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60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88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5篇
  1篇
中国医学   45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S100B浓度与CT表现的关系。方法:收集ACI患者和健康体检正常者各120例,采用ELISA测定血浆S100B浓度,分析ACI患者血浆S100B浓度的变化及与CT表现的关系。结果:ACI患者血浆S100B浓度(231.4±109.6)pg/ml较健康体检正常者(52.6±16.9)pg/ml显著升高(P〈0.001)。不同部位ACI患者血浆S100B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面积ACI患者血浆S100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I患者血浆S100B浓度与ACI面积显著相关,可用于反映ACI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治疗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0年5月住院诊治的麻疹患儿76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抗病毒、预防感染、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分散片0.4 g口服,连续服用1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1%,明显优于对照组73.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7,P〈0.05);观察组在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及肺部啰音减少或消失时间三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CD3+(57.64±2.63)%和CD4+(34.65±2.44)%较对照组[(56.45±2.36)%、(33.52±2.35)%]明显升高,观察组患儿CD8+(23.86±2.17)%较对照组(24.95±2.14)%明显降低,两组三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CD3+=2.076、t CD4+=2.056,tCD8+=2.205,均P〈0.05)。结论:匹多莫德在辅助麻疹治疗过程中疗效肯定,具有恢复被抑制的免疫能力,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值得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甲砜霉素联合维胺酯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寻常性银屑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氯雷他定分散片口服及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甲砜霉素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均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4(IL-4)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痊愈12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6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NF-α水平较对照组降低非常显著(P〈0.01),IL-4水平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著(P〈0.01)。结论:甲砜霉素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较好,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54.
55.
一、临床资料受检者共 1882人 ,均为男性应届高中毕业生 ,年龄 16~ 19岁。检出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患者 7人 ,占实检人数的 0 .37%。在 7名学生中 ,均有多次不洁性交史。皮肤损害 :乳头状瘤增生 3例、蕈状增生 1例、息肉状皮损 1例、寻常疣状皮损 1例和乳头状伴颗粒状增生 1例。醋酸白试验 6例阳性 ,1例为可疑阳性 ,结合有多次不洁性交史 ,作阳性处理。二、讨论近年来 ,国内性病流行状况较为严重 ,发病人群中以中青年较多 ,而在高中学生中有关的报道较少。此次在河南省五地市招飞体检中 ,发现 CA人数较多 ,所占比例较高 ,…  相似文献   
5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于体内雌激素缺乏引起的全身性骨退行性疾病,是生理与病理综合作用的结果,临床表现以骨痛、脊柱畸形、骨折为主.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生殖所必需的物质.围绝经期女性天癸将竭,太冲脉虚,阴血生化乏源,营阴不足,阴虚则不能制阳,阳气亢盛为害,导致机体处于阴血不足,阳亢不制的状态.针对女性的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57.
Von Hippel-Lindau病(VHL病)发生率为1/36000.常好发多个器官,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HB)、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嗜铬细胞瘤(肾上腺肿瘤)、肾囊肿、胰腺肿瘤(浆液性囊腺瘤、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囊肿及内耳内淋巴囊性肿瘤和附睾囊腺瘤等.VHL疾病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30%~40%、超过50%的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患者、20%的内淋巴囊肿瘤患者、11%的嗜铬细胞瘤患者以及1%~2%的肾癌患者.近年来,该病在发病机制和治疗上均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58.
目的:通过对小半夏汤多种药物配伍比例抗呕吐作用的观察,确定小半夏汤的最佳药物配伍比例。方法 :将水貂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恩丹西酮对照组、小半夏汤(生姜∶半夏)1∶2组、小半夏汤1∶1组、小半夏汤8∶5组,经治疗药物预处理30 min后予顺铂7.5 mg/kg腹腔注射,观察水貂在给顺铂后6 h内的呕吐反应,记录呕吐潜伏期、干呕、呕吐次数。结果:小半夏汤各药物配伍比例均可以抑制顺铂诱导的水貂呕吐反应,其中以生姜、半夏配比为8∶5的小半夏汤组抗呕吐作用最强。结论:在本实验中,小半夏汤的药物配伍比例(生姜∶半夏)8∶5是其最佳配伍比例,止呕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59.
磁共振DTI及DTT在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海滨  陈文辉  乔松  许琦  赵国库   《放射学实践》2010,25(3):267-270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为脑梗死后患侧肌力恢复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53例脑梗死患者按不同发病时期分为4组,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对比测量梗死侧与健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系数(FA)值,并观察梗死灶白质纤维柬的改变,按照皮质脊髓束(CST)移位、连续性及破坏程度在DTT图像上的表现分为3级。结果:超急性期梗死侧FA值(0.35±0.04)与健侧(0.37±0.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梗死侧FA值分别为0.17±0.07、0.14±0.06和0.09±0.05,分别低于健侧相应部位的FA值(分别为0.39±0.08、0.36±0.08和0.33±0.0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DTT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肌力改变与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s=0.76,P〈0.05),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可以通过重建的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结论:DTI及DTT技术能较好的评价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对指导临床诊断和帮助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0.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4例临床怀疑为肠梗阻的病例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22例扫描前60min分次口服等渗甘露醇溶液1000~1500ml,余12例因腹张、呕吐频繁等原因未服甘露醇溶液。均行平扫+三期增强扫描。成像方法包括薄层横断面、多方位重建成像(MPR)、容积再现法(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血管成像。结果:在34例临床怀疑肠梗阻病例中,经MSCT检查明确为肠梗阻者27例,其中低位小肠梗阻14例,较高位小肠梗阻2例,11例为不同部位的结肠梗阻。其中炎性病变9例、粘连8例、肠道原发肿瘤7例、肿瘤术后复发或转移2例、腹股沟斜疝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判断肠梗阻的部位、程度及原因、有无闭袢性肠梗阻及肠缺血、肠绞窄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