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5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9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微妙在脉,不可不察”现仅就左右寸口之浮脉所主病证,结合临床经验加以试述。  相似文献   
62.
温蕾  杨琛  刘媛  陆小左 《天津中医药》2016,33(6):325-327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易被外邪所扰,肺气不实,常易引发咳嗽。小儿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陆小左教授在临床上治疗多年小儿咳嗽的病例,积攒了丰富的理论经验,并对通过舌象的演变进行论治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3.
《诊脉三十二辨》为清朝管玉衡所著,全书论脉共计三十二辨,第一辨为大纲,第二至第七辨详论29脉之阴阳形象,第八至第十三辨详叙十二经脉所行及诊脉之法,第十四至第三十二辨则究及脉中各种变化之奥妙。管氏推崇滑伯仁脉学之论,将29部脉按照浮沉迟数滑涩分为六大类脉象,并论述其脉形及主病;在诊脉时强调辨人迎气口脉、辨不同体质脉、重胃气之脉,临证时宜从脉象辨虚实寒热和表里内外,更宜细辨风食气脉以及脉症逆从。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前后脉图变化的特点,旨在将脉图的量化指标作为冠心病疗效客观评价指标的可能性。方法:运用脉象信息检测仪采集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前后的脉图,对所得脉图进行量化分析,建立冠心病患者脉象量化指标的数据库,后对脉象指标治疗前后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冠心病患者经治疗后,press增大,t1、t5减小,h1值增大,U角增大并趋于正常值。结论:脉图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测技术,为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65.
王赛  陆小左 《辽宁中医杂志》2014,(10):2256-2257
当今社会,情志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日渐明显,从脉象的角度探索情志因素有独到优势。至今脉象与情志因素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1理论研究:整理总结历代医家相关理论以探讨脉象与情志的相关性;2病案研究:挖掘大量病案信息以探讨脉象与情志的相关性;3脉象客观化研究:借助脉象仪客观描记脉象信息以探讨脉象与情志的相关性,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开辟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66.
脉象地形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诊是中医诊病取之以象的典型方法,所取之象即为脉象,具有多维、多变的特性。实现脉象信息的充分表达是近现代脉诊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脉象地形图的构建应基于分析传统脉象的特性,总结脉诊客观化研究的经验,以及借鉴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地形图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7.
病历摘要 患者男,62岁,因"双眼间断一过性黑蒙5d"于2012年8月15日收入天津市南开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入院前5d,因情绪波动出现头晕、头沉、双眼黑蒙、视物不能,并伴有轻度恶心,无呕吐,无头疼,无肢体运动障碍,无抽搐及肢体感觉异常,发作10 min后头晕、黑蒙症状缓解,并自觉全身乏力.入院前1d再次出现头晕、黑蒙,症状同前,数分钟后缓解.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湿疹不同分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客观记录97例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局部皮损、全身症状以及舌、脉象等资料,分析湿疹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97例湿疹患者中湿热困阻型所占比例最高(39.18%),其中湿重于热14例,热重于湿型24例;其次是风湿热困型(23.71%)。97例患者中包括急性湿疹27例,亚急性湿疹25例,慢性湿疹22例,急性发作23例。27例急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4例,风湿热困型10例,脾虚湿困型1例,风湿热夹脾虚型1例,督虚血瘀型1例;25例亚急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0例,脾虚湿困型7例,风湿热困型4例,脾肾两虚夹血瘀型2例,血虚风燥型1例,血热风燥型1例;22例慢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脾虚血燥型7例,脾虚湿困型6例,湿热困阻型4例,风湿热困型2例,血虚风燥型2例,湿熟瘀结型1例;23例急性发作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0例,风湿热困型7例,脾虚湿困型4例,脾虚血燥型1例,风湿热夹脾虚型1例。在四种主要证型中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χ2=0.72,P>0.05),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无明显差异(χ2=0.26,P>0.05),但在不同病程的分布有明显差异(χ2=4.02,P<0.05)。其中风湿热困型出现的频率随着病程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其他证型则在0.5~5年的出现频率较高。结论湿疹主要的中医证候有风湿热困、湿热困阻(湿重于热、热重于湿)、脾虚湿困和脾虚血燥四种,在不同病程中分布的频率不同。  相似文献   
69.
70.
目的:探索健康成年人舌诊信息规律特点。方法:采集2413健康成年人舌象信息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舌质淡红936例,占38.78%;淡白舌601例,占24.90%;暗红256例,占10.61%。舌形:胖大及略胖898例,占37.21%;齿痕956例,占39.62%;点刺舌709例,占29.38%。舌苔:厚苔739例,占30.61%;淡黄847例,占35.10%;黄苔187例,占7.76%。结论:观察舌象等中医证候能及早发现其健康偏颇的隐形信息,增加健康体检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