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1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将65例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高强度(峰值功率的80%)间歇有氧运动组(22例)、中等强度(峰值功率的60%)有氧运动组(21例)、对照组(22例)。高强度运动组以3min训练、1min休息的间歇训练模式进行,每次训练10组,共40min。中等强度运动组每次持续训练40min,两组患者均训练12周,每周3次,所有患者训练前后均行超声心动图及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估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力。结果:训练前3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峰值功率(PP)、运动持续时间(ED)、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AT)均无显著差异(P0.05);训练后高强度运动组及中等强度运动组PP、ED、VO2peak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中等强度运动组与对照组LVEF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但均与高强度运动组有显著差异(P0.05);AT仅高强度运动组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与中等强度持续有氧运动相比,高强度间歇有氧运动可以更好地改善PCI术后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及有氧代谢能力,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12.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常见且棘手的临床并发症。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文献报道进行收集整理,从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常用方法等方面分析,并提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脑膜炎奈瑟菌种属及群的快速检出方法。方法应用PCR法扩增标准菌株及标本中脑膜炎奈瑟菌种属及各群的特异性DNA片段,通过电泳后对产物进行分析。结果11份标本中检出4份脑膜炎奈瑟菌CrgA基因片段,其中扩增出2份含有NmA群Off-2基因片段,2份含有NmC群siaD(C)片段。结论PCR技术可用于临床标本中脑膜炎奈瑟菌种属及各群的特异性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总运动量相同的间断运动和持续运动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经确诊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间断运动组和持续运动组。对照组随意正常生活,不安排特定运动训练;间断运动组每天早、中、晚分3次分别进行20min强度为50%VO2peak步行运动;持续运动组每晚进行60min相同强度步行运动。运动训练前以及12周运动训练结束之后,监测所有参与者24h的动态血压以及血液流变性变化。观察分析12周运动训练前后的血压和血液流变性变化,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对照组各项血压指标在运动训练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后组内比较,间断运动组收缩压平均下降了12mm Hg,舒张压平均下降了5.8mm Hg;持续运动组收缩压平均下降了6.8mm Hg,舒张压下降了3.2mm Hg。间断运动组和持续运动组24h动态血压与运动训练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后组间比较,间断运动组在训练后24h动态血压下降更为明显,与持续运动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12周运动训练前后血液流变性各指标变化无显著性意义(P0.05)。12周运动训练前后两个运动组的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以及红细胞压积的变化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间断运动组的血液流变性改善更加明显(P0.05)。而ET、PAR和Fb虽然也出现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间断运动和持续运动都可以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以及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性,且间断运动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治疗中应用布美他尼片联合缬沙坦胶囊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5例.对照组应用缬沙坦胶囊治疗,治疗组应用缬沙坦胶囊和布美他尼片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肾功能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综合康复疗法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NBD)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120例脊髓损伤NB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NBD评分、3D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数据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WHOQOL)。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约肌静息压、高压带长度、肛管压力差、肛门收缩压、直肠压力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除高压带长度以外,其他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前25项WHOQOL评分、食欲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B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高压氧联合综合康复疗法可更好地改善NBD患者的肠道动力指标和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正自主神经功能病变与心脏疾病的死亡风险升高密切相关~[1]。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成分反映心脏调节功能的重要指标~[2],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研究~[3]表明,针刺对HRV有着独特的调节作用,能够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本研究通过分析内关穴位埋线对冠心病患者HRV及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60例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患者,其中A组A组采用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的方法进行维透析,B组采用单纯血液透析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6个月炎症指标和营养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A组和CRP、TNF-α、IL-6、IL-8水平差值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A组治疗前后ALB、PAB、TF水平差值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能明显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微炎症状态,并间接地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平板运动治疗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轻、中度外周动脉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平板运动组(20例)及艾灸联合平板运动组(20例)。在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平板运动及艾灸联合平板运动干预。干预前后分别行小腿经皮氧分压、运动平板测试、6min步行试验及行走受损问卷评估。结果:干预12周后,平板运动组和艾灸联合平板运动组患者经皮氧分压基线、平板测试诱发跛行疼痛发作及最大跛行疼痛的时间,6min步行距离及行走受损问卷评估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且艾灸联合平板运动组的患者在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方面均优于平板运动组(P0.01)。结论:平板运动及艾灸联合平板运动均可以明显改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且艾灸联合平板运动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平板及踏车运动对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小腿经皮氧分压(Tc PO2)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为不同人群最适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方法与依据。方法:将80例外周动脉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平板运动组(27例)及踏车运动组(2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平板及踏车运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予以12周平板运动及踏车运动,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行小腿经皮氧分压、6min步行试验及行走受损问卷(WIQ)评估。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小腿经皮氧分压基线、6min步行试验及行走受损问卷评估均无显著差异(P0.05);12周运动后,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患者各项评估较治疗前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平板及踏车运动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对比,平板及踏车运动组各项评估均优于对照组(P0.05);平板运动组与踏车运动组相比,两组间经皮氧分压基线并无显著差异(P0.05),平板运动组6min步行距离优于踏车运动组(P0.05),而在行走受损问卷评估中踏车运动组表现出更好的爬梯能力,但两组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下肢运动能够改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小腿微循环情况,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同时平板及踏车运动有着相似受益程度,对于不能安全行走及运动耐力较低的患者而言,踏车运动可能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