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索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脑代偿形式和机制。方法:选择25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患者组,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8~75岁,平均54.1岁;进行fMRI检查时间最短为发病2周,最长为60个月。同时选择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fMRI检查,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5~69岁,平均48.6岁。结果:对照组双侧手分别运动时,均在对侧SM1区产生激活,12例右手运动时激活同侧SM1区(12/15),6例左手运动时激活同侧SM1区(6/7)。SM1激活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状高信号。各非主要运动区亦有一定比例的激活。患者组均在对侧SM1区产生激活,同侧SM1区则有22例产生激活,激活体积多数以对侧较大,LI值为正值。右侧患手对侧SM1活平均体积及LI与正常组相近,同侧SM1均激活体积大于正常组,LI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患手的双侧SM1均激活体积及LI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M、SMA、CMA激活的出现率有不同程度增高,以对侧明显。结论:卒中后处于康复进程中者,患手对侧SM1积已恢复到正常水平,同侧SM1有代偿现象。双侧的PM、SMA和CMA也有代偿表现。  相似文献   
32.
主动脉夹层的MRI诊断和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MRI对主动脉夹层的定性诊断和分型的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分析32例主动脉夹层的MRI影像资料,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E)对照。其中18例手术病理证实,14例造影证实。结果主动脉夹层MRI表现为典型的真假腔和内膜片,定性准确率为927%,CDE为609%,分型符合率MRI为938%,CDE为438%,MRI明显优于CDE(P<0.05)。结论MRI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全面、无创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
放射性治疗是头颈部恶性肿瘤特别是鼻咽癌最常使用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由于放疗技术的提高,放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但不能完全避免。放疗导致的放射性脑病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已远远超过肿瘤本身,而患者越来越注重生存质量,故放射性脑病日益受到关注,寻求得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而放射性脑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本文将对放射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及放射性脑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CT、MRI及分子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4.
Fahr病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Fahr病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例经临床证实的Fahr病的CT、MRI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丘脑、小脑齿状核、大脑灰白质交界区广泛且较对称的钙化;实验室检查患者的血清钙、磷及甲状旁腺素指标均正常。结论CT可以清晰地显示钙化病灶的大小范围。在显示钙化方面,MRI不如CT敏感,但梯度回波可改善这种状况,且能显示病灶内和周围胶质增生的范围及程度。CT和MRI结合对Fahr病的诊断起了协同作用,而血清钙、磷及甲状旁腺素水平正常是Fahr病与其他疾病鉴别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35.
36.
脑卒中后偏瘫手运动功能的恢复:纵向fMRI对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偏瘫手运动功能恢复后纵向fMRI表现。方法:于2003-12/2006-02选择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1例,为脑卒中组。经CT或MRI证实脑梗死、出血,病灶可以累及运动皮质、内囊、基底节或脑干。发病时患侧手握力至少减低到4-级或以下。康复期(到行fMRI时)握力恢复到4 级以上,所用康复方法不限。行fMRI检查时间分别在发病后2个月和6个月。患者均知情同意。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均为右利手,其中7例完成双侧手运动fMRI,另8例仅完成右侧手运动fMRI。观察指标:①非量化指标:观察双侧主要感觉运动区(Primary sensorimotor cortex,SM1)的激活位置、形态、范围和分布,观察运动前区(Premotor cortex,PM)、补充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角回运动区(Cingulate motor areas,CMA)和非运动区的激活出现率。②量化指标:测量SM1的激活体积:用感兴趣区技术测量每一层SM1区激活的面积,相加后乘以层厚。侧方指数按公式计算:侧方指数=(对侧SM1激活体积-同侧SM1激活体积)/(对侧SM1激活体积 同侧SM1激活体积)。结果:①正常对照组受试者手运动SM1区fMRI表现:激活区在中央前后回区,可在侧脑室顶以上2 ̄6个层面观察到。激活区的形态呈斑片或不规则状,不同个体或左右手之间不完全相同。右、左手运动的对侧SM1激活体积、同侧SM1激活体积和侧方指数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正常对照组受试者手运动非主要运动区和非运动区fMRI表现:非主要感觉运动区及非运动区的激活体积明显比SM1区小,以PM激活的出现率最高,CMA激活出现率最低,其他非运动区,除颞叶、枕叶外,出现率都比较低或无出现激活。③脑卒中后偏瘫手运动SM1区fMRI表现:在脑卒中后的2个月和6个月,无论哪侧患肢运动,在双侧SM1区均表现为斑片或不规则的激活影像,与正常对照组的激活区相似。脑卒中患者梗死后2个月与6个月右、左侧患手运动对侧SM1激活体积相近;梗死后2个月右、左侧患手运动同侧SM1激活体积大于梗死后6个月;梗死后2个月右、左侧患手运动侧方指数小于梗死后6个月;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脑卒中患者梗死后2个月:右、左侧患手运动时,对侧SM1激活体积与正常对照组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侧SM1激活体积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997±704),(195±152)mm3;(1661±962),(352±399)mm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312,3.240,P<0.05)。右、左手侧方指数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258±0.679,0.853±0.104;0.042±0.553,0.726±0.29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405,-3.285,P<0.05)。⑤脑卒中患者梗死后6个月:右、左侧患手运动时,对侧SM1激活体积与正常对照组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右侧患手同侧SM1激活体积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717±915),(195±152)mm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01,P<0.05);左侧患手同侧SM1激活体积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右、左手侧方指数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⑥脑卒中后偏瘫手运动非主要运动区和非运动区fMRI表现:非主要运动各区和非运动区的激活体积比SM1区小,非主要运动区梗死后2个月时双侧PM、CMA激活区出现率均高于梗死后6个月;梗死后2个月时右侧SMA激活区出现率高于梗死后6个月,左侧SMA激活区出现率低于梗死后6个月。非运动区左颞叶区、左额前区、左顶后区激活出现率稍高,丘脑、基底节出现率稍低,梗死后2个月与6个月比较总体差别不大。结论:脑卒中后康复者,其对侧SM1激活体积在早期(梗死后2个月)已趋向稳定,同侧SM1区早期仍有明显代偿现象,晚期(梗死后6个月)趋向正常。  相似文献   
37.
38.
神经妥乐平对兔脊髓放射性损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NTP)对兔放射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0只,体重2.5~3kg,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只,各组再随机分成5小组接受不同剂量的放射性照射,每组6只,照射剂量分别为20Gy,25Gy,35Gy,40Gy,45Gy。照射部位为T4水平,所有兔在照射前以及照射后均做MRI检查。兔出现临床表现后实验组每天肌肉注射NTP3.6NU一次,共4周;对照组每天肌肉注射生理盐水3ml一次,共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兔症状变化和脊髓MRI的表现及病理改变。结果:照射后平均16周时,动物受照射脊髓节段MRI出现明显异常信号,而临床症状的出现约在照射后平均18周。在治疗结束后3周,实验组各项指标(瘫痪、尿潴留和针刺反应)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MRI图像上实验组治疗后病灶面积比治疗前明显缩小;神经元肿胀明显减轻,髓鞘结构趋于正常。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结论:神经妥乐平对放射性脊髓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9.
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八十年代初磁共振成像(MRI)应用于临床以来,已经证明了其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且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就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和特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分析MRI提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的常见病因,以利于临床诊断.方法:对38例MRI增强扫描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患者的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8例MRI增强扫描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患者中脑膜癌病(MC) 16例,其中原发性肺癌8例、乳腺癌5例、子宫内膜癌1例、卵巢癌1例、前列腺癌1例,16例脑膜癌病中有10例可见局部硬脑膜结节性强化;低颅压综合征(IHS) 12例,所有患者中均有特征性的体位性头痛,12例患者CSF压力均<60mmH2O,MRI表现包括弥漫性、均匀性硬脑膜强化12例;脑下垂5例;肥厚性硬脑膜炎(HP) 10例,其中炎症性8例,不明原因特发性2例.结论:MRI是显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最有效、最准确的检查方法.结合硬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MRI表现,将有利于分析硬脑膜异常强化的意义,提高临床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