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89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4篇
临床医学   108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作者等已报道在1989年6月~1991年3月应用麻诊疫苗(下简称麻苗)治疗63例小儿哮喘取得满意效果[1],为了观察本疗法的远期疗效,我们继续对该组52例患孩进行随访,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标准:分控制、显效、有效和无效。其评价标准为:凡本组病例在随访观察期间,无发作性咳嗽、气喘者为控制;若每年发作不超过2次,且症状轻、或肺部听不到喘鸣音,可不用或只用一种平喘药物便可控制病情者为显效;观察期间每年咳嗽、气喘发作超过3次,但是每次症状及肺部喘鸣音比原病情明显减轻者为有效;随访1年以上,治疗…  相似文献   
102.
胚胎干细胞来源的树突细胞制备骨髓瘤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由于其具有激活初始T淋巴细胞的能力,因而被认为是机体免疫的始动者,在抗肿瘤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DC的免疫治疗亦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抗肿瘤治疗方法之一。我们利用胚胎干细胞(ESC)的全能性在体外诱导出具有正常表型及功能的DC用以制备骨髓瘤疫苗,并检测其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03.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白血病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黄绍良  周敦华 《临床儿科杂志》2007,25(8):625-628,632
该文涉及各类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如骨髓移植(BMT)、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和脐血移植(UCBT)治疗白血病的优缺点及HSCT在儿童白血病治疗中的地位。绝大多数儿童白血病可通过正规联合化疗根治,仅少数(约20%)高危、难治及复发的白血病是异基因HSCT的适应证,无适合的同胞供体时,可选择HLA全相合非血缘相关BMT或PBSCT,UD-UCBT更适合于儿童患者。  相似文献   
104.
60例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儿科2000年1月-2006年8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60例儿童患者,在移植后早期感染的发生部位、感染因素及感染种类等作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儿童患者在移植早期54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感染,发生率为90.0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首位,占64.82%,其次是口腔黏膜、胃肠道、皮肤等,未发现感染病灶者8例;移植早期感染种类以细菌为主,合并真菌感染7例,占12.96%;合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者感染的发生率高;所有患者在预处理结束后不久即开始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开始时间为(1.3±2.4)d。结论儿童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感染的发生率非常高,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真菌感染等是防治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早期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环孢素联合霉酚酸酯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8例儿童患者GVHD发生,其中14例应用环孢素联合霉酚酸酯为主的方案预防急性GVHD(称为霉酚酸酯预防组),14例未使用霉酚酸酯(称为无霉酚酸酯预防组).[结果]霉酚酸酯预防组中,急性GVHD和慢性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71.43%(10/14)和14.29%(2/14%);无霉酚酸酯预防组中,急性GVHD和慢性GVHD的发生率为100%和71.43%(10/14).在6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患者中使用霉酚酸酯预防组的cGVHD发生率为16.67%(1/6),明显低于无霉酚酸酯组100%(5/5).[结论]环孢素联合霉酚酸酯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防GVHD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尤其在allo-PBSCT后减少慢性GVHD的发生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6.
植入辅助细胞是近来发现的一组独特的细胞群,其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有辅助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植入,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及提高移植成功率的作用,具有潜在而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主要介绍植入辅助细胞的特性及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000年1月-2007年8月住院且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IST)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76例,在治疗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时间、部位、治疗药物,并分析比较使用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前后及感染前后患儿外周血像的变化。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感染时最易受累的部位为上呼吸道,其次为口腔黏膜、肺部、胃肠道及肛周,其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7.3%、16.3%、10.2%、4.1%及2.1%,各部位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IST后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导致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等指标较感染前均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更易发生医院感染,广谱的抗菌药物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使用可有效地控制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在血缘相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中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CD40和CD40配体(CD40L)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成功应用血缘相关HLA全相合异基因HSCT治疗19例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1例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其中脐血移植(UCBT)8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12例,移植前、后发生急、慢性GVHD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和比较其外周血CD40和CD40L的表达.结果 UCBT 3例和allo-PBSCT 4例无急性GVHD,余13例均发生I-Ⅳ度急性GVHD.急性GVHD发生时CD4 CD40L 和CD8 CD40L T细胞表达明显升高,尤其在alloPBSCT者更明显.5例UCBT和12例allo-PBSCT发生慢性GVHD,慢性GVHD发生时患者的CD40L 、CD25 和CD69 在CD4 和CD8 T细胞上的表达增加.CD19 CD40 B细胞的表达在UCBT和allo-PBSCT后l a一直处于低水平.结论 HSCT移植后患者外周血CD40L T细胞的高表达可能与异基因HSCT GVHD的发生过程中的T细胞活化与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09.
近年来血小板输注在血液与肿瘤的支持治疗中应用广泛,然而大量反复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或既往大量输血的患者中约50%以上产生血小板同种免疫,引起血小板无效输注,给予HLA-Ⅰ类半相合/相合血小板输注,是改善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有效方法.笔者曾给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患者输注HLA-Ⅰ类半相合/相合血小板,明显增强了血小板输注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0.
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以下简称G-6-PD)缺陷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Gross(1958)等及Vella(1959)已有报告。1960年Smith等报告13例G-6-PD缺陷所致的新生儿核黄疸中,12例为中国籍新生??儿。及后,相继在希腊、西班牙犹太人、泰国、印度、非洲黑人、班图人及我国香港、台湾省等地发现同样病例。我科于1976年在国内首次报告65例由G-6-PD缺陷所致的新生儿黄疸的病例。本文是上文的续继,对广东地区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用中草药治疗本病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