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89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4篇
临床医学   108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间充质干细胞既是骨髓基质细胞的祖细胞,又可分化为骨、软骨、肺、心肌、肌腱、脂肪、神经等细胞,且具有来源方便、扩增能力强且多次传代后仍保持干细胞特性等优点,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和造血重建等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造血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62.
不同年龄段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的研究探讨MSC生物学特点与年龄的关系,从而为临床寻找合适供体,迅速获取所需MSC提供实验依据。骨髓供体按年龄分为4组:A组(胚胎)、B组(0-20岁)、C组(20-40岁)和D组(40岁以上)。观察各组骨髓MSC的生长、增殖、分化特点;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造血相关因子的水平;进行核型分析及成瘤试验;评价不同年龄段供体骨髓MSC在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各组骨髓均可培养出MSC,各组MSC表面标志无显著差异;各组MSC均具有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原代培养B组骨髓MSC含量较多,贴壁时间早,传代时间短,P0至P1时间为5.5天,传至P10需33天,8×106MNC培养至P10时MSC数达(5.19±2.15)×1010;A、C、D组P0至P1时间分别为15、7和13天,传至P10分别需50、60和72天,8×106MNC培养传代至P10时MSC数分别为(4.98±2.08)×1010、(1.86±0.47)×1010、(0.64±0.22)×1010。A组MSC较细长,细胞融合后生长无接触抑制,P15增殖速度开始减缓;B、C、D组MSC形态相似,有生长接触抑制B组P10开始增殖减缓,C、D组P8开始增殖减缓;B组MSC培养上清中SCF、FLT3L、IL6及SDF1水平高于其它各组。各组间细胞的增殖指数无显著差异。核型分析均为正常核型,成瘤实验为阴性。结论:MSC增殖生长特性与年龄密切相关;根据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需要,0-20岁年龄组骨髓是短时间内获取足够细胞数的理想供体,分泌HGFs水平亦占优势;0-20岁组骨髓MSC的生物学特性优于其他各组,可以作为MSC的供源。  相似文献   
363.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KIR)CD158和CD94与GVHD发生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T淋巴细胞和NK细胞表达CD158a,CD158b和CD94表达状况,同时用PCR方法分析供受HLA—Cw配型,比较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b-PBSCT)和脐血移植(UCBT)后该KIR分子变化和HLA—Cw相合或错配与GVHD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是PBSCT或是UCBT,移植后CD3^ CD158a^ 和CD3^ CD158b^ T细胞均增高并以CD8^ CD158b^ 细胞升高为主。发生急性与慢性GVHD组CD3^ CD158b^ 细胞均呈不同程度升高,在急性GVHD病例中升高最明显。急性GVHD期(即移植早期)KIR表达增高,慢性GVHD阶段(即移植后期)KIR呈减低趋势。CD94主要表达于CD3^ CD8^ T细胞,在UCBT或PBSCT后CD94在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均明显增高。5例HLA—Cw相合无1例发生重症GVHD;2例HLA—Cw不相合病例,有1例发生急重症GVHD,并死于间质性肺炎(IP),另1例为AML(M5),完全植入,无重度GVHD发生,但于53天后复发。4例相关相合移植中2例无急性GVHD,而无关相合4例均发生不同程度GVHD。结论:GVHD的发生与KIR表达有一定关系。CD158b分子可能是移植后早期T淋巴细胞活化的负调控分子。从T细胞表达KIR来理解GVHD发生机理,特别是与HLA-Cw特异性识别结合将有利于寻找一条新的特异性建立免疫耐受和减低GVHD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364.
目的: 利用基因开关调节的Xaf1-Saos诱导细胞株, 检测Xaf1对TNFR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索Xaf1与TNF-α协同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以免疫印迹法和RT-PCR检测Xaf1对TNFR1 表达的影响,细胞周期 DNA 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NF-κB对Xaf1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gel mobility shift assay 检测NF-κB的DNA结合活性, luciferase 活性检测法及RT-PCR检测NF-κB的转录活性,激酶分析法检测SAPK/JNK 激酶的活性。结果: Xaf1不影响TNFR1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细胞内诱导活性的NF-κB可抑制Xaf1诱导的细胞凋亡, Xaf1的表达抑制TNF-α所介导的NF-κB的DNA结合活性和转录活性,也抑制了SAPK/JNK 激酶的活性。结论: Xaf1 对TNFR信号转导的抑制是Xaf1协同TNF-α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