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体外培养猪胸主动脉内皮细胞,观察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细胞-单核细胞体外粘附反应的影响,同时观察氧化型低密庆脂蛋白对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颗粒膜蛋白-140及内皮细胞分泌前列环素的影响。结果发现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0、50、100和200mg/L)增加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粘附率并呈剂量依赖性,其中以100mg/L作用最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100mg/L)与内皮细胞孵育0.5h,粘附率上升但无显著性,1h后显著升高,3h达高峰,48h回复接近正常水平。同时发现100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使内皮细胞表面颗粒膜蛋白-140含量从92.8±47.6上升到293.0±140.7μg/L(P<0.05),内皮细胞分泌前列环素量从84.6±18.7降低到6.0±3.1ng/L(P<0.01).结果表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显著促进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其作用机制可能同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颗粒膜蛋白-140增加有关。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内皮细胞是血液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迁移到内皮下层的功能屏障和中介。在过氧化脂质、病毒感染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作用下,内皮细胞粘附性发生改变,其表面粘附分子呈异常表达,诱导单核细胞粘附并向内皮下层迁移。通过检测内皮细胞的粘附性、抑制粘附分子表达或封闭粘附分子可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细胞计数和MTT快速比色计量法观察到体外培养的半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分别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共厕培养后,前者明显增殖(P<0.01)。抗氧化剂丙丁酚(100μmol·L-1)能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促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对两者促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无影响,同时也不能阻断丙丁酚的抑制两者促细胞增殖作用.这一结果提示,丙丁酚能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外源性氧自由基促平滑肌细胞增殖,这一作用可能与血管平滑肌细胞中一氧化氮的合成及释放无关。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在新西兰兔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上,观察了绞股蓝总皂甙预防性给药和治疗性给药对血清一氧化氮、胆固醇及过氧化脂质的影响。发现绞股蓝总皂甙(60mg·d-1)与1%胆固醇同时喂养或喂胆固醇4周后以绞股蓝总皂甙(120mg·d-1)治疗4周均能有效抑制高脂所致的血清一氧化氮降低和过氧化脂质升高,并能保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肝破裂预后除与肝破裂本身的类型、程度有关外,更与急救措施是否及时、得力以及合并伤情况有关。方法采用单纯缝合、大网膜填塞、缝合并用明胶海绵压迫、不规则肝部分切除,纱布填塞、肝右动脉结扎、肝固有动脉结扎、大网膜纱布填塞附加胆总管减压。结果痊愈43例,死亡5例,1例死于早期失血性休克,另4例死于腹腔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及时有效的复苏,做好肝实质损伤后出血的局部处理是救治肝破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早期肾脏损害指标的变化及对高血压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β2微球蛋白(β2MG)、全定量酶免疫法测定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速率法检测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Jaffe速率法测定肌酐。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尿RBP、mALB、β2MG、NAG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并随病期的延长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单项及二项检测RBP、mALB、β2MG、NAG阳性率较低,联合其中三项检测阳性率较高,联合四项检测阳性率可达91.67%,RBP与β2MG、NAG呈显著正相关(P<0.05)。mALB与RBP、β2MG、NAG无相关性(P>0.05)。结论:检测尿RBP、mALB、β2MG、NAG是诊断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联合三至四项指标有较高的检出率,对于高血压肾病的早期诊断,肾功能损害程度及部位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颅面颌伤是以颅脑损伤为主同时合并有颌面伤的特殊类型的创伤,在处理上比较复杂.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5年1月治疗严重颅面颌损伤52例,现将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血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水平,以及其基因D442G突变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其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分析方法,检测102例冠心病患者和347例对照组的CETP基因D442G突变的基因型,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冠心病患者和对照组血清CETP水平。结果:CETP基因D442G突变与冠心病的危险性无显著相关性;CETP基因D442G突变的DG杂合子具有较高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论:CETP基因D442G突变对人群血脂水平有一定影响,未见D442G突变与冠心病有相关性,该突变可能不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长沙市区187例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检出率及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采用第三腰椎摄片双凹指数计算法诊断骨质疏松检出率为57.8%,两性间无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骨质疏松易患危险因素与增龄、是否坚持活动以及膳食中蛋白质摄入量密切相关。女性与行经年限长短及绝经年龄迟早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丹参对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病人心肌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28例随机分为丹参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检测接诊后0 h、8 h、1 d、3 d、7 d及10 d时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电图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血清cTnI水平在接诊后1 d、7 d及10 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CK及CK-MB在接诊后3 d及7 d时显著降低(P<0.05),而在10 d时此3项指标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律异常/ST-T异常天数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能有效减轻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心肌损伤的程度,减少心电图异常的发生,但并不能缩短心肌损伤的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