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5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9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三维中医脉象信息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现有中医脉象仪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研制新型的脉象信息检测仪器。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设计,通过三维调解同时获取“寸、关、尺”三部脉象信息,采用空气动力源控制脉象传感器加压方式。结果:实验证明,该仪器具有稳定性与可重复性好的优点。结论:该研究以非侵入的方式测量人体的脉象信号,实现了脉象信息的客观化检测,具有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等特点,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72.
73.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历来被人们所重视.但脉诊之难同样被人们所公认,早在<脉经.序>中就有过这样的论述:"脉理至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由于脉诊操作上的技术要求较高,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对其努力不够,使其难上加难.直接影响了临床脉诊的准确性.据有的学者统计,脉象信息丢失惊人,有的医院全年住院的1400例病人,其病历记录只记载了18种脉象,有36%的脉象未能诊出,18种诊出的脉象中,又有7种诊出率不足1%,诊出率大于5%的仅有5种脉象,约占28脉的17.86%.[1]这样的结果很难说与当前临床实际完全相符,只是说明当前提高中医师的脉诊技术水平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在本科教学中采用了脉诊基本功强化学习法,成效显著,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4.
目的: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脉象客观指标,探讨冠心病患者的脉象变化,为临床辨证冠心病提供客观化依据及疗效评价指标。方法:应用YM-Ⅲ型脉象采集仪对观察组289例冠心病患者及对照组120例正常人的脉象进行采集,并对2组的脉象、脉图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单一脉象统计,冠心病患者可见脉象有11种,其中弦脉、滑脉、沉脉共占76.48%,较其他脉象所占比例大。弦脉观察组占34.60%,对照组占1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滑H脉观察组占29.41%,对照组占19.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脉象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1、U、h3/h1这3个变量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图参数可为临床上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5.
陆小左教授以肾藏精、督脉为阳脉之海和形神一体理论为基础,开发并临床应用了补肾安神通督针法。针法取穴以任脉、督脉、阳明经、太阳经和膀胱经为主,临症应用适当加减。穴位组方补益肾气、调形安神、通调督脉诸法合用。进针和行针手法松、缓、柔、韧,强调刺激轻微,适应患者的感受。每次留针1小时,留针时间相对较长,让患者静而候气,使气达病所。陆老师将补肾安神通督针法用于治疗伴有肾虚症的不寐患者及各种慢性病患者。通过临床疗效统计和典型病例观察,疗效较好,患者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76.
中医药工程学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新兴的一门边缘化的交叉学科,运用工程技术的原理和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机制和体系。其研究方向包括:1中医诊断客观化的研究;2建立中医学综合系统;3揭示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中医药工程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使得中医药工程学的发展能真正的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中医疗效的评价系统,并且能不断的提高现有的研究技术,实现新的突破,为维护人类的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做出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证型与脉象的关系。方法将212例儿童抽动障碍患儿分为肝旺风动、肝肾阴虚、脾虚肝亢、痰火扰心四个证型,采用中医脉象数字化分析仪对四组的脉象进行测定。结果儿童抽动障碍患儿多见弦类脉和滑类脉,脉象参数中P波、P角、V/P、D波在不同证型中存在差异(P〈0.05)。结论脉象参数可作为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可能为儿童抽动障碍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8.
中医诊断学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方法和技能。其教学内容繁杂、抽象、零散,涉及临床各科大量的病症,仅以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模式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及教学规律,应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构建中医诊断学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以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方法多元化,  相似文献   
79.
论中医健康状态精辨识理论框架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构建中医健康状态精辨识理论框架,为中医健康状态精辨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中医“形神合一”健康观指导下,基于中医精理论,采用头脑风暴法,初步构建中医健康状态精辨识理论框架。结果:中医健康状态精辨识理论框架包括精充足辨识和精不足辨识2个类别,每个类别含有形象、窍象、神志象、舌象、脉象五个方面内容。结论:中医健康状态精辨识理论框架将更好地指导中医健康状态精辨识实践。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失眠患者舌象变化与血流变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失眠患者70例,并选择健康查体者7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舌象采集系统进行舌象的识别分析,同时进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失眠组与对照组相比,在舌苔、舌色、舌形及舌质RGB值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失眠组血液流变特征与舌象改变有相关性,15项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中有12项与舌诊变化有关。结论:失眠患者舌象与血液流变性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