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 毫秒
61.
张磊  钱国军 《肝胆外科杂志》2011,19(1):73-75,80
1引言原发性肝癌(PLC,以下简称肝癌),主要为肝细胞癌(HC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1]。对于肝癌的治疗,美国外科学院(ACS)制定的共识指出HCC的治疗目标包括:①治愈;  相似文献   
62.
微波凝固消融治疗肝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峰  钱国军 《当代医学》2011,17(30):114-118
手术切除是肝脏恶性肿瘤治疗的金标准,然而临床上仅有20%~25%的患者适合手术切除.对于不进行手术切除的肝癌的患者,影像引导下的肿瘤热消融治疗在国内外发展迅速,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微波消融作为热消融的一种即利用电磁能将肿瘤加热凝固坏死,本文对近年来肝癌的微波消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分析血清7种microRNAs(7miRNAs)单独或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对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2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63例确诊的HCC患者(HCC组)、86例为非HCC患者(非HCC组)。检测两组血清7miRNAs和AFP水平,根据临床既定标准(7miRNAs≥-0.5和/或AFP≥20 ng/mL为阳性)计算2个指标单独和联合检测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运用ROC曲线分析2个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HCC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249例患者中,HCC组患者的7miRNAs和AFP水平均高于非HCC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清7miRNAs、AFP和两者联合检测诊断HCC的灵敏度分别为75.46%、57.06%和87.12%,特异度分别为74.42%、94.19%和69.7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4.83%、94.90%和84.5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54%、53.64%和74.07%,AUC分别为0.787、0.819和0.864。结论 血清7miRNAs和AFP联合检测对HCC的诊断优于AFP单独检测,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4.
目的:利多卡因经肝细胞色素P_(450)系统代谢生成单乙基甘氨酰二甲苯胺,以此检测肝脏的贮备能力即有正常功能的肝细胞数是一项全新的肝功能试验。目前已用于肝移植供体的筛选和移植肝功能的检测。本研究目的是比较单乙基甘氨酰二甲苯胺肝功能试验和其余肝功能试验在预测外科重危监护病人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及预后方面的作用。本研究包括17例重危监护病人。均于术后转入重危监护病房,术后第3天行单乙基甘氨酰二甲苯胺试验。6例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中3例在住院期间死亡,比较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人和未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病人单乙基甘氨酰二甲苯胺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肝功能试验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初步研究提示单乙基甘氨酰二甲苯胺试验是检测肝功能和预测重危监护病房病人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及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5.
钱国军  蒋平珍 《上海医药》1999,20(10):13-15
目的:利多卡因经肝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生成单乙基甘氨二甲苯胺,以此检测肝脏的贮备能力既有正常功能的肝细胞数是一项全新的肝功能试验。目前已用于肝移植供体的筛选和移植肝功能的检测。本研究目的是比较单乙基甘氨酰二甲苯胺肝功能试验和其余肝功能试验在预测外科重危监护病人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及预后方面的作用。本研究包括17例重危监护病人。均于术后转入重危监护病房,术后第3天行单乙基甘氨酰二甲苯试验。6例发生  相似文献   
66.
TNP-470 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TNP-470对二乙基亚硝胺(DENA)诱发大鼠肝癌的阻断和抑制作用,副作用及时间依赖性。方法:Wistar大鼠于DENA诱癌第11周(TNPa组)、14周(TNPb组)起隔日腹腔注射TNP-470(20mg/kg),并设对照组,每只动物给药10次。于诱癌满16周时处死,观察比较各组大鼠肝脏3mm厚切片上的≥3mm和≥5mm的结节数和所见最大肝结节的大小及肝结节内微血管密度。记录和比较给药前、结束时和结束后20天大鼠的体重。结果:TNPa组肝≥3mm和≥5mm结节数及平均最大肿块体积均显著少/小于对照组(P值均<0.05)。TNPb组除≥5mm结节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2)外,≥3mm结节数及平均最大肿块体积均略少小于对照组。TNPa组肝结节内血管密度显著低于TNPb组和对照组(P值分别<0.05和<0.005);TNPb3组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动物在给TNP-470前后体重下降显著(P<0.01);给药结束后20天体重回升,接近给药前水平。结论 通过抑制血管生成,TNP-470明显减轻DENA诱发的大鼠肝硬化、肝癌和延缓其发展,但有时间依赖性。TNP-470有体重减轻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67.
介入治疗时机的选择-在肝癌切除术后预防复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介入治疗的时间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率关系 ,探讨肝癌切除术后早期介入治疗对手术后复发率的影响 ,为肝癌切除术后的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①随机随访经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后的原发性肝癌、并且在手术后半年内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的患者 ;②把手术后半年内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的时间分为 7个时间段 ,各个时间段内的患者均为 10 0例 ;③手术后经B超 /CT/MRI检查 ,记录各时间段内复发数、对比各组间的复发率 ,④用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 ①~⑦组的复发率分别为 :7%、12 %、2 3%、2 9%、37%、5 1%、6 3%。全组共复发 2 2 2例 ,总复发率为 :31.7%。随着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时间的延迟 ,其复发率在明显地增长。统计学处理结果 :手术后 2个月内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者 1年的肝内复发率与手术后 2个月以上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者 1年的肝内复发率的对比 ,差异非常显著。结论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 ,随着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时间的延迟 ,其肝内的复发率在明显地增长。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两个月内行预防性TACE治疗 ,能降低大肝癌切除术后的 1年复发率 ,该方法应用为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后续治疗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行经皮肝穿刺新型射频治疗的疗效,探讨新型射频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应用。方法在B超引导下,将射频电极针经皮穿刺入肝肿瘤内,对其进行原位毁损消融。结果28例患者共34个病灶中:直径≤3cm的23个瘤体,21个完全毁损,热毁损率为91.3%;直径为3~5cm的11个瘤体中8个瘤体获得完全毁损,热毁损率为72.7%。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12个月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53.6%;术后6、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96.4%,92.9%。结论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对于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疗效可靠,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肝癌术后复发的方法。  相似文献   
69.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外科切除、肝动脉栓塞(化疗)、经皮微创消融等。虽然手术切除仍认为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但在我国,大部分肝癌患者伴有乙型或丙型肝炎,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由于肝脏储备功能低,导致手术切除率降低,出现多发性肝癌的时候切除率就更低,对多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的患者,在治疗方案上选择往往比较困难。随着近几年来微创消融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为广大学者及患者接受,更可作为早期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0.
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31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