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6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82篇
耳鼻咽喉   27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29篇
基础医学   125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796篇
内科学   236篇
皮肤病学   35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221篇
外科学   104篇
综合类   993篇
预防医学   310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389篇
  1篇
中国医学   268篇
肿瘤学   7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6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22.
目的 分析常德市人群脑卒中发病类型的分布特征,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常德市多中心卒中登记研究项目自2011年1月至12月登记的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5338例中首次发病的35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组患者按年龄段分为7组(18~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对各年龄段组性别比例、发病率,各年龄段脑梗死TOAST分型分布特征、缺血性脑卒中责任血管分布特征和出血性脑卒中类型分布特征等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 3594例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864例(24.0%),缺血性脑卒中2730例(76.0%).(1)各年龄段组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性别比例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组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率基本一致,发病高峰皆为60岁及以上.(2)大血管源性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较其他分型明显高.40~80岁为大血管源性和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的高峰年龄段,心源性、其他病因、不明病因脑梗死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3)各年龄段缺血性脑卒中责任血管基本上以颈动脉系统为主.(4)各年龄段基本上都是以基底核区出血为主要的出血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集中于30~60岁年龄段,而脑出血则集中在40~80岁年龄段. 结论 常德市区域人群的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类型分布上与国内外已有研究基本一致,但单一脑卒中危险因素可能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科住院且符合FUO诊断标准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了病因、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结果 75例患者中,68例(90.7%)最终确诊,感染性疾病22例(32.4%),其中结核病9例(40.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例(22.7%);结缔组织病29例(42.6%),其中成人Still病17例(58.6%)、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20.7%);恶性肿瘤10例(14.7%),其中淋巴瘤6例(60.0%);其他疾病7例(10.3%),其中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4例(57.1%)。结论 FUO涉及的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仍是发热待查的主要原因,肿瘤性疾病在发热待查中也占相当的比例,临床工作中要开阔思路,全面搜集资料,以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4.
背景:沙利度胺治疗胃肠道血管畸形所致的难治性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而胃肠道血管畸形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可能与缺氧引起的血管代偿性增生有关。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血管生成素2(Ang-2)、Noteh1、Dll4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缺氧环境中的表达以及沙利度胺的干预机制。方法:HUVEC分别于常氧和缺氧环境下培养。缺氧培养的HUVEC分为溶剂对照组和不同浓度(25、50、100、200μg/mL)沙利度胺组。以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Ang-2、Noteh1、Dll4、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缺氧条件下Ang-2、Noteh1、Dll4、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常氧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沙利度胺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UVEC Ang-2、Noteh1、Dll4 mRNA和蛋白表达(P〈0.05)。结论:沙利度胺对Ang-2、Noteh1、Dll4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抑制血管生成从而治疗胃肠道血管畸形致消化道出血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5.
126.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抑郁症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南昌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70例,按术后是否并发抑郁症分为2组:抑郁症组46例和无抑郁症组24例;按抑郁程度将抑郁症组患者分为轻度组16例、中度组18例和重度组12例。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IL-6水平。结果抑郁症组IL-6水平明显高于无抑郁症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抑郁症组IL-6水平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患者IL-6水平逐渐上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直肠癌术后抑郁程度与血清IL-6水平有关,抑郁程度越重,IL-6水平越高。血清IL-6水平可用于评估直肠癌术后的抑郁情况,IL-6水平可能是直肠癌患者伴发抑郁障碍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7.
为了探索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胃排空情况,我们采用实时超声测定法,对50例NUD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胃液体排空进行测定,现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①NUD组:50例NUD患者,男38人,女12人,平均年龄41.18±12.66岁(范围14~76岁)。其消化不良病史在2~25年。均经纤维内镜检查排除消化性溃疡及肿瘤,经B超、实验室  相似文献   
128.
目的分析影响神经外科重症病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2月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病房收治的508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个体情况及医护措施不同水平患者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相关因素,分析感染部位分布及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结果 508例患者中感染鲍氏不动杆菌21例占4.13%,共检出鲍氏不动杆菌45株;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住院时间3周、入住神经外科重症病房时间2周、体质量指数(BMI)23、侵入操作5次、抗菌药物暴露5次/周、糖尿病是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相关因素;患者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创口为主;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替坦等较敏感。结论影响神经外科重症病房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因素较多,临床应综合考虑治疗措施的疗效和感染风险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加强医护人员无菌规范操作管理,降低神经外科重症病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探讨FMEA护理管理模式对忽视防范针刺伤的积极作用。方法:选取采用FMEA护理管理模式之前针刺伤事件作为对照组,与2016年开展FEMA护理管理模式后出现针刺伤事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采用FMEA护理管理模式后针刺伤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证明该模式对于护士针刺伤的预防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0.
目的 比较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吻合与食管胃吻合治疗的近期临床效果和术后生活质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收治的84例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双通道组(40例,行双通道吻合),食管胃组(44例,行食管胃吻合)。比较两组病人的基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及相关并发症,通过Visick 分级、EORTC QLQ-C30和 EORTC QLQ-STO22 量表联合评估术后 1 年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结果 与双通道组相比,食管胃组病人手术时间更短,手术费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清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Clavien-Dindo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通道组18例病人完成术后7 d消化道造影,61%的病人消化道造影呈双通道。术后随访 12个月,双通道组 Visick分级优于食管胃组(P=0.040);EORTC QLQ-C30问卷调查显示双通道组病人总健康状况较好(P=0.040),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症状较少;EORTC QLQ-STO22问卷调查显示双通道组反流症状较少(P=0.030)。两组病人BMI均下降,双通道组BMI下降差值低于食管胃组(P=0.019)。结论 近端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中,食管胃吻合较双通道吻合的手术时间更短,手术费用更低;双通道吻合术后实际呈现单通道与双通道两种状态,双通道吻合病人在术后生活质量和BMI维持方面优于食管胃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