能明显减轻由d-半乳糖损害和鹅膏蕈氨酸损毁导致的大脑胆碱能神经元数量减少和ChAT水平降低.结论:PNS对AD大鼠模型大脑胆碱能神经的病理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索适合模拟医院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方法选择中医系骨伤专业2000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认知学徒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组织专家听课.课后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临床技能测试和操作考核,并通过向学生及专家发放调查问卷听取专家和学生对认知学徒教学模式的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的基础理论、临床技能测试、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调查问卷反映认知学徒模式具有营造合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速度的作用.结论认知学徒模式能最大限度发挥模拟医院在医学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是适合于模拟医院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6.
董津生 《职业与健康》2004,20(12):164-165
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的疗效及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的作用.方法采用CMF和CAF两种化疗方案对50例Ⅲ期乳腺癌术前患者(A组)进行化疗,评价其疗效;与术后化疗(B组)进行总疗效对照比较.结果术前新辅助化疗组经化疗肿瘤全消和部分消退合计总有效率为58.0%;术后随访5 a生存率、无瘤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B组,两组无瘤存活率比较χ2=9.07,P<0.01.结论术前全身治疗(化疗)作为乳腺癌第一步治疗可能是首先使已存在的临床小转移灶得以控制,进而获得更多治疗成功的机会.  相似文献   
37.
38.
39.
目的 探讨脑膜瘤组织中miR-200b、ZEB1表达水平变化与脑膜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脑膜瘤患者42例,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研究对象脑膜瘤组织与瘤旁组织中miR-200b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ZEB1水平,分析miR-200b、ZEB1表达水平与脑膜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对出院后的脑膜瘤患者进行随访,分析miR-200b、ZEB1表达水平变化与脑膜瘤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脑膜瘤组织miR-200b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瘤旁组织(P<0.05); 脑膜瘤组织ZEB1阳性表达率高于瘤旁组织(P<0.05); miR-200b、ZEB1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有关(P<0.05); miR-200b高表达组的5年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miR-200b低表达组,ZEB1阳性表达组的5年无瘤生存率显著低于ZEB1阴性表达组(P<0.05); miR-200b低表达、ZEB1阳性表达可能是脑膜瘤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脑膜瘤组织中miR-200b低表达、ZEB1阳性表达,且与患者无瘤生存期有关,可作为判断脑膜瘤患者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40.
Eukaryotic initiator tRNA (tRNAi) contains several highly conserved unique sequence features, but their importance in accurate start codon selection was unknown. Here we show that conserved bases throughout tRNAi, from the anticodon stem to acceptor stem, play key roles in ensuring the fidelity of start codon recognition in yeast cells. Substituting the conserved G31:C39 base pair in the anticodon stem with different pairs reduces accuracy (the Sui [suppressor of initiation codon] phenotype), whereas eliminating base pairing increases accuracy (the Ssu [suppressor of Sui] phenotype). The latter defect is fully suppressed by a Sui substitution of T-loop residue A54. These genetic data are paralleled by opposing effects of Sui and Ssu substitutions on the stability of methionylated tRNAi (Met-tRNAi) binding (in the ternary complex [TC] with eIF2-GTP) to reconstituted preinitiation complexes (PICs). Disrupting the C3:G70 base pair in the acceptor stem produces a Sui phenotype and also reduces the rate of TC binding to 40S subunits in vitro and in vivo. Both defects are suppressed by an Ssu substitution in eIF1A that stabilizes the open/POUT conformation of the PIC that exists prior to start codon recognition. Our data indicate that these signature sequences of tRNAi regulate accuracy by distinct mechanisms, promoting the open/POUT conformation of the PIC (for C3:G70) or destabilizing the closed/PIN state (for G31:C39 and A54) that is critical for start codon recogn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